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dan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生动的优美词句,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强烈浓重的抒情色彩,对少年儿童美的熏陶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教材中美的存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向学生渗透美的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这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心理、审美判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教育 渗透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材经过科学系统的整合,构成不同体裁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课文中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有生动优美的诗句,有浓重感人的抒情……这些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合情合理的形式对少年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从美学角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让学生去领会、去体验、去感受。这对培养少儿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审美教育的。
  一、 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发掘美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和美的鉴赏不高。因此,只有让学生深入地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理解,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意境的挖掘是培养少年儿童审美认识的开始,是形象思维派生的奇葩。如何使学生形象地体会文章的写意与环境,伴随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这个思维过程进入文章的意境,是受教育者自觉接受美育教育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挖掘其意境,让学生在不断的揣摩、和理解中感受到美。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名句为什么能在学生的心里根深蒂固呢?那是因为作者在这首诗里所勾画的登高极目所见的壮阔景象,使人产生了胸臆顿开的意境。而学生得到的启示是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就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去攀登更高的境界这一道理。其意远在诗外。又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景取意,深情绵邈。诗人对挚友离别时的描述,是为抒发人与人之间本该存在的那些无限深厚的情谊。其意含蓄,耐人寻味。诗中的思想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情深似海的真挚友情。再如陆游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诗句,用梅花所具有的秉性作为美的象征。把人类与物类美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在教学中抓住由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境”中所蕴含的“意”,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去深入体会诗情画意。例如,同学们去郊外野游,当步入群山时,他们诵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同学们登高远望时,不由脱口而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当个别同学学习缺乏毅力时,同学们诵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的诗句共勉。
  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正确的区分美和丑,明确:①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类物质文明的奋斗和劳动的境界,是人类力量的美;而不努力追求“欲穷千里目”的懦夫懒汉、鼠目寸光思想是人类的丑。②高尚的友谊,以及诚实、勇敢、胸襟豁达是人类情感的美;而狭隘自私乃至着眼于渺小的个人恩恩怨怨、虚情假意其丑无比。③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气节,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是人类气质的美;而懦弱、动尧沉沦、自暴自弃的颓萎的精神境界,以及那些卑躬屈膝、丧失国格和人格的奴才相,更是丑陋的行为。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对文章思想内容开掘的深度,决定着所确立的学生审美认识的高度。
  二、在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感受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各式各样使人赏心悦目、充实饱满的人物形象,这些正面的人物形象,都为少年儿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对“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的边疆勇士;对强敌面前临危不惧,不辱使命又顾全大局的蔺相如;对在海边月夜手执钢叉看瓜刺猹、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对舍身炸碉堡英勇献身的董存瑞;对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的周总理……都铭刻心中。我们启发同学从横刀立马,威震边关的我国古代戍边将士的飒爽英姿,联系到在降化中学暗堡桥下,手擎炸药包,拉动导火索用生命换取胜利的爆破英雄,联系到在祖国边疆为维护祖国尊严英勇献身的滚雷英雄,深入敌后的孤胆英雄。他们一顶钢盔、一杆钢枪、一腔热血、一付无畏的面孔,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美。教师要很好地引领学生去了解这些人物,走进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去感受美。如我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文章时,启发同学们从为了民族的兴旺发达,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的总理呕心沥血这一伟大形象,联系到孔繁森、焦裕禄等为祖国进步而默默献身的平凡形象,他们都是将自己的生命同祖国人民的脉博息息相联。虽然不是在炮火硝烟之中,但是在平凡或不平凡的岗位上,将自己的生命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形象同样伟大。他们的骨灰即使洒向祖国的江河大地,仍然在人们的心里挺立着一座座不朽丰碑。他们是伟大祖国的骄傲。由于他们个体形象美,反衬出祖国母亲整体形象的美,对于这些光辉形象的感受,可以使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树立英雄们的丰碑。使他们萌发崇高情操的胚芽,这是实现审美素质教育作用的直接手段。少年儿童对英雄主义的美、爱国主义的美,对信念、理想美的追求和向往,势必形成一股重要的、潜在的社会改造力量。
  三、在推敲课文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欣赏美
