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股市过去数月表现,印证了国际投资者认为其由成熟市场回归“半个新兴市场”的判断

2008开年的头两月,香港股市犹如怒海惊涛,经历剧烈且持续的波动。其情势之莫测,表现之敏感,为这一国际公认的成熟市场前所未见,港股自2006年开始的单边大升市也告终结。
2008年初,各投行股市和经济分析师的前瞻报告中已预期,今年港股将会是危机四伏、阴晴未卜的一年。话音未落,香港股市便呈现出惊心动魄的上落局面。港股在同一星期内,先后创出历来最大的单日升幅和跌幅,一周内大市上落区间达4000多点,触动投资者的神经末梢。
1月22日,全球股市因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热洛姆凯维埃尔(Jerome Kerviel)进行违规交易,被迫大规模平仓,基金经理不知就里,纷纷恐慌性抛售手上股份,爆发环球小股灾,港股单日录得2061点跌幅,创出历来最大的单日点数跌幅。
翌日,在美联储提前减息四分之三厘的带动下,港股又出现戏剧性的反弹,暴升2332点,再创历来最大的单日点数升幅,反弹力度成为亚洲区市场之冠。
春节前后,港市传闻称内地可能因雪灾灾情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有望放宽从紧的宏调政策,利好股市。港股连日出现逾千点的反弹,恒生指数重越25000点水平。
送猪迎鼠,笼罩港股的不明朗因素仍驱之不散。重重阴影下,香港股市往何处去,令人关注。
辨析“过敏源”
对于港股的过山车走势,交银国际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温天纳分析认为,自去年12月美国次级贷款问题爆发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已跌到恐慌性的级别。不论是美国企业的业绩公布,还是美国按月定期公布的消费信心及就业数据,只要稍稍低于市场预期,便足以引发抛售潮。
基金公司安本国际中国香港证券投资主管姚鸿耀则认为,虽然香港股票市场传统上被界定为成熟市场,但自2004年内地大型国企开始登陆香港股市后,至今恒生指数已逾半比重为国企,每天最高的十大成交股份,绝大部分是H股。不少外国投资者已改变看法,将香港定性为“半个新兴市场”。故此,每当外围投资气氛急速转坏时,欧美的基金经理普遍先沽售新兴市场的股份,所以当美股波动二三百点时,港股的反应会放大数倍。
除了投资态度上的改变,客观经济因素和投资者结构的改变,亦令港股增添不稳定性。
德意志银行在港股暴跌后发表的报告指出,香港经济在回归后的十年内,开放性越来越强。例如商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总额,升至相当于香港GDP的400%,较回归前的259%高出近半;每年的访客数字增加至2500万,是回归前的1倍;海外公司于香港设立办事处的数字,增加50%。这些改变均放大了外围经济走势对香港的影响。
温天纳观察到,香港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有别于欧美市场。欧美市场的参与者中,不少是发展了数十年的退休基金和福利性基金,如医疗保障基金。这些基金的特色是追求稳定和持续的回报,每年回报目标最高只是一至两成,所以买卖策略上较保守,在乱市中能起“定海神针”之效。
相反,香港的强制性公积金起步较迟,至今规模仍小,外国的退休基金则视香港市场过度波动,只会投放小部分资金。近年最积极参与港股买卖的,很多是国际性的对冲基金,以及内地资金。
温天纳表示,据其了解,香港政府甚为支持对冲基金进驻香港,在申请牌照事宜上给予方便,目标是刺激股市成交量。“所以,出现如今的波动市况,是意料中事。”
中美因素 左右夹击
诚然,2008年对全球经济来说均是多事之秋。
一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美国,饱受次贷危机的困扰,步入衰退论不绝于耳,美国公布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急挫至五年低位;今年1月,无力偿还房贷导致被银行收回物业的个案,较去年同比上升90%。
另一边,中国作为全球发展最迅速的经济体,形势同样复杂。1月通胀率高达7.1%,预期2月和3月甚至超逾8%,屡出新高,而宏调措施可能再下重药;A股市场在狂欢之后,终于高处不胜寒,从高位回落;美国消费者购买意欲下降继续打击中国出口业。种种影响交互作用,经济增长预期实在难言平稳。
