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7
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自我修养。如孔子提倡“内省身”、“内自讼”,提出了“以人为镜”、“自省克己”的自我教育思想。孟子强调,德行涵养要依靠“自得”。叶圣陶先生曾把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作为最终的教育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自我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因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自我教育能力是自我教育的核心。在对自我教育的研究上,过去长期的研究多集中在成年阶段,而对少年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则涉及较少。我国现代的幼儿将是21世纪祖国四化建设的主力军,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对于儿童未来的发展将有着深远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教育能力呢?
一、提高幼儿自我认识水平,养成自我教育习惯
个体能否准确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认知和评价,直接影响自我教育过程的结果。自我认识和评价是主体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自我教育正是从这里开始的。“人生的真谛确实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的认识自己。”自我认识是指认识主体对其自身的反省和认识,即主我对客我的认识,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实现:(1)通过别人的评价。从别人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形成对自己的认识。(2)通过自己与别人的比较。主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并不是单线运动的过程,而是把自我与其他众多个体加以比照而形成的一种自我感知意识。(3)通过自我反省、心理分析,达到自我认识和评价。(4)通过实践的结果形成主体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认识自我是对自己本身的反省和认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不教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养成一种自我教育的习惯。
二、培养幼儿自我激励能力,促进幼儿个体健康发展
自我激励是指有目的的自我约束、自我体现、自我创造,是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一个很重要过程。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欲望,把学生的自我目标变成持久的约束,从被动实现目标转变为主动实现目标,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要创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进行各种途径的自我激励,把自我教育的目标变成能力意志与品质。从幼儿心理特点来看,他们自我意识发展具体表现为独立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强,希望表现自我,渴望人们承认自己的进步。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发现优点,及时激励表彰。用激励的方式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幼儿向更优发展。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告诉我们,奖励比惩罚更能使学生产生动机,所以我们引进奖励机制。这样,成功地满足了主体的自信心,满足了自我优越感,自我平衡感,起到了自我激励的作用。幼儿常常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体现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了解自己。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引进竞争机制,如:实现班级值日生竞选制。体现自我教育对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幼儿创造性思想品质,促进幼儿个体的健康发展以及德育的实效性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承认并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深入了解幼儿,揭示前进中的矛盾,启动幼儿自我教育的内在活力,使他们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从而培养幼儿的自我教育能力。
三、引导幼儿自我管理,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就是提高行为的自我约束,在“规矩”中去成就“方圆”。在学习中规范自我,由幼儿自己教育自己和管理自己。要培养幼儿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品德上,以至在空闲时间里自己对自己的管理能力,其目的是使幼儿在无任何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能对自己进行监控。要教育和指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幼儿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自我管理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弥补了集体教学模式中管理上的不足。引导幼儿自我管理,可以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从根本上说,儿童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引导幼儿自我管理正是其内部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使幼儿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四、分析幼儿心理特性,帮助幼儿自醒自律
幼儿接受正规的系统的教育时间短,其道德认识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有限,因而要求他们独立反思,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完全靠个人总结经验教训,恐怕不切实际。根据幼儿的心理特性,采取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方法,帮助幼儿自我认识,自我反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老师苦口婆心的说了半天,学生一转身却忘了,一眨眼又犯了同样性质的错误,不少老师对此感到头疼不已,其实这是错怪了学生,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幼儿的道德意志比较薄弱,自控能力较差,做事缺乏恒心,理性不强,这些都是幼儿的共同心理特征,并非其主观故意。我认为采用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的方式,可以极有效地帮助幼儿自律—自我约束其行为,培养幼儿自我教育能力。
五、重视幼儿自我体验,提高幼儿自悟能力
幼儿的基本素质不能单靠认知教育得到完成,必须同时进行不断的人生体验和社会生活实践才能完成。重视幼儿的自我体验,提高他们的自悟能力,从而培养幼儿的自我教育能力。以“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养成品质、提高素质”为体验宗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变言之无物的口头说教为活动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体验,从而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如:针对劳动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弱的学生,开展家务小能手比赛。幼儿园阶段是儿童“自我体验”最活跃的时期,是人的良好素質形成的最佳时期。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遵循幼儿生理、心理发展及品德形成规律,站在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角度,增加自我体验。
六、培养幼儿自我评价能力,促进自我教育能力发展
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面,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重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能力不是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最终环节,它既是上一循环的总结,又是下一循环过程的开始。把握好幼儿心智发展的敏感期和关键期,重视对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行培养,以高水平的素质来适应新型社会的要求。儿童自我教育及其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领域,或一门学科的课程,而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内在机能。在学习生活、日常生活、集体生活三大领域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实践活动为主,在实践活动中要注意自我教育的渐进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切忌对幼儿自我教育能力要求过高或做成人化要求。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努力为幼儿自我教育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和创设各种环境。
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自我修养。如孔子提倡“内省身”、“内自讼”,提出了“以人为镜”、“自省克己”的自我教育思想。孟子强调,德行涵养要依靠“自得”。叶圣陶先生曾把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作为最终的教育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自我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因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自我教育能力是自我教育的核心。在对自我教育的研究上,过去长期的研究多集中在成年阶段,而对少年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则涉及较少。我国现代的幼儿将是21世纪祖国四化建设的主力军,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对于儿童未来的发展将有着深远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教育能力呢?
