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斜肌后徙术对眼球旋转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上斜肌后徙术对上斜肌功能亢进引起的内旋转斜视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对20例(31只眼)上斜肌功能亢进的患者行上斜肌后徙术,其中双眼11例,单眼9例.于术前和术后1、30、90 d行双眼眼底照相检查,使用绘图软件测量黄斑与视乳头的夹角,记录眼球的客观旋转角度.使用双马氏杆和同视机检查主观旋转角度,同时行Bagolini线状镜和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了解双眼视功能.对手术前后眼球旋转度数组间及两两比较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术前客观旋转度数及上斜肌亢进程度与术后内旋转度数减少量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11例双眼患者术前右眼为内旋转9.50°±5.13°,左眼为8.23°±3.45°,双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12,P=0.29).9例单眼手术患者术前患眼为内旋6.55°±4.14°,对侧眼为6.85°±5.08°,双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P=0.90).11例双眼手术患者术前总内旋度数为17.74°±7.89°,术后1、30、90d总内旋转度数分别为7.63°±4.28°、6.05°±6.11°、7.33°±6.1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45,P<0.01).9例单眼手术患者术前双眼总内旋度数为13.40°±6.13°,术后1、30、90d总内旋转度数分别为5.06°±3.99°、3.59°±3.47°、5.07°±3.3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51,P<0.01).4例存在主观旋转感觉的患者手术前后主观旋转度数与客观不一致.8例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改善.结论 上斜肌后徙术可有效矫正由于上斜肌功能亢进而引起的内旋转斜视。

其他文献
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主办,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2014全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国际高峰论坛,将于2014年6月13至15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本次论坛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斜视、弱视、儿童视光、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婴幼儿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儿童眼外伤、儿童遗传性眼病及其他儿童眼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行学术讲座。
以信息学为决策依据的循证医学是当今世界医学的主要模式。传统眼科信息学的核心课题包括了电子病历(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 EMR)与图像处理系统,我国已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开发,并取得了一定效果[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很多医院的建设与国际接轨,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和最新硬件设施,建立了相对满意的EMR系统[2]。然而,至今却未有学者或研发人员开发应用针对我国眼科专科
期刊
目的 探讨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AVMD)患者临床表型特征和相关致病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对2012年1至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就诊的5例AVMD患者进行详尽的眼科检查及Best1和peripherin/RDS基因突变筛查.采用相同方法对50名对照者进行筛查以便比较.结果 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28~59岁).2例为双眼发病,3例为单眼发病,其中1例患者对侧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泪阜径路行眶内侧壁骨折整复术治疗单纯性眶内侧壁骨折的可行性并分析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衢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单纯性眶内侧壁骨折并接受鼻内镜下经泪阜径路行眶内侧壁骨折整复术的21例患者(21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所有患者眼球内陷、复视、眼球运动、视力等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8 ~ 20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Medpor外科种植体的
患者女性,31岁.因角膜外伤上皮植入,于2014年3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患者2008年曾行双眼LASIK手术,2010年被幼儿抓伤右眼,角膜瓣下上皮植入,曾两次行瓣下上皮刮除手术.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8,左眼1.0;右眼角膜瓣下上皮植入(精粹图片1),双眼前节及眼底均未见异常.诊断:双眼LASIK术后;右眼角膜瓣下上皮植入。
期刊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二届全国神经眼科学术会议(CNOS)、第二届海峡两岸神经眼科论坛(CNOF)暨第三届全国神经眼科骨干培训班于2013年7月25至29日在大连召开。在本次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神经眼科学组经中华医学会批准正式成立。
已有大量研究支持泪液渗透压升高是干眼病理生理过程的核心环节和重要的辅助诊断依据,有学者提出泪液渗透压升高可以作为干眼诊断的“金标准”.然而,近年一些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论,认为泪液渗透压在干眼的诊断和评价中作用有限.泪液渗透压检测的临床意义成为干眼研究的一个争论焦点.在此,笔者对泪液渗透压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了回顾,对争议背后可能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除为客观评价该指标的临床意义提供参考外
患者女性,49岁.因左眼红、疼、视力下降7个月,于2011年5月31日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就诊.患者曾在外院被先后诊断为左眼细菌性角膜炎、左眼真菌性角膜炎(刮片细胞学检查可见真菌菌丝),并于5个月前在当地医院行结膜瓣覆盖手术及碘伏烧灼治疗.既往身体健康.眼部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手动.矫正视力不提高.裂隙灯检查法可见右眼角膜、前房、虹膜、晶状体、玻璃体及眼底未见明显
期刊
患者女性,49岁.因右眼突发无痛性视力下降10h,于2012年4月10日急诊收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眼科.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发作头晕、头痛、耳鸣,右眼阵发黑朦,可白行缓解.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病史.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自动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无瘀斑,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四肢关节活动灵活,腱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无光感,左眼视力为0.
期刊
随着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儿童近视眼患病率逐年上升,现今近视眼防控仍存在认知和行为上的误区;需要从重视近视的预防,推广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综合防治等几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望控制儿童近视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