安本国际的姚鸿耀指出,港股作为全球最开放的投资市场之一,受环球经济影响非常显著;加上香港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和服务很多,另一方面又和中国经济一脉相承,难免左右受累。事实上,各投行发表的最新报告中,皆同意上半年港股的表现将会非常反复,德意志银行的报告认为,三大隐忧将令港股阴霾不散。
首要原因仍是美国因素。德意志银行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史米高(Michael Spencer)指出,虽然香港对中国内地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但至目前,美国和欧盟经济对香港的影响仍是最关键的指标。史米高估计,每当欧美的GDP上调或下降100个基点,香港GDP受的影响便高达250个基点,可谓唇亡齿寒。
香港和美国股市的关联性更高,除了去年末受“直通车”传闻炒作影响,过去八年两者走势几乎完全一致。所以,美国若再传出严重的不利消息,港股实在难以独善其身。
第二大隐忧是中国内地的通胀问题。德意志银行估计,2月和3月内地CPI将突破8%,以中央政府向来对通胀的重视程度,财政和货币政策有可能再收紧,政府也可能以更多的行政指令压抑物价上涨。
第三大隐忧来自香港经济内部。香港楼市的走势,多年来占据本地投资者心中重要位置,主导其投资意愿。自去年末开始,市场对楼市一面倒地乐观,普遍相信负利率能带动楼价屡创新高,但德意志银行则认为,在香港经济或随外围影响放缓的前提下,负利率的影响有可能被冲淡。而且据历史数据显示,负利率对楼市的支持并非绝对;但楼市和股市的走势却异常一致。故此,若香港楼市有何闪失,足以构成股市再下挫的缘由。
德意志报告指出,恒生指数在未来三个月有可能再挫20%,下探至20000点的水平。姚鸿耀则认为,三四月为港股各大企业公布业绩的高峰期,虽然去年的业绩应不俗,但管理层可能会发表一些对后市和经济前景的看法。届时,投资界难免对号入座,目前暂时喘定的市况,将再泛起涟漪。
“今年上半年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不论美国经济是否陷入衰退,还是内地的宏观局势。要待更多的数据明朗后,后市才会出现主导性的走势。”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娄刚称。
衍生工具火上加油
港股大起大落的同时,据一些衍生工具发行商观察,其中不乏近年新兴的结构性投资产品带来的副作用。荷兰银行环球市场香港主管黄集蔚解释,1月香港股市大跌,某种程度上由一种名为“累计股票合约票据”(Accumulator)的斩仓潮引致。
累计股票合约的原理很简单。以挂钩汇丰控股(香港交易所代码:0005)的票据为例,若买入票据时股价是110港元,票据订明于未来一年内,客户必须以折扣价100港元,每天向发行票据的发行商购买一手汇丰;换句话说,若股价维持于100港元之上,客户当天的购买价便可获利,反之则亏损。部分票据更附有杠杆条款,当股价跌至某水平,客户需要买双倍的购份,即扩大亏损。
黄集蔚指出,在这个游戏的背后,发行商本身通常预先大笔买入股份,以备慢慢出售给客户。去年恒生指数徘徊于26000点至28000点左右时,这类产品销售情况火爆,间接把股市继续推高,却埋下了定时炸弹。今年1月,外围气氛急剧转冷,香港股市以每天一两千点的速度下跌,跌至23000点至24000点的水平时,不少投资者怕一发不可收拾,宁愿提早斩仓。此举一时间令大批股票的沽盘涌现于市场内,加速跌势。
而且由于这类票据多和大盘指数成份股挂钩,如汇丰控股、中国人寿、中国移动等,跌市时沽压尤重,把指数进一步推低,形成恶性循环。黄集蔚表示,向来股价稳定的汇丰控股是最佳例子,每股股价由130港元直插至最低的104港元,跌幅前所未有,明显是受到衍生工具的拖累。
据荷兰银行估计,香港市场已发行的累积股票合约票据金额高达432亿美元,约占总值540亿美元的结构性产品市场的80%。加上大部分票据附有杠杆效应,背后牵涉的股份金额可能高达778亿美元。荷兰银行预计,未来数年内,结构性产品及票据将会维持每年约20%-30%的增长,每当股市出现突如其来的冲击时,这些产品的连锁效应可能再启动。
除此以外,衍生权证对大市的影响力也越来越重。2007年,香港新上市的衍生权证总数达6312个,是2006年的近3倍,成交金额高达46939亿港元,是2006年的2.6倍。按照2007年1月至11月的成交金额计,香港在衍生权证市场上,已位列全球第一。
现在,衍生权证每天的成交额占大市整体成交量的30%,黄集蔚认为,“每天加上发行商因发行权证而作的股份对冲买卖,可能已占大市约一半的成交量,绝对足以左右大市。

