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课异构”就是不同的教师在相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上同样的课,以展示同一课题的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比较他们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开学初,我校教研组组织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同课异构”这种教研形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水平非常有利.为了更好地说明,现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三角形的边》两节课的导入提问、讲解重点提问和小结提问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交流共勉.
一、导入新课时的提问对比
1.教师A的导入提问
教师在屏幕上呈现了一些图片,有古埃及的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交通标志等,相继提出问题:(1)从刚才的图片中,你能找到哪些我们熟悉的图形?(2)你了解三角形的哪些性质?(3)什么叫做三角形呢?
2.教师B的导入提问
活动1:小刚说,“我一步能走三米多”,你相信吗?
活动2:观察图片:房屋屋架、自行车三脚架、金字塔等,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些几何图形?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3.对比与分析
两位教师的导入各有特色,教师A先展示了一些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三角形,而且是它构成许多几何图形的基础.教师B采用设疑的方法把学生带进课堂,让学生沉于思考,顺势告诉学生:学习本节课后,你将会明白小刚的话.然后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两位教师的设计虽不同,但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讲解重点时的提问比较
1.教师A讲解重点的提问
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小兔由于骄傲输了,不服气.今天小兔不同乌龟赛跑了,要同小狗赛跑,你们猜猜看,谁会获胜?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师:如图1,假设一只小虫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它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长一样吗?
2.教师B讲解重点的提问
师:大家有崇拜的体育明星吗?知道老师喜欢的体育明星是谁吗?[课件出示姚明]关于姚明,有人说:“姚明一步能走3米,你信吗?”姚明的两条腿和地面近似地围成一个什么图形呢?猜猜他一步能否走3米与什么有关系?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就能找到答案了.
新颖的导入提问,从学生喜欢的体育明星中简洁地提出研究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对本课充满了期待.紧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1)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木棒拼三角形,在拼图中,你们有什么发现?(2)你们发现:拼三角形时,与三根木棒长度有关系吗?(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对比与分析
两位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性都很强,都围绕“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展开,教师A在讲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采用了不等式,这显然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B的目标较高,其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操作,让学生先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教学中,关键是抓住核心问题“任意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何关系”通过验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课堂小结的提问
1.教师A的小结提问
师:从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在课堂上经历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与同学的交流中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尝试些什么?
2.教师B的小结提问
师:本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与方法?有哪些收获?通过学习,你能解决活动1提出的问题吗?说说你的理由.
3.对比与分析
教师A通过问题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回顾,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课堂不是纯知识的灌输,也有有趣的地方,这样就减少了后进生.教师B让学生回顾谈体会,关注了学生能否灵活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问题;并照应开头,证实了小刚说谎话,巩固了三角形三边关系.总之,小结提问要立足于归纳总结上,让学生通过思考总结一节课所学的东西.
两位教师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运用了课堂提问的技巧,明确了课堂提问对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无限的思考,都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让数学课堂不再是纯知识的灌入,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开学初,我校教研组组织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同课异构”这种教研形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水平非常有利.为了更好地说明,现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三角形的边》两节课的导入提问、讲解重点提问和小结提问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交流共勉.
一、导入新课时的提问对比
1.教师A的导入提问
教师在屏幕上呈现了一些图片,有古埃及的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交通标志等,相继提出问题:(1)从刚才的图片中,你能找到哪些我们熟悉的图形?(2)你了解三角形的哪些性质?(3)什么叫做三角形呢?
2.教师B的导入提问
活动1:小刚说,“我一步能走三米多”,你相信吗?
活动2:观察图片:房屋屋架、自行车三脚架、金字塔等,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些几何图形?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3.对比与分析
两位教师的导入各有特色,教师A先展示了一些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三角形,而且是它构成许多几何图形的基础.教师B采用设疑的方法把学生带进课堂,让学生沉于思考,顺势告诉学生:学习本节课后,你将会明白小刚的话.然后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两位教师的设计虽不同,但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讲解重点时的提问比较
1.教师A讲解重点的提问
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小兔由于骄傲输了,不服气.今天小兔不同乌龟赛跑了,要同小狗赛跑,你们猜猜看,谁会获胜?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师:如图1,假设一只小虫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它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长一样吗?
2.教师B讲解重点的提问
师:大家有崇拜的体育明星吗?知道老师喜欢的体育明星是谁吗?[课件出示姚明]关于姚明,有人说:“姚明一步能走3米,你信吗?”姚明的两条腿和地面近似地围成一个什么图形呢?猜猜他一步能否走3米与什么有关系?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就能找到答案了.
新颖的导入提问,从学生喜欢的体育明星中简洁地提出研究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对本课充满了期待.紧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1)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木棒拼三角形,在拼图中,你们有什么发现?(2)你们发现:拼三角形时,与三根木棒长度有关系吗?(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对比与分析
两位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性都很强,都围绕“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展开,教师A在讲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采用了不等式,这显然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B的目标较高,其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操作,让学生先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教学中,关键是抓住核心问题“任意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何关系”通过验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课堂小结的提问
1.教师A的小结提问
师:从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在课堂上经历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与同学的交流中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尝试些什么?
2.教师B的小结提问
师:本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与方法?有哪些收获?通过学习,你能解决活动1提出的问题吗?说说你的理由.
3.对比与分析
教师A通过问题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回顾,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课堂不是纯知识的灌输,也有有趣的地方,这样就减少了后进生.教师B让学生回顾谈体会,关注了学生能否灵活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问题;并照应开头,证实了小刚说谎话,巩固了三角形三边关系.总之,小结提问要立足于归纳总结上,让学生通过思考总结一节课所学的东西.
两位教师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运用了课堂提问的技巧,明确了课堂提问对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无限的思考,都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让数学课堂不再是纯知识的灌入,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