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韵律典雅,体现出中国钢琴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音乐魅力,本文从欣赏的角度出发,对《夕阳箫鼓》中“声韵”与“气韵”、这一中国钢琴作品特有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使欣赏者能正确深刻地理解乐曲所表现出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夕阳箫鼓》 欣赏 气韵 声韵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绪言
黎英海——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黎先生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历程中,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创作了大量的民族音乐风格的作品,对我国民族调式、和声的理论研究也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探索与实践。其于上世纪70年代根据中国琵琶古曲改编的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流传甚为广泛,是中国钢琴曲中的经典作品之一。
《夕阳箫鼓》又名《春江花月夜》,《夕阳箫鼓》的曲情基本来自《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名诗)的诗情。原为琵琶古曲,又名《夕阳箫歌》。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是一支典雅的抒情乐曲。旋律优美,抒情意味浓郁,令人神往陶醉,因而广为流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好似一幕幕江南水墨一般的画卷渐渐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夕阳箫鼓》在调式上以五声音调为基础,保留原作风格,在变奏中又使用了不同宫音系统的调性对比,到段尾都回归原始音调,形成合尾式统一。此种“合中有分、分中有合”的处理方式,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作品中是很常见的。风格亲切、优美、感人,清晰地显现出民族音乐与钢琴艺术相融合的特色,折射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概貌和主要特色。
曲式上该曲的陈述方式既有变奏、展衍(多集中在各段前中部,由于展衍手段在各段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同,就造就了一些对比因素,也才使人忍不住加上诗意的小标题),又有对比、合尾,其曲式难以用“变奏曲式”或“回旋曲式”概括。另外,该曲虽为多段体,但各段词之间的对比与独立程度不强,反而是互相依赖,如叙事一般前后相承。所以确定为套曲化的单乐章。在写作手法上,它吸收了中国多声复调织体写法,并采用了“藕断丝连”的顶真旋律陈述手法,所以旋律总处在平和的连绵浮动之中,而且全曲就是利用主题音调这根绳索,把各段牵串在一起,像一幅层次分明、和谐统一的风景画,这种结构方法很像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法则。该作品是以线性旋律为主,在旋律的进行过程中,会呈现直线或曲线的运动状态,让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形象。
总体上,《夕阳箫鼓》(《春江花月夜》)这部作品共分3部分:引子、主题和变奏。具体的分为:江楼钟鼓(引子1-7)、水边斜阳(主题8-20)、月上东山(变奏一21-340、风迥曲水(变奏二35-56)、花影层叠(变奏三57-70)、水深云际(插部变奏四71-99)、渔歌唱晚(变奏五IO0-1340、洄澜拍岸(变奏六135-1540、挠鸣远濑(变奏七155-1920)、歙乃归舟(变奏八193-240)(再现241-253)和尾声(254-267)。下面便分别从中国钢琴音乐的“声韵”与“气韵”、《夕阳箫鼓》中的“声韵”与“气韵”以及《夕阳萧鼓》的音乐表现等几方面,进行欣赏和分析。
一 中国钢琴音乐中的“声韵”与“气韵”
赏析中国钢琴音乐作品,首先必须要高度认识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气韵和声韵——“声韵”与“气韵”是我国民族传统美学中的一对范畴,它们既是艺术创造追求的最高目标,又是艺术审美的神奇境界。刘承华在《中国音乐的神韵》一书中说过:“阐释中国音乐,如果没有揭示‘声韵’与‘气韵’这种独特之美,那么你阐释的就不是中国音乐,不是真正的中国音乐,也就无法抓住中国听众的心,有韵则生,无韵则死”。
