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更应该脸红?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ww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色的树叶》一文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讲了一件发生在美术课上的事。李丽和林园园是同桌,李丽要画树叶时找不到绿铅笔,她向林园园借。林园园找各种理由不愿意借。李丽用自己的蓝铅笔画出一片片蓝树叶,林园园看到后,不由得脸红了。
  《蓝色的树叶》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直保留的传统课文。教材编写的目的旨在借此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注意与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要有助人为乐的好品德。因此,以往的教学设计,大家无一例外地在课文第五自然段上进行深度挖掘,研读讨论:“林园园看到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她会想什么?”这样借“林园园脸红”去揣度人物心理,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事情的必然发展来达到文道结合的目的。
  这样处理教材无可厚非,但有失偏颇。笔者认为:课文中的李丽错误更多,更应该脸红,理由有三。
  其一,良好习惯有待养成。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写道:“她正要画树,可是绿铅笔找不到了。”绿铅笔找不到了,有可能在之前整理学习用品时疏忽了检查;也有可能带了,但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李丽做事不够细致,良好的习惯有待养成。低年级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做好课前准备,检查第二天应该带齐的学习用品是睡前必须养成的习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发现有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常常丢三落四,今天忘带这个,明天又忘拿那个。还有,低年级学生不善保管物品的现象也很普遍,教师常常拿学生捡来的铅笔问:“这是谁丢失的?”却无人认领。以上种种,事虽小,但从学生养成教育来看,却是大事,“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尽管偶有失误可以理解,但有必要指出,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其二,耐挫能力不强。课文中的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林园园没有明说不愿借,李丽从林园园的话语中感觉到了她的不情愿,就“没有接她的绿铅笔”。林园园尽管不情愿,舍不得,但还是伸出了援手,只是提了条件,这让李丽很受不了。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说“不”的权利。林园园不愿借,是她的权利,没有错。如果林园园大方些,那就更理想了。李丽看似很有志气,其实也可以说耐挫能力不强。在现实世界中,很多时候你有求于人,是要有心理承受力的,否则就不能达成所愿。
  其三,知错而为之,不明智。课文第五自然段写道:“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铅笔,用心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李丽明知画蓝树叶是错的,可为了赌气不用林园园的绿铅笔,画了蓝树叶。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指出李丽这种“明知有错而为之”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李丽在面对林园园不情愿借的情况下,没有积极地想一想更好的解决方法,她这种赌气的做法是消极的、错误的,我们不应该让小学生去效仿。小学生正处在学习、成长的阶段,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弱,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只有让自己更加完美,而不能苛求别人完美。不从自身查找原因,一味地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笔者认为,在对林园园口诛笔伐的时候,却让错误多多的李丽置身事外,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有失偏颇的。它与努力培养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相悖的,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养成也是不利的。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我们在教学中关注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笔者认为,我们一贯沿袭采用的《蓝色的树叶》的教学设计与之有些背离。
  教学中,我们应该多从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让学生想一想“怎么办”,激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和不同层次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突破思维的狭隘和保守,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当笔者再次执教《蓝色的树叶》一文时,没有在“林园园脸红”上深度挖掘,而是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段,让学生们在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知识积累中体验到了动脑筋的快乐,明白了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师:李丽没带绿铅笔,林园园又舍不得借绿铅笔给李丽。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李丽解决这个难题?
  生:向其他同学借呗,肯定有同学愿意帮忙的。
  生:直接找好朋友借。这点小事好朋友怎么会不帮忙呢?
  师:除了借,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李丽可以用自己的红铅笔画红树叶。秋天枫叶红了,也很美丽。
  师:你的办法与众不同,别出心裁,不用麻烦别人,只是换种思路而已,真是个好办法!
