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写过多首十四行诗,批评乃至诅咒剩女。他说剩女只和自己的明眸定情,把自己当燃料喂养眼中的火焰, 将一片丰沃的土地变成荒田。他呼唤40个冬天来围攻剩女的朱颜,让她独自死去时,只有肖像和她一起。他甚至恶毒地宣判,剩女未用过的美将与她一同进坟墓,成为死的胜利品,为蛆虫所享用。
莎士比亚的口味太重了,风刀霜剑,咄咄逼人。相比之下,咱们中国古代诗人对剩女,更多却是温柔的同情,恰到好处的遗憾。
曹植诗云“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点出剩女之剩,原因在佳人的眼界高而众人嗷嗷。杜甫诗云“唤人看腰袅, 不嫁惜娉婷”,则是对娉婷剩女的纯叹息。贺铸词“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又说“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则是埋怨与哀感的双重情绪了。
在当代,人们(尤其是男人)对剩女的态度比较折中,既没有莎士比亚的恶毒,也不太有中国古代诗人的同情,更多的是嘲弄或歧视。实际上,“剩女”一词本身,就暗含了不恭敬乃至侮辱之意。我总觉得这个词是伪名词。什么是剩女?被挑剩了的女人,还是在时间长河中剩下的那部分奇怪的女人?剩女一词,将女人用是否婚配的标准,蛮横地划分为两种群体:被选中的,被挑剩的—而后者理所当然是可悲的异类。
但这种推论并不合逻辑,而且冰冷粗野。为什么那些单身女性不可以是主动不嫁而一定是被动剩下?她们为什么不能因为自己不肯降低标准、放下身段、胡乱嫁人而受到赞美,却总是遭受非议、质疑,乃至接受众人以同情样子出现的幸灾乐祸?
说到底,“剩女”一词的背后,还是“天赋夫权”的陈旧观念在作怪。女人嘛,总是要嫁人的;女人嫁之后,又总是要成为丈夫的附庸—如果生了孩子,还会成为丈夫和孩子的双重附庸。但这种观念,在现代文明的尺绳下,早已不合时宜。如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言,现代世界要摆脱暴君,就不仅需要与“天赋王权”作斗争,而且必须与“天赋夫权”斗争。唯有如此,“天赋人权”的阳光,才能同样照在女人和男人的脸上,让二者都洋溢人的光芒、分享人的尊严。
分享玩交友网站的经验
(安画,媒体人,年初在百合网上成功遇到从事广告行业的老公,迅速闪婚,明年初即将升级为妈妈。)
因为很早以前就做过对百合、珍爱和佳缘的采访,也有采访心理师,再加上自己玩得也不少,所以我觉得我可以给大家分享一点玩相亲网站的经验。
放什么样的照片最能吸引人?
最好的配比是一张正面艺术照,4~5张生活照。脸部清晰会引来更多的信,背景上,旅游环境和动物环境都不错。
资料该怎么填写才最有效?
资料其实不是很重要,多数男人都不太注意资料的。因为男人填自己的收入一般不会填实数。我所知道的都是往低了填。而且,一般来说收入填上三万的男人,大家注意看,他对女人收入就没有要求了。但在重庆,如果姑娘填上一万收入,则来信会锐减。收入5-7千的姑娘,比较容易收到更多的来信。
自我介绍该怎么写?
男人的独白写得太长的,本人多数很自恋。女人的独白中,如果没有“xxx请勿扰”,会给人的印象比较温和。总的来说,介绍自己、提出需求、描绘很有爱的远景,这三个方面1:1:1地配置,会比较容易吸引更多的来信。
从另一方面说,如果你有很多“比我年幼请勿扰”什么的,的确可以筛选一些你不要的人类。虽然来信量变少了,但少掉的也都不可惜。所以这也可以视为一种读者群筛选和控制。
怎样用相对少的钱?
单封看信收钱是不划来的,包月比较划算。比如百合,包月只要15元。而且,你不一定每天都看,比如这一两个星期先不看信,信累积在那儿,过一个星期交一个包月,这个星期的信都可以全部看到的。另外,每个网站都有积分制度,积分抽奖也能兑换一定的看信额度。
怎样让更多的人看到你?
常常在线。根据我的观察,在线时间跟你在同等条件下的排序密切相关。也要找准时机跟比较看得顺眼的人主动搭讪,当然,也要把握适度,不能显得很急切。
怎样吸引大款的注意?
如果你不想直接打招呼,你可以有这样几种办法。
A,不停地去看他。他是可以看到你在看他的。
B,根据他择偶需求修改自己的资料并保持在线。
C,如果他有博客就去留言。
怎样打招呼比较好?