“声韵”和“气韵”是中国音乐具有的独特魅力,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第一即是“气韵”。气韵在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一直居于首要地位。“气”,是指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韵”,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情态。气和韵都和“神”相关,故有神气、神韵之说。艺术作品神形兼备,即为“气韵”,气韵,隐藏在性的背后,无法用感官感知,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灵魂,是我国传统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中华艺术历来讲究“气韵生动”,“气韵”二字,内涵十分丰富。“气”与“韵”是两个不同概念,气主内,是内力、内气、内在的张力;韵主外,是外泄、外功、外部的表现。气若梁柱,韵为雕镂,韵之精雕细镂依附于气之柱稳梁正基础之上。“声韵”亦作“声均”。“声”,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又有消息、音讯的意思;还有指音乐歌舞,如声色。“韵”,含蓄,富有情趣,有意味,和谐而有节奏的。而“声韵”即为声与韵的结合体。1、指乐调。音律和谐和音乐的声调。例如中国古代的五声名族调式、中世纪的中古调式。2、指诗文的韵律。古代作诗词要押韵。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还可以使声音和谐优美,吟诵顺口悦耳。3、指文词声律和文字音韵学上的声、韵、调等。4、借指诗歌或其他韵文。5、指说话或呼喊的声调。例如问句时声调通常要比陈述句的声调高,而在谈话结束时声调又会偏低。
简而言之,“气韵”在钢琴音乐中是指音乐表现出的意境、韵味;而“声韵”泛指和谐动听的声音。音响富有高、低、浓、淡、厚、薄的变化,层次分明。
二 《夕阳箫鼓》中的“声韵”与“气韵”
黎英海的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我们在欣赏过程中,可以明确地感觉到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可以说是“声韵”的完美体现。曲中通过不同的变奏手法,从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即“气韵”,深化了音乐表现的内容。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充满画面感,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
开始是节奏自由的散板,具有引子性质。钢琴模仿了琵琶弹挑、轮指等弹奏手法,由慢而快的模拟了阵阵低沉的鼓声,仿佛鼓声由远及近,由强及弱。而模仿萧和古筝奏出的颤音,则犹如远处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夕阳西下,余辉未尽,小舟泛江,江面恬静、醉人。第一段“水边斜阳”中,出现了全曲的主要旋律,这段脍炙人口的曲调优美如歌,旋律线如波浪般进行,显得格外柔美与和谐。模仿琵琶、二胡、古筝、洞萧齐奏的音色,更是富于了典雅的色彩,味重而饱满。
第二段:“月上东山”第一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使得音调轻盈平稳,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美丽景致。末尾模仿萧吹奏的婉转呜咽的旋律,导入了深远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旋律似波浪般柔和,表达了一种月亮缓缓上升的动感。
第三段:“风迥曲水”江风吹拂,流水回荡,繁星闪闪:波浪起伏的旋律线,增加了音乐的动力。
第四段:“花影层叠”渐活跃、渐快,曲调开始部分是散板节奏,徐缓的旋律线进行之后,节奏逐渐加快,奏出速度较快的华彩乐句,使得气氛焕然一新,与前面所表现的恬静意境形成鲜明对比,恰似一阵晚风吹拂,水中花影随波摇曳、纷乱层叠。
第五段:“水深云际”,它是在主题旋律基础上变化而成的,有一种富于动态的格调,浑厚低沉的音色不禁使人联想到江面上浊浪推拥、连绵起伏的景象。接着一连串带有装饰音的旋律模仿琵琶音色用颤音和泛音奏出飘逸的声音,明亮的色彩好像水鸟在云际飞翔、鸣叫,时而在高空中翱翔,自由自在,富于生气。音乐由不同音区和不同音色构成的对比,奏出飘逸的音响,异常鲜明地刻画了天水一色、一望无际的江面的意境,使全曲情绪由优美而转向壮阔。
第六段:“渔歌唱晚”也是非常富有特色的音乐,它在每一乐句的第三小节都用了休止半拍起板,因而显得风趣、生动。模仿洞萧的演奏,好像柔美的箫声,如悠扬的渔歌自远处飞来,渔夫一边摇橹一边唱歌,表现了渔民悠然自得的形象。每句最后的长音又如船上众人的应声和唱,气氛热烈,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达得生动有序,也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跃的气氛。
第七段:《回澜拍岸》。渔舟意归,江水拍岸:旋律顿挫有力的模进,速度的逐渐加快,如同波澜拍岸,激起阵阵回响。“洄澜拍岸”,进入了全曲的第一次高潮。钢琴模仿琵琶用“扫轮”技法奏出强烈的乐声,描绘了群舟竞归、浪花飞溅的情景。如许多舟船竞相归来,一浪推一浪有急有缓,带有节奏的海浪翻涌而来,构成洄澜拍岸的壮丽景观。
第八段:《棹鸣远濑》。船浆划处,碧波旋转,此段音乐与第九段常删去不奏。音乐呈反复式递升,模仿筝划奏的乐声如流水的历音,速度的由慢而快、力度的由弱至强;描绘出船桨有韵律地划动和水面上泛起的水波纹,所有这些景致都生动而形象地跃入我们的眼帘。
第九段:“ 乃归舟”是全曲的高潮段落,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使得曲调紧凑有力,激动人心。这段音乐描绘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陡然而止,又恢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第十段:尾声。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节奏舒缓,好像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缅在这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