一、提高幼儿自我认识水平,养成自我教育习惯
个体能否准确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认知和评价,直接影响自我教育过程的结果。自我认识和评价是主体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自我教育正是从这里开始的。“人生的真谛确实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的认识自己。”自我认识是指认识主体对其自身的反省和认识,即主我对客我的认识,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实现:(1)通过别人的评价。从别人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形成对自己的认识。(2)通过自己与别人的比较。主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并不是单线运动的过程,而是把自我与其他众多个体加以比照而形成的一种自我感知意识。(3)通过自我反省、心理分析,达到自我认识和评价。(4)通过实践的结果形成主体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认识自我是对自己本身的反省和认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不教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养成一种自我教育的习惯。
二、培养幼儿自我激励能力,促进幼儿个体健康发展
自我激励是指有目的的自我约束、自我体现、自我创造,是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一个很重要过程。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欲望,把学生的自我目标变成持久的约束,从被动实现目标转变为主动实现目标,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要创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进行各种途径的自我激励,把自我教育的目标变成能力意志与品质。从幼儿心理特点来看,他们自我意识发展具体表现为独立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强,希望表现自我,渴望人们承认自己的进步。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发现优点,及时激励表彰。用激励的方式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幼儿向更优发展。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告诉我们,奖励比惩罚更能使学生产生动机,所以我们引进奖励机制。这样,成功地满足了主体的自信心,满足了自我优越感,自我平衡感,起到了自我激励的作用。幼儿常常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体现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了解自己。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引进竞争机制,如:实现班级值日生竞选制。体现自我教育对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幼儿创造性思想品质,促进幼儿个体的健康发展以及德育的实效性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承认并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深入了解幼儿,揭示前进中的矛盾,启动幼儿自我教育的内在活力,使他们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从而培养幼儿的自我教育能力。
三、引导幼儿自我管理,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就是提高行为的自我约束,在“规矩”中去成就“方圆”。在学习中规范自我,由幼儿自己教育自己和管理自己。要培养幼儿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品德上,以至在空闲时间里自己对自己的管理能力,其目的是使幼儿在无任何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能对自己进行监控。要教育和指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幼儿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自我管理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弥补了集体教学模式中管理上的不足。引导幼儿自我管理,可以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从根本上说,儿童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引导幼儿自我管理正是其内部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使幼儿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四、分析幼儿心理特性,帮助幼儿自醒自律
幼儿接受正规的系统的教育时间短,其道德认识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有限,因而要求他们独立反思,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完全靠个人总结经验教训,恐怕不切实际。根据幼儿的心理特性,采取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方法,帮助幼儿自我认识,自我反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老师苦口婆心的说了半天,学生一转身却忘了,一眨眼又犯了同样性质的错误,不少老师对此感到头疼不已,其实这是错怪了学生,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幼儿的道德意志比较薄弱,自控能力较差,做事缺乏恒心,理性不强,这些都是幼儿的共同心理特征,并非其主观故意。我认为采用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的方式,可以极有效地帮助幼儿自律—自我约束其行为,培养幼儿自我教育能力。
五、重视幼儿自我体验,提高幼儿自悟能力
幼儿的基本素质不能单靠认知教育得到完成,必须同时进行不断的人生体验和社会生活实践才能完成。重视幼儿的自我体验,提高他们的自悟能力,从而培养幼儿的自我教育能力。以“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养成品质、提高素质”为体验宗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变言之无物的口头说教为活动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体验,从而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如:针对劳动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弱的学生,开展家务小能手比赛。幼儿园阶段是儿童“自我体验”最活跃的时期,是人的良好素質形成的最佳时期。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遵循幼儿生理、心理发展及品德形成规律,站在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角度,增加自我体验。
六、培养幼儿自我评价能力,促进自我教育能力发展
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面,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重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能力不是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最终环节,它既是上一循环的总结,又是下一循环过程的开始。把握好幼儿心智发展的敏感期和关键期,重视对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行培养,以高水平的素质来适应新型社会的要求。儿童自我教育及其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领域,或一门学科的课程,而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内在机能。在学习生活、日常生活、集体生活三大领域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实践活动为主,在实践活动中要注意自我教育的渐进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切忌对幼儿自我教育能力要求过高或做成人化要求。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努力为幼儿自我教育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和创设各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