  生:还可以不画树叶,画别的美丽的东西。
  ……
  师: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那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真不错。可见,只要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还是有的。所以,我们不能像李丽一样,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就赌气,而应该多动脑筋。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重视培养学生遇到困难积极想办法,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笔者对课文《蓝色的树叶》提点个人不成熟的建议,仅供参考:删除课文第五自然段“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铅笔,用心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换成“怎么办”。课题也改成“怎么办”,可以作为“口语交际”内容,让学生尝试动脑筋解决身边的问题,对培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和不同层次去分析、解决问题或许更有帮助。
  ( 浙江省衢州市巨化第三小学 324000)
其他文献
《陶行知文集》一书,讲述了陶行知先生一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内容蕴含丰富。  陶行知的著述,正如他自己所说,是代表他“在中国教育里摸黑路所见着的几线光明。……我所写的便是我所信的,也就是我所行的”。“我要就一个字不写;如果写的话,必是我思想里产生出来的和谐的系统”。  读《陶行知文集》,可谓感慨良多,受益匪浅。先生在《教学合一》《教学做合一》等篇章中的阐述,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个疑团——“教学”是什
也许是从尊重学生的角度考虑,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对于有些课文的背诵并不作统一要求,而是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然而,学生完成这样的作业却不尽如人意,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挑选那些简短易背的段落来应付,让背诵失去了价值,没有真正起到积累优美语言的作用,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呢?    一、比较法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
管建刚老师执教的《理想的风筝》,为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提供了研究的范例与方向。徐如松老师在本刊2013年第11期《应该“欣赏”什么》一文中提出异议:管老师并未摸透作者的构思之妙。《理想的风筝》一课根据苏叔阳同名散文改编,与苏叔阳所著的原文截然不同。原文一共15个自然段,课文则精简为11个自然段;原文的结构上也不存在故事“两内两外”“详略得当”的构思,只写了两件事儿——课堂上刘老师给我们上历史课,课后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中小学语文教育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涌动着一股巨大的改革浪潮。  十年来,语文教育领域各种问题的争鸣为语文课程建设提供了民主参与的平台,不断推动语文学科建设向公开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一、语文教育“百家争鸣”的背景探析  当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无疑对一些敏感的问题展开讨论,免不了产生思想碰撞、观点交锋。学术争鸣成了语文课程改革中一道新景观。是哪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语文
不经意间,笔者发现:踢足球和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竟有着几多相似之处。“踢球”的艺术不仅存在于球场上,也存在于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上。    C罗:回天乏力    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评价:“从场面上看西班牙是更配得上晋级的。如果说他们是11个人组成的整体,那么葡萄牙则是1个C罗 10个球员。”  C罗这位当世最贵最拉风的球星,为什么在南非赛场上没能成为拯救葡萄牙的“救世主”?  “1 10”,准确地道出了
《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这篇课文以朴素诗化的语言,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看到的、感受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深深的怀念。执教这篇课文,我仔细地将文本读了一遍又一遍,自以为对“园子”有了较深的了解,然而读过《呼兰河传》,看过《落红萧萧》的书、电影后,我对这篇课文又有了不同的感悟。  一、园中的景物丰富美丽,充满生机  这是一个
莫泊桑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很平常,不生动。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福楼拜要求他站在家门口,把每天看到马车经过的情况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莫泊桑连续观察了几天马车,没看出什么特殊的东西,觉得没有什么好写的。于是再去请教福楼拜。福楼拜指点他: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
【摘 要】写字教学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而笔顺规则在写字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掌握正确的笔顺是写好汉字的关键。教学中,学生书写不按顺序、丧失笔顺规则等现象屡见不鲜。“重点不重,后患无穷。”想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注重记忆训练,适时点拨指导,循序渐进,才能真正让学生做到书写规范,让汉字回归“正”道。  【关键词】笔顺问题 规范 兴趣 记忆 点拨  在语文课程评价中经
摘 要: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深入展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也在不断改进,但现实生活中学生的体质健康却呈下降的趋势,因此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值得我们体育教师反思与关注。本文就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影响因素进行浅析,共同探讨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
“撇折”这一笔画出自《比尾巴》(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一课,是个新笔画。如何让学生写好这个笔画?笔者采用了“三‘观’三‘心’”的做法。  【教学片段】  1.观笔画,静心想“撇折”  师:小动物们是在比尾巴,接  下去我们要比比写字本领。(出示生字:云、车)  师:这两个字有一个相同的笔画,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笔画,叫“撇折”。来,跟老师一起说——  生(齐说):撇折。  师: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