全曲循环变奏,各段音乐主题前半部分有别开生面之感,采用扩展、收缩、局部增减和高低音区的变换等手法加以展开,刻画出不同的景物。后半部又用同型旋律的合尾形式,使音乐发展既有统一的线索,又有一定的对比性。此曲具有浓郁的江南音乐风味,写景、化物、抒情融于一体,诗意与音乐相得益彰,音乐旋律和情感含蓄内敛,可谓是一首浓淡相宜的山水长卷。
三 《夕阳箫鼓》的音乐表现
按照音乐标题的理解,《夕阳箫鼓》的乐曲内容是描绘夕阳西下时,江面船上演奏萧鼓的情景。黎英海教授是深入探究和发展中国多声部音乐语言的突出贡献者。他用四、五度的空泛和音并吸收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演奏法的特点,以旋律自身引出诤隋画意,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此曲虽是忠于琵琶曲原作改编,但由于标题已标明为“萧鼓”,而且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人们以先入为主的印象,因而还是可以在欣赏时想象为不同的声部、乐器,以此来体会此曲的音乐意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充分体会音乐的“韵”而服务的。另外应指出的是,《夕阳萧鼓》充分施展出钢琴的性能,将湖光山色、水中秋月绘声绘色地展示出来。其中对水、光、影的刻画,会使我们联想起欧洲印象派的音乐来(但相似的仅仅是技法,音乐的情调是迥然相异的)。同时,它借鉴了古筝、古琴、琵琶等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手法,进而将西洋乐器完全溶解于东方古香古色的风格中。总体看来,该曲语言质朴、格调清雅,并表现出天人和谐的完美意境,使它在浩如瀚海的中国钢琴作品中独树一帜,确实是不可多得的改编佳作。
小结
综上所述,想要真切地品味出中国钢琴作品之美,就必须要熟悉我国的传统文化,必须具备民族的审美心态和审美素质,《夕阳箫鼓》中散——慢——快——散的结构形式,中间各段时空节奏变量自然递增,表现出了中国自远古传统一路而来的神韵和意境。该曲浓郁的民族风韵、清新淡雅的格调、田园诗般的意境和独特的音响,表现了“天人和一”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只有真正热爱、深入本民族音乐的人,才可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参考文献:
[1] 张志军:《中外音乐名作欣赏》,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 叶林:《音乐审美欣赏》,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
[4] [俄]根纳季·齐平,焦东建、董茉莉:《译音乐活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田野,男,1976—,湖北襄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理论与教学,工作单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夕阳箫鼓》 欣赏 气韵 声韵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绪言
黎英海——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黎先生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历程中,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创作了大量的民族音乐风格的作品,对我国民族调式、和声的理论研究也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探索与实践。其于上世纪70年代根据中国琵琶古曲改编的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流传甚为广泛,是中国钢琴曲中的经典作品之一。
《夕阳箫鼓》又名《春江花月夜》,《夕阳箫鼓》的曲情基本来自《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名诗)的诗情。原为琵琶古曲,又名《夕阳箫歌》。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是一支典雅的抒情乐曲。旋律优美,抒情意味浓郁,令人神往陶醉,因而广为流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好似一幕幕江南水墨一般的画卷渐渐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夕阳箫鼓》在调式上以五声音调为基础,保留原作风格,在变奏中又使用了不同宫音系统的调性对比,到段尾都回归原始音调,形成合尾式统一。此种“合中有分、分中有合”的处理方式,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作品中是很常见的。风格亲切、优美、感人,清晰地显现出民族音乐与钢琴艺术相融合的特色,折射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概貌和主要特色。
