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方案的目标制定基本上关注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过程也能为目标的达成服务,活动期间幼儿进行了几次操作,教师还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演示。但是,我觉得整个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幼儿的主动性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我认为要想提高科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着眼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可作如下思考:
一、趣味性
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好奇、好动、好探究是大班幼儿的典型特点。在该活动中。幼儿有三次操作,前两次是在封闭的不同大小的塑料瓶中吹气球,但均以失败告终;第三次是在带有洞眼的瓶中吹气球,幼儿虽然成功了,但秘密是由教师告知的。这样的活动趣味何在?教师为什么不直接提供各种瓶子(塑料的、玻璃的,有洞眼的、没洞眼的,洞眼小的、洞眼大的,洞眼少的、洞眼多的),让幼儿自己去探究、发现、总结经验呢?要知道,当幼儿对引发现象的原因比对现象本身更感兴趣时,说明他们正在发展一种更高层次的科学兴趣。
二、开放性
整个科学教育活动从开始到结束,都应该同幼儿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一次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而每次活动的结束则应使幼儿有进一步探索的可能,成为获取新经验的开始。原方案在这点上比较欠缺,且不说开始部分是否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结束部分“教师提供安全钉让幼儿给瓶子戳洞,体验成功地把瓶子里的气球吹大的快乐”就是重复或模仿教师之前的示范,最多起到巩固知识经验的作用。因为它不能鼓励幼儿继续发现,所以并不是开放式的。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按照教师的预设亦步亦趋,主动探究不够。
三、活动性
幼儿是通过操作活动与材料产生交互作用而获得科学经验的。原方案虽有三次探索,但每次都是教师让幼儿操作的,且大多是验证性的。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说得太多,其实有些环节完全可以交给幼儿自己去探究、总结。比如,可让幼儿自己去比较在有洞眼与没洞眼的瓶中吹气球有什么不同,在洞眼大而多与洞眼小而少的瓶中吹气球又有什么不同。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幼儿本身力气又比较小,所以不妨请幼儿两人一组合作进行实验:会吹的人负责吹气球,不会吹的人负责用手或碎纸去检验从瓶子里排出来的空气。
总之,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想方设法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究,获得新经验。
一、趣味性
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好奇、好动、好探究是大班幼儿的典型特点。在该活动中。幼儿有三次操作,前两次是在封闭的不同大小的塑料瓶中吹气球,但均以失败告终;第三次是在带有洞眼的瓶中吹气球,幼儿虽然成功了,但秘密是由教师告知的。这样的活动趣味何在?教师为什么不直接提供各种瓶子(塑料的、玻璃的,有洞眼的、没洞眼的,洞眼小的、洞眼大的,洞眼少的、洞眼多的),让幼儿自己去探究、发现、总结经验呢?要知道,当幼儿对引发现象的原因比对现象本身更感兴趣时,说明他们正在发展一种更高层次的科学兴趣。
二、开放性
整个科学教育活动从开始到结束,都应该同幼儿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一次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而每次活动的结束则应使幼儿有进一步探索的可能,成为获取新经验的开始。原方案在这点上比较欠缺,且不说开始部分是否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结束部分“教师提供安全钉让幼儿给瓶子戳洞,体验成功地把瓶子里的气球吹大的快乐”就是重复或模仿教师之前的示范,最多起到巩固知识经验的作用。因为它不能鼓励幼儿继续发现,所以并不是开放式的。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按照教师的预设亦步亦趋,主动探究不够。
三、活动性
幼儿是通过操作活动与材料产生交互作用而获得科学经验的。原方案虽有三次探索,但每次都是教师让幼儿操作的,且大多是验证性的。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说得太多,其实有些环节完全可以交给幼儿自己去探究、总结。比如,可让幼儿自己去比较在有洞眼与没洞眼的瓶中吹气球有什么不同,在洞眼大而多与洞眼小而少的瓶中吹气球又有什么不同。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幼儿本身力气又比较小,所以不妨请幼儿两人一组合作进行实验:会吹的人负责吹气球,不会吹的人负责用手或碎纸去检验从瓶子里排出来的空气。
总之,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想方设法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究,获得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