男人通常是比女人有礼貌,只要你看起来还过得去,跟他打招呼,他一般都会回。但是很重要的是,不要用系统自带的打招呼的话,而应该自己根据他的资料和个人介绍来点评一句,这个点评也可以参照一下他的星座,的确是有用的。
随手拍解救大龄青年
2011年情人节后,“随手拍照解救大龄青年”忽然在微博上成为一股风潮:或是主动“自我营销”;或是随手拍下同事或朋友的信息,进行“友情推荐”;甚至开辟专门的微博账号或微博群,致力于大龄青年的专项“解救”工作。这种微博相亲方式新鲜好玩,利用SNS的高传播率、易操作、投入精力成本少,虽然不一定能有结果,但就像买彩票一样,多一重希望没什么不好。而且,这种‘潜伏式相亲’既保证了信息在有效范围内的传播,还避免了现实当面相亲的很多尴尬和无奈。比起火爆一时的电视相亲,这种方式降低了参与的门槛。
可嫁的男性正在急剧减少
女性地位的上升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好事,但男性地位的下降对女性以及婚姻来说显然是坏消息。美国女性现在面临着可嫁的男性急剧减少。当女性过剩时,男人不愿意确立一夫一妻制的关系,不断更换伴侣。婚姻制度变得脆弱时,婚姻被神圣化,独身者受到歧视,被视为威胁。婚姻其实是很晚才出现的。虽然伙伴关系已经有了350万年,狩猎者和采集者在平等的群体中发展,男女做一样的工作,都是早出晚归,共同抚养孩子。因此男女大致平等,离婚很常见。现在婚姻方面的趋势是在向几百万年前的两性和社会关系回归。直到农业经济成为财产的核心,结婚的夫妇才成为生产的核心单位。目前美国人中女性占50.8%,男性占49.2%。从1970年到2007年,女性的收入增长了44%,男性的工资只增长了6%。201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单身都市工人中,女性收入比男性高8%。女性上大学的比例也更高,2010年,55%的大学毕业生是女性。如果女性的收入超过了男性,这意味着以男性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的婚姻体制也许将绝迹。
(2011年11月《大西洋月刊》封面专题《WHAT,ME MARRY?》)
为什么我们走不出单身的怪圈?
经调查,“交际圈小”、“喜欢宅在家中”、“经济条件不允许”、“工作繁忙没时间”、“对对方的要求过高”这五项甩不掉单身标签的原因,获得了众多白领们较高的认同。 (数据来源:51job网站)
莎士比亚的口味太重了,风刀霜剑,咄咄逼人。相比之下,咱们中国古代诗人对剩女,更多却是温柔的同情,恰到好处的遗憾。
曹植诗云“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点出剩女之剩,原因在佳人的眼界高而众人嗷嗷。杜甫诗云“唤人看腰袅, 不嫁惜娉婷”,则是对娉婷剩女的纯叹息。贺铸词“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又说“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则是埋怨与哀感的双重情绪了。
在当代,人们(尤其是男人)对剩女的态度比较折中,既没有莎士比亚的恶毒,也不太有中国古代诗人的同情,更多的是嘲弄或歧视。实际上,“剩女”一词本身,就暗含了不恭敬乃至侮辱之意。我总觉得这个词是伪名词。什么是剩女?被挑剩了的女人,还是在时间长河中剩下的那部分奇怪的女人?剩女一词,将女人用是否婚配的标准,蛮横地划分为两种群体:被选中的,被挑剩的—而后者理所当然是可悲的异类。
但这种推论并不合逻辑,而且冰冷粗野。为什么那些单身女性不可以是主动不嫁而一定是被动剩下?她们为什么不能因为自己不肯降低标准、放下身段、胡乱嫁人而受到赞美,却总是遭受非议、质疑,乃至接受众人以同情样子出现的幸灾乐祸?
说到底,“剩女”一词的背后,还是“天赋夫权”的陈旧观念在作怪。女人嘛,总是要嫁人的;女人嫁之后,又总是要成为丈夫的附庸—如果生了孩子,还会成为丈夫和孩子的双重附庸。但这种观念,在现代文明的尺绳下,早已不合时宜。如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言,现代世界要摆脱暴君,就不仅需要与“天赋王权”作斗争,而且必须与“天赋夫权”斗争。唯有如此,“天赋人权”的阳光,才能同样照在女人和男人的脸上,让二者都洋溢人的光芒、分享人的尊严。
分享玩交友网站的经验
(安画,媒体人,年初在百合网上成功遇到从事广告行业的老公,迅速闪婚,明年初即将升级为妈妈。)
因为很早以前就做过对百合、珍爱和佳缘的采访,也有采访心理师,再加上自己玩得也不少,所以我觉得我可以给大家分享一点玩相亲网站的经验。
放什么样的照片最能吸引人?