曲式上该曲的陈述方式既有变奏、展衍(多集中在各段前中部,由于展衍手段在各段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同,就造就了一些对比因素,也才使人忍不住加上诗意的小标题),又有对比、合尾,其曲式难以用“变奏曲式”或“回旋曲式”概括。另外,该曲虽为多段体,但各段词之间的对比与独立程度不强,反而是互相依赖,如叙事一般前后相承。所以确定为套曲化的单乐章。在写作手法上,它吸收了中国多声复调织体写法,并采用了“藕断丝连”的顶真旋律陈述手法,所以旋律总处在平和的连绵浮动之中,而且全曲就是利用主题音调这根绳索,把各段牵串在一起,像一幅层次分明、和谐统一的风景画,这种结构方法很像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法则。该作品是以线性旋律为主,在旋律的进行过程中,会呈现直线或曲线的运动状态,让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形象。
总体上,《夕阳箫鼓》(《春江花月夜》)这部作品共分3部分:引子、主题和变奏。具体的分为:江楼钟鼓(引子1-7)、水边斜阳(主题8-20)、月上东山(变奏一21-340、风迥曲水(变奏二35-56)、花影层叠(变奏三57-70)、水深云际(插部变奏四71-99)、渔歌唱晚(变奏五IO0-1340、洄澜拍岸(变奏六135-1540、挠鸣远濑(变奏七155-1920)、歙乃归舟(变奏八193-240)(再现241-253)和尾声(254-267)。下面便分别从中国钢琴音乐的“声韵”与“气韵”、《夕阳箫鼓》中的“声韵”与“气韵”以及《夕阳萧鼓》的音乐表现等几方面,进行欣赏和分析。
一 中国钢琴音乐中的“声韵”与“气韵”
赏析中国钢琴音乐作品,首先必须要高度认识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气韵和声韵——“声韵”与“气韵”是我国民族传统美学中的一对范畴,它们既是艺术创造追求的最高目标,又是艺术审美的神奇境界。刘承华在《中国音乐的神韵》一书中说过:“阐释中国音乐,如果没有揭示‘声韵’与‘气韵’这种独特之美,那么你阐释的就不是中国音乐,不是真正的中国音乐,也就无法抓住中国听众的心,有韵则生,无韵则死”。
“声韵”和“气韵”是中国音乐具有的独特魅力,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第一即是“气韵”。气韵在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一直居于首要地位。“气”,是指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韵”,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情态。气和韵都和“神”相关,故有神气、神韵之说。艺术作品神形兼备,即为“气韵”,气韵,隐藏在性的背后,无法用感官感知,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灵魂,是我国传统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中华艺术历来讲究“气韵生动”,“气韵”二字,内涵十分丰富。“气”与“韵”是两个不同概念,气主内,是内力、内气、内在的张力;韵主外,是外泄、外功、外部的表现。气若梁柱,韵为雕镂,韵之精雕细镂依附于气之柱稳梁正基础之上。“声韵”亦作“声均”。“声”,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又有消息、音讯的意思;还有指音乐歌舞,如声色。“韵”,含蓄,富有情趣,有意味,和谐而有节奏的。而“声韵”即为声与韵的结合体。1、指乐调。音律和谐和音乐的声调。例如中国古代的五声名族调式、中世纪的中古调式。2、指诗文的韵律。古代作诗词要押韵。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还可以使声音和谐优美,吟诵顺口悦耳。3、指文词声律和文字音韵学上的声、韵、调等。4、借指诗歌或其他韵文。5、指说话或呼喊的声调。例如问句时声调通常要比陈述句的声调高,而在谈话结束时声调又会偏低。
简而言之,“气韵”在钢琴音乐中是指音乐表现出的意境、韵味;而“声韵”泛指和谐动听的声音。音响富有高、低、浓、淡、厚、薄的变化,层次分明。
二 《夕阳箫鼓》中的“声韵”与“气韵”
黎英海的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我们在欣赏过程中,可以明确地感觉到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可以说是“声韵”的完美体现。曲中通过不同的变奏手法,从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即“气韵”,深化了音乐表现的内容。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充满画面感,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
开始是节奏自由的散板,具有引子性质。钢琴模仿了琵琶弹挑、轮指等弹奏手法,由慢而快的模拟了阵阵低沉的鼓声,仿佛鼓声由远及近,由强及弱。而模仿萧和古筝奏出的颤音,则犹如远处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夕阳西下,余辉未尽,小舟泛江,江面恬静、醉人。第一段“水边斜阳”中,出现了全曲的主要旋律,这段脍炙人口的曲调优美如歌,旋律线如波浪般进行,显得格外柔美与和谐。模仿琵琶、二胡、古筝、洞萧齐奏的音色,更是富于了典雅的色彩,味重而饱满。
第二段:“月上东山”第一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使得音调轻盈平稳,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美丽景致。末尾模仿萧吹奏的婉转呜咽的旋律,导入了深远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旋律似波浪般柔和,表达了一种月亮缓缓上升的动感。
第三段:“风迥曲水”江风吹拂,流水回荡,繁星闪闪:波浪起伏的旋律线,增加了音乐的动力。