2008开年的头两月,香港股市犹如怒海惊涛,经历剧烈且持续的波动。其情势之莫测,表现之敏感,为这一国际公认的成熟市场前所未见,港股自2006年开始的单边大升市也告终结。
2008年初,各投行股市和经济分析师的前瞻报告中已预期,今年港股将会是危机四伏、阴晴未卜的一年。话音未落,香港股市便呈现出惊心动魄的上落局面。港股在同一星期内,先后创出历来最大的单日升幅和跌幅,一周内大市上落区间达4000多点,触动投资者的神经末梢。
1月22日,全球股市因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热洛姆凯维埃尔(Jerome Kerviel)进行违规交易,被迫大规模平仓,基金经理不知就里,纷纷恐慌性抛售手上股份,爆发环球小股灾,港股单日录得2061点跌幅,创出历来最大的单日点数跌幅。
翌日,在美联储提前减息四分之三厘的带动下,港股又出现戏剧性的反弹,暴升2332点,再创历来最大的单日点数升幅,反弹力度成为亚洲区市场之冠。
春节前后,港市传闻称内地可能因雪灾灾情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有望放宽从紧的宏调政策,利好股市。港股连日出现逾千点的反弹,恒生指数重越25000点水平。
送猪迎鼠,笼罩港股的不明朗因素仍驱之不散。重重阴影下,香港股市往何处去,令人关注。
辨析“过敏源”
对于港股的过山车走势,交银国际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温天纳分析认为,自去年12月美国次级贷款问题爆发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已跌到恐慌性的级别。不论是美国企业的业绩公布,还是美国按月定期公布的消费信心及就业数据,只要稍稍低于市场预期,便足以引发抛售潮。
基金公司安本国际中国香港证券投资主管姚鸿耀则认为,虽然香港股票市场传统上被界定为成熟市场,但自2004年内地大型国企开始登陆香港股市后,至今恒生指数已逾半比重为国企,每天最高的十大成交股份,绝大部分是H股。不少外国投资者已改变看法,将香港定性为“半个新兴市场”。故此,每当外围投资气氛急速转坏时,欧美的基金经理普遍先沽售新兴市场的股份,所以当美股波动二三百点时,港股的反应会放大数倍。
除了投资态度上的改变,客观经济因素和投资者结构的改变,亦令港股增添不稳定性。
德意志银行在港股暴跌后发表的报告指出,香港经济在回归后的十年内,开放性越来越强。例如商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总额,升至相当于香港GDP的400%,较回归前的259%高出近半;每年的访客数字增加至2500万,是回归前的1倍;海外公司于香港设立办事处的数字,增加50%。这些改变均放大了外围经济走势对香港的影响。
温天纳观察到,香港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有别于欧美市场。欧美市场的参与者中,不少是发展了数十年的退休基金和福利性基金,如医疗保障基金。这些基金的特色是追求稳定和持续的回报,每年回报目标最高只是一至两成,所以买卖策略上较保守,在乱市中能起“定海神针”之效。
相反,香港的强制性公积金起步较迟,至今规模仍小,外国的退休基金则视香港市场过度波动,只会投放小部分资金。近年最积极参与港股买卖的,很多是国际性的对冲基金,以及内地资金。
温天纳表示,据其了解,香港政府甚为支持对冲基金进驻香港,在申请牌照事宜上给予方便,目标是刺激股市成交量。“所以,出现如今的波动市况,是意料中事。”
中美因素 左右夹击
诚然,2008年对全球经济来说均是多事之秋。
一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美国,饱受次贷危机的困扰,步入衰退论不绝于耳,美国公布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急挫至五年低位;今年1月,无力偿还房贷导致被银行收回物业的个案,较去年同比上升90%。
另一边,中国作为全球发展最迅速的经济体,形势同样复杂。1月通胀率高达7.1%,预期2月和3月甚至超逾8%,屡出新高,而宏调措施可能再下重药;A股市场在狂欢之后,终于高处不胜寒,从高位回落;美国消费者购买意欲下降继续打击中国出口业。种种影响交互作用,经济增长预期实在难言平稳。
