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促使学生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探讨了基于生活经验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学生经验;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点学科,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应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发挥数学教学的价值。
一、创设并模拟生活情境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否则教学情境的设计就会脱离实际,学生无法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自然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元、角、分与小数”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平时所使用的文具是妈妈给买的还是自己去买的?”学生有可能会回答妈妈买的,也有可能回答是自己买的,教师接着说:“大家想不想学习自己独立购买文具啊?这节课我们要在教室里开一个文具商店,大家练习独立购买文具好吗?”此时学生的兴趣高涨,因为自己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购买文具的经历,在课堂上再现这样的情境,自然觉得有趣。接下来,教师可以收集一部分学生的文具,要求文具的主人标好价格,教师要提前准备一些零钱,包括一角、五角的硬币,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的纸币,然后开始正式模拟购买文具的情景。一组学生扮演老板,另一组学生扮演购物者,A同学来到商店:“老板,我想买一个文具盒和一支铅笔,一共多少钱?”B同学:“文具盒5.5元,铅笔8角,一共是5.5+0.8=6.3元。”A同学拿出10元,两人分别计算应该找回多少钱,10-6.3=3.7元,于是B同学找回三个一元纸币。一个五角硬币和两个一角硬币。按照以上方法,所有学生都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买文具”情境中来,在活动中,学生认识了元、角、分,同时练习了带有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二、用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调查研究表明,学生之所以对数学知识缺乏兴趣,是因为觉得数学知识“无聊”,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觉得数学知识没有用,而语文、英语这样的学科与自己关联更大。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要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对其进行引导,使其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的时候,教师不应急于将运算方法教给学生,而是将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其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具体可以这样做:“同学们,圣诞节的时候和好朋友之间会互赠礼物吗?具体赠什么呢?”小学生本身就非常喜欢过各种节日,听到教师这样一说马上就会产生兴趣,纷纷回答:“送苹果,因为苹果代表平安”“送橙子,橙子代表心想事成。”教师紧接着说:“今年的圣诞节大家没有想过都把苹果和橙子送给谁呢?能不能自己去买苹果呢?”鼓励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自己准备送礼物的名单,并计划购物。名单列完以后,教师接着说:“带包装的苹果5元一个,橙子6元一个,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送礼物计划计算一些自己需要花所少钱吗?”这样就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巧妙联系在一起,学生通过计算钱数自主探究混合运算的规律。
C同学的计划如下:送老师和同桌各一个苹果,送邻居一个橙子,列出这样的算数式:5+5+6=16元,此时教师可以说:“还有别的算法吗?如果打算买很多,这样算会不会太麻烦了呢?”于是学生又列出这样一个算数式:2×5+6=16,此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如果把算数式的顺序反过来,变成6+2×5,那么大家该怎么计算呢?”如果学生仍旧按照顺序计算,最终结果算出是40,这明显是错误的,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大家用混合运算的方法计算自己列的算数式,学生就会发现,如果算数式中既有加法,又有乘法,那么先算加法就是错误的,这样一步一步自己总结出了混合运算的规律。
三、布置与生活相关的作业
作业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方法,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作业时,最好不要选择那种直接填空的题目,而是要尽量布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应用题。其实,无论学习哪一章节的知识,都离不开生活,教学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特点,并将其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合理布置习题。例如:在学习完“元、角、分与小数”这节知识以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文具店独立购买文具;在与家长一起购买水果时,可以一起与老板计算应付钱数,学生会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关,能够主动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不感兴趣”的本质,想办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发挥数学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梦莉.小学数学“基于经验风暴的问题研究”教学策略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13,12(14):60-61.
[2]许中丽.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综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10(12):92-95.
[3]徐乃楠,孔凡哲.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实践研究——以《小学数学教学论》等四门课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13):200-204.
关键词:学生经验;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点学科,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应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发挥数学教学的价值。
一、创设并模拟生活情境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否则教学情境的设计就会脱离实际,学生无法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自然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元、角、分与小数”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平时所使用的文具是妈妈给买的还是自己去买的?”学生有可能会回答妈妈买的,也有可能回答是自己买的,教师接着说:“大家想不想学习自己独立购买文具啊?这节课我们要在教室里开一个文具商店,大家练习独立购买文具好吗?”此时学生的兴趣高涨,因为自己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购买文具的经历,在课堂上再现这样的情境,自然觉得有趣。接下来,教师可以收集一部分学生的文具,要求文具的主人标好价格,教师要提前准备一些零钱,包括一角、五角的硬币,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的纸币,然后开始正式模拟购买文具的情景。一组学生扮演老板,另一组学生扮演购物者,A同学来到商店:“老板,我想买一个文具盒和一支铅笔,一共多少钱?”B同学:“文具盒5.5元,铅笔8角,一共是5.5+0.8=6.3元。”A同学拿出10元,两人分别计算应该找回多少钱,10-6.3=3.7元,于是B同学找回三个一元纸币。一个五角硬币和两个一角硬币。按照以上方法,所有学生都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买文具”情境中来,在活动中,学生认识了元、角、分,同时练习了带有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二、用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调查研究表明,学生之所以对数学知识缺乏兴趣,是因为觉得数学知识“无聊”,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觉得数学知识没有用,而语文、英语这样的学科与自己关联更大。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要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对其进行引导,使其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的时候,教师不应急于将运算方法教给学生,而是将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其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具体可以这样做:“同学们,圣诞节的时候和好朋友之间会互赠礼物吗?具体赠什么呢?”小学生本身就非常喜欢过各种节日,听到教师这样一说马上就会产生兴趣,纷纷回答:“送苹果,因为苹果代表平安”“送橙子,橙子代表心想事成。”教师紧接着说:“今年的圣诞节大家没有想过都把苹果和橙子送给谁呢?能不能自己去买苹果呢?”鼓励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自己准备送礼物的名单,并计划购物。名单列完以后,教师接着说:“带包装的苹果5元一个,橙子6元一个,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送礼物计划计算一些自己需要花所少钱吗?”这样就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巧妙联系在一起,学生通过计算钱数自主探究混合运算的规律。
C同学的计划如下:送老师和同桌各一个苹果,送邻居一个橙子,列出这样的算数式:5+5+6=16元,此时教师可以说:“还有别的算法吗?如果打算买很多,这样算会不会太麻烦了呢?”于是学生又列出这样一个算数式:2×5+6=16,此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如果把算数式的顺序反过来,变成6+2×5,那么大家该怎么计算呢?”如果学生仍旧按照顺序计算,最终结果算出是40,这明显是错误的,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大家用混合运算的方法计算自己列的算数式,学生就会发现,如果算数式中既有加法,又有乘法,那么先算加法就是错误的,这样一步一步自己总结出了混合运算的规律。
三、布置与生活相关的作业
作业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方法,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作业时,最好不要选择那种直接填空的题目,而是要尽量布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应用题。其实,无论学习哪一章节的知识,都离不开生活,教学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特点,并将其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合理布置习题。例如:在学习完“元、角、分与小数”这节知识以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文具店独立购买文具;在与家长一起购买水果时,可以一起与老板计算应付钱数,学生会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关,能够主动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不感兴趣”的本质,想办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发挥数学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梦莉.小学数学“基于经验风暴的问题研究”教学策略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13,12(14):60-61.
[2]许中丽.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综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10(12):92-95.
[3]徐乃楠,孔凡哲.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实践研究——以《小学数学教学论》等四门课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13):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