  马克思说过:“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大部分文章在语言的使用上同样遵循这一法则,都具有严谨、含蓄、生动、精辟、明快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从使用语言文字的角度发掘美,其目的是让学生一方面接受语言表意的美感作用,另一方面是使学生了解汉民族语言在表达上的丰富而又严密的性质,同时促进学生提高认识,不但要珍惜爱护本民族语言的纯洁和优美,更要对本民族语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做出贡献。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重视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我在《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这些“句眼”来体现语言的美感效应。“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水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水真秀啊,像……桂林的山水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我首先引导学生注意两点:①语言的准确使用本身就是美。我曾指导学生做这样的尝试,把描写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语言任意换成同意词试试表达效果会有何变化。有的同学将其换成,“高耸入云”的山,“绿水青山”等等,都不如“静、清、绿”、“奇、秀、险”表达得准确、鲜明、具体、美感效应强烈。这样经过仔细推敲的,句式中既准确又深刻的字眼,我们移为句眼。试想,语言同一个人一样,没有传神的眼睛会美吗?②语言的朴实本身就是美。在尝试中有的同学把山描绘为“巍峨的大山”(只强调其宏伟),有的同学把水描绘为“清澈透底的漓水”(又显得单一),都不足以说明山“奇、秀、险”,水“静、清、绿”的朴实本质。除此之外,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在推敲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欣赏美。还要要求学生既要从积极角度去使用语言,又必须注意到“句眼”的实在,而决不是词藻的堆砌,形容词的罗列,不注意这一点只会降低语言文字表达的程度,从而降低赏美深度。   四、在文章的内容结构中拓展美
  人们欣赏建筑艺术时,常常为建筑家的精巧设计而叹服,为建筑物的构造美而赞叹不已。我们在欣赏一篇精彩的文学作品时,也同样为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所折服。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分析文章布局谋篇的意义就在于强调文章的内容结构美。对文章内容结构美的追求,是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追求文章更加完美的形式。这是人更高一级的需要,我们通常是从逻辑思维的程序、层次内容结构的布局来挖掘作品完美的结构。请看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内容结构。文章按照小女孩卖火柴→擦火柴→捏着火柴梗死去,这样一个内容顺序反映小女孩贫困的生活→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悲惨的结局。本文的内容结构,是从贫困这一原因开始,到悲惨地死去这个结果止。从结构角度反映了这一事件的因果关系,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贫困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在因果之间所幻现的五幅色彩绚丽的图画,是“小孩”面对魍魉世界无能为力地本能呼喊。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使感情的发展,沿着“小女孩”根本不高的要求所幻现的五幅画面缓缓平移,最后达到高潮。从内容结构角度看它同样像一篇檄文,像一把砍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板斧。这就是内容结构显现出的力量美,完美结构带给我们的一定是完美的充分表达。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作文时,着重考虑内容结构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时,更要安排好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和联系,使文章丰富的内容和完美形式达到统一。
  五、在有感情的诵读中体验美
  情感的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第一是泛读。教师的泛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是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学生从中掌握一些朗读技巧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第二是自读。在教师泛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体验文中的情感熏陶。第三是引读。对一些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第四是议读。通过学生之间的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读更能体现文章的情感。例如,我在教《火烧圆明园》一文时,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泛读、齐读、评读等多种朗诵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对当年圆明园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他们的情感很快与作者情感同步,深刻地受到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对列强暴行痛恨的情感熏陶。
  综上所述,实现少年儿童小学阶段的审美素质教育固然有多种手段,但如何利用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去挖掘教材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判断,不断激发学生审美意识,使其对人类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有个明白无误的认识,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
其他文献
我校是农村寄宿制学校,近年来致力于美丽校园、温馨家园的创建,主要从文化建设、教学教研、学生成长、安全教育四个方面入手.全校师生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学校近年来荣获了校
由于过去我国的企业对包装不够重视,包装技术落后,每年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数以百亿计。根据中国包装技术协会的统计,我国每年因包装不善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50亿元以上,其中70%是由运输包装造成的。在国内和国际市场营销中“一等的质量,二等的包装,三等的价格”的惨痛教训,举不胜举。  案例:  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18头莲花茶具,因包装问题让外商赚了一大笔钱。18头莲花茶具本身质量很好,但由于采用简易的瓦楞
人工智能时代下,中学阶段的教学都将发生历史性变革.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人工智能对教师的“教”产生的变革;对学习的“学”产生的变革;师生应对人工智能的对策.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生机,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能在创设学习情境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
农村教育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倾斜和支持下,教育资源与教育设施设备日益完善,但不可忽视的是一些农村学校的管理因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城市学校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阻碍了农
能力的形成,大都遵循“吸收”——“摹仿”——“创造”这个过程,作文能力的形成自然也不例外。作文是最能体现创新能力的一种活动,作文的创新应遵循这样一个过程,由“求实”到“求异”,由“求异”到“求变”,由“求变”到“求活”,不满足于复制生活,复制别人,要学作文,不妨先做一只鹦鹉,在“学舌”的基础上求变求异,在思辨的过程中求个性,求突破。作文教学就是打开学生的智慧之窗,使学生渐渐体会领悟,学会用文字表现
摘要:如今,教师已不能完全把教学内容设置在书本之中,而应多方面、多领域去深入探索教学内容。要能够挖掘出文字背后的人文内涵,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创造性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深入挖掘  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总让人有些力不从心,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表现都只能做到差强人意,要想上出一堂全身心投入的精彩课越发困难,为何?高年级的课文文章虽长然则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