安本国际的姚鸿耀指出,港股作为全球最开放的投资市场之一,受环球经济影响非常显著;加上香港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和服务很多,另一方面又和中国经济一脉相承,难免左右受累。事实上,各投行发表的最新报告中,皆同意上半年港股的表现将会非常反复,德意志银行的报告认为,三大隐忧将令港股阴霾不散。
首要原因仍是美国因素。德意志银行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史米高(Michael Spencer)指出,虽然香港对中国内地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但至目前,美国和欧盟经济对香港的影响仍是最关键的指标。史米高估计,每当欧美的GDP上调或下降100个基点,香港GDP受的影响便高达250个基点,可谓唇亡齿寒。
香港和美国股市的关联性更高,除了去年末受“直通车”传闻炒作影响,过去八年两者走势几乎完全一致。所以,美国若再传出严重的不利消息,港股实在难以独善其身。
第二大隐忧是中国内地的通胀问题。德意志银行估计,2月和3月内地CPI将突破8%,以中央政府向来对通胀的重视程度,财政和货币政策有可能再收紧,政府也可能以更多的行政指令压抑物价上涨。
第三大隐忧来自香港经济内部。香港楼市的走势,多年来占据本地投资者心中重要位置,主导其投资意愿。自去年末开始,市场对楼市一面倒地乐观,普遍相信负利率能带动楼价屡创新高,但德意志银行则认为,在香港经济或随外围影响放缓的前提下,负利率的影响有可能被冲淡。而且据历史数据显示,负利率对楼市的支持并非绝对;但楼市和股市的走势却异常一致。故此,若香港楼市有何闪失,足以构成股市再下挫的缘由。
德意志报告指出,恒生指数在未来三个月有可能再挫20%,下探至20000点的水平。姚鸿耀则认为,三四月为港股各大企业公布业绩的高峰期,虽然去年的业绩应不俗,但管理层可能会发表一些对后市和经济前景的看法。届时,投资界难免对号入座,目前暂时喘定的市况,将再泛起涟漪。
“今年上半年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不论美国经济是否陷入衰退,还是内地的宏观局势。要待更多的数据明朗后,后市才会出现主导性的走势。”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娄刚称。
衍生工具火上加油
港股大起大落的同时,据一些衍生工具发行商观察,其中不乏近年新兴的结构性投资产品带来的副作用。荷兰银行环球市场香港主管黄集蔚解释,1月香港股市大跌,某种程度上由一种名为“累计股票合约票据”(Accumulator)的斩仓潮引致。
累计股票合约的原理很简单。以挂钩汇丰控股(香港交易所代码:0005)的票据为例,若买入票据时股价是110港元,票据订明于未来一年内,客户必须以折扣价100港元,每天向发行票据的发行商购买一手汇丰;换句话说,若股价维持于100港元之上,客户当天的购买价便可获利,反之则亏损。部分票据更附有杠杆条款,当股价跌至某水平,客户需要买双倍的购份,即扩大亏损。
黄集蔚指出,在这个游戏的背后,发行商本身通常预先大笔买入股份,以备慢慢出售给客户。去年恒生指数徘徊于26000点至28000点左右时,这类产品销售情况火爆,间接把股市继续推高,却埋下了定时炸弹。今年1月,外围气氛急剧转冷,香港股市以每天一两千点的速度下跌,跌至23000点至24000点的水平时,不少投资者怕一发不可收拾,宁愿提早斩仓。此举一时间令大批股票的沽盘涌现于市场内,加速跌势。
而且由于这类票据多和大盘指数成份股挂钩,如汇丰控股、中国人寿、中国移动等,跌市时沽压尤重,把指数进一步推低,形成恶性循环。黄集蔚表示,向来股价稳定的汇丰控股是最佳例子,每股股价由130港元直插至最低的104港元,跌幅前所未有,明显是受到衍生工具的拖累。
据荷兰银行估计,香港市场已发行的累积股票合约票据金额高达432亿美元,约占总值540亿美元的结构性产品市场的80%。加上大部分票据附有杠杆效应,背后牵涉的股份金额可能高达778亿美元。荷兰银行预计,未来数年内,结构性产品及票据将会维持每年约20%-30%的增长,每当股市出现突如其来的冲击时,这些产品的连锁效应可能再启动。
除此以外,衍生权证对大市的影响力也越来越重。2007年,香港新上市的衍生权证总数达6312个,是2006年的近3倍,成交金额高达46939亿港元,是2006年的2.6倍。按照2007年1月至11月的成交金额计,香港在衍生权证市场上,已位列全球第一。
现在,衍生权证每天的成交额占大市整体成交量的30%,黄集蔚认为,“每天加上发行商因发行权证而作的股份对冲买卖,可能已占大市约一半的成交量,绝对足以左右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