最好的配比是一张正面艺术照,4~5张生活照。脸部清晰会引来更多的信,背景上,旅游环境和动物环境都不错。
资料该怎么填写才最有效?
资料其实不是很重要,多数男人都不太注意资料的。因为男人填自己的收入一般不会填实数。我所知道的都是往低了填。而且,一般来说收入填上三万的男人,大家注意看,他对女人收入就没有要求了。但在重庆,如果姑娘填上一万收入,则来信会锐减。收入5-7千的姑娘,比较容易收到更多的来信。
自我介绍该怎么写?
男人的独白写得太长的,本人多数很自恋。女人的独白中,如果没有“xxx请勿扰”,会给人的印象比较温和。总的来说,介绍自己、提出需求、描绘很有爱的远景,这三个方面1:1:1地配置,会比较容易吸引更多的来信。
从另一方面说,如果你有很多“比我年幼请勿扰”什么的,的确可以筛选一些你不要的人类。虽然来信量变少了,但少掉的也都不可惜。所以这也可以视为一种读者群筛选和控制。
怎样用相对少的钱?
单封看信收钱是不划来的,包月比较划算。比如百合,包月只要15元。而且,你不一定每天都看,比如这一两个星期先不看信,信累积在那儿,过一个星期交一个包月,这个星期的信都可以全部看到的。另外,每个网站都有积分制度,积分抽奖也能兑换一定的看信额度。
怎样让更多的人看到你?
常常在线。根据我的观察,在线时间跟你在同等条件下的排序密切相关。也要找准时机跟比较看得顺眼的人主动搭讪,当然,也要把握适度,不能显得很急切。
怎样吸引大款的注意?
如果你不想直接打招呼,你可以有这样几种办法。
A,不停地去看他。他是可以看到你在看他的。
B,根据他择偶需求修改自己的资料并保持在线。
C,如果他有博客就去留言。
怎样打招呼比较好?
男人通常是比女人有礼貌,只要你看起来还过得去,跟他打招呼,他一般都会回。但是很重要的是,不要用系统自带的打招呼的话,而应该自己根据他的资料和个人介绍来点评一句,这个点评也可以参照一下他的星座,的确是有用的。
随手拍解救大龄青年
2011年情人节后,“随手拍照解救大龄青年”忽然在微博上成为一股风潮:或是主动“自我营销”;或是随手拍下同事或朋友的信息,进行“友情推荐”;甚至开辟专门的微博账号或微博群,致力于大龄青年的专项“解救”工作。这种微博相亲方式新鲜好玩,利用SNS的高传播率、易操作、投入精力成本少,虽然不一定能有结果,但就像买彩票一样,多一重希望没什么不好。而且,这种‘潜伏式相亲’既保证了信息在有效范围内的传播,还避免了现实当面相亲的很多尴尬和无奈。比起火爆一时的电视相亲,这种方式降低了参与的门槛。
可嫁的男性正在急剧减少
女性地位的上升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好事,但男性地位的下降对女性以及婚姻来说显然是坏消息。美国女性现在面临着可嫁的男性急剧减少。当女性过剩时,男人不愿意确立一夫一妻制的关系,不断更换伴侣。婚姻制度变得脆弱时,婚姻被神圣化,独身者受到歧视,被视为威胁。婚姻其实是很晚才出现的。虽然伙伴关系已经有了350万年,狩猎者和采集者在平等的群体中发展,男女做一样的工作,都是早出晚归,共同抚养孩子。因此男女大致平等,离婚很常见。现在婚姻方面的趋势是在向几百万年前的两性和社会关系回归。直到农业经济成为财产的核心,结婚的夫妇才成为生产的核心单位。目前美国人中女性占50.8%,男性占49.2%。从1970年到2007年,女性的收入增长了44%,男性的工资只增长了6%。201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单身都市工人中,女性收入比男性高8%。女性上大学的比例也更高,2010年,55%的大学毕业生是女性。如果女性的收入超过了男性,这意味着以男性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的婚姻体制也许将绝迹。
(2011年11月《大西洋月刊》封面专题《WHAT,ME MARRY?》)
为什么我们走不出单身的怪圈?
经调查,“交际圈小”、“喜欢宅在家中”、“经济条件不允许”、“工作繁忙没时间”、“对对方的要求过高”这五项甩不掉单身标签的原因,获得了众多白领们较高的认同。 (数据来源:51job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