第四段:“花影层叠”渐活跃、渐快,曲调开始部分是散板节奏,徐缓的旋律线进行之后,节奏逐渐加快,奏出速度较快的华彩乐句,使得气氛焕然一新,与前面所表现的恬静意境形成鲜明对比,恰似一阵晚风吹拂,水中花影随波摇曳、纷乱层叠。
第五段:“水深云际”,它是在主题旋律基础上变化而成的,有一种富于动态的格调,浑厚低沉的音色不禁使人联想到江面上浊浪推拥、连绵起伏的景象。接着一连串带有装饰音的旋律模仿琵琶音色用颤音和泛音奏出飘逸的声音,明亮的色彩好像水鸟在云际飞翔、鸣叫,时而在高空中翱翔,自由自在,富于生气。音乐由不同音区和不同音色构成的对比,奏出飘逸的音响,异常鲜明地刻画了天水一色、一望无际的江面的意境,使全曲情绪由优美而转向壮阔。
第六段:“渔歌唱晚”也是非常富有特色的音乐,它在每一乐句的第三小节都用了休止半拍起板,因而显得风趣、生动。模仿洞萧的演奏,好像柔美的箫声,如悠扬的渔歌自远处飞来,渔夫一边摇橹一边唱歌,表现了渔民悠然自得的形象。每句最后的长音又如船上众人的应声和唱,气氛热烈,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达得生动有序,也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跃的气氛。
第七段:《回澜拍岸》。渔舟意归,江水拍岸:旋律顿挫有力的模进,速度的逐渐加快,如同波澜拍岸,激起阵阵回响。“洄澜拍岸”,进入了全曲的第一次高潮。钢琴模仿琵琶用“扫轮”技法奏出强烈的乐声,描绘了群舟竞归、浪花飞溅的情景。如许多舟船竞相归来,一浪推一浪有急有缓,带有节奏的海浪翻涌而来,构成洄澜拍岸的壮丽景观。
第八段:《棹鸣远濑》。船浆划处,碧波旋转,此段音乐与第九段常删去不奏。音乐呈反复式递升,模仿筝划奏的乐声如流水的历音,速度的由慢而快、力度的由弱至强;描绘出船桨有韵律地划动和水面上泛起的水波纹,所有这些景致都生动而形象地跃入我们的眼帘。
第九段:“ 乃归舟”是全曲的高潮段落,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使得曲调紧凑有力,激动人心。这段音乐描绘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陡然而止,又恢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第十段:尾声。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节奏舒缓,好像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缅在这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
全曲循环变奏,各段音乐主题前半部分有别开生面之感,采用扩展、收缩、局部增减和高低音区的变换等手法加以展开,刻画出不同的景物。后半部又用同型旋律的合尾形式,使音乐发展既有统一的线索,又有一定的对比性。此曲具有浓郁的江南音乐风味,写景、化物、抒情融于一体,诗意与音乐相得益彰,音乐旋律和情感含蓄内敛,可谓是一首浓淡相宜的山水长卷。
三 《夕阳箫鼓》的音乐表现
按照音乐标题的理解,《夕阳箫鼓》的乐曲内容是描绘夕阳西下时,江面船上演奏萧鼓的情景。黎英海教授是深入探究和发展中国多声部音乐语言的突出贡献者。他用四、五度的空泛和音并吸收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演奏法的特点,以旋律自身引出诤隋画意,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此曲虽是忠于琵琶曲原作改编,但由于标题已标明为“萧鼓”,而且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人们以先入为主的印象,因而还是可以在欣赏时想象为不同的声部、乐器,以此来体会此曲的音乐意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充分体会音乐的“韵”而服务的。另外应指出的是,《夕阳萧鼓》充分施展出钢琴的性能,将湖光山色、水中秋月绘声绘色地展示出来。其中对水、光、影的刻画,会使我们联想起欧洲印象派的音乐来(但相似的仅仅是技法,音乐的情调是迥然相异的)。同时,它借鉴了古筝、古琴、琵琶等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手法,进而将西洋乐器完全溶解于东方古香古色的风格中。总体看来,该曲语言质朴、格调清雅,并表现出天人和谐的完美意境,使它在浩如瀚海的中国钢琴作品中独树一帜,确实是不可多得的改编佳作。
小结
综上所述,想要真切地品味出中国钢琴作品之美,就必须要熟悉我国的传统文化,必须具备民族的审美心态和审美素质,《夕阳箫鼓》中散——慢——快——散的结构形式,中间各段时空节奏变量自然递增,表现出了中国自远古传统一路而来的神韵和意境。该曲浓郁的民族风韵、清新淡雅的格调、田园诗般的意境和独特的音响,表现了“天人和一”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只有真正热爱、深入本民族音乐的人,才可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参考文献:
[1] 张志军:《中外音乐名作欣赏》,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 叶林:《音乐审美欣赏》,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
[4] [俄]根纳季·齐平,焦东建、董茉莉:《译音乐活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田野,男,1976—,湖北襄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理论与教学,工作单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