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木兰诗篇》是一部民族歌剧。在这个作品的咏叹调《马蹄踏踏划破夜的寂静》中,除了需要把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外,还需要很好地借鉴戏曲唱腔特色,这样既能更好地传递优美歌声,也能更好地表达人物间的情感特点,展示中国地域语言和地域文化特有的个性。这首咏叹调中还充分体现出了音乐中独特韵味,体现了中国音乐旋律委婉、优雅深邃的风格气质。
[关键词]咏叹调;民族歌剧;戏曲唱腔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5-0066-03
一、《木兰诗篇》的创作概况
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21世纪初期关峡创作的中西合璧作品。这部歌剧与过去的民族歌剧的演唱方法有所不同,音乐风格也独具特色。民族歌剧《木兰诗篇》的出现,不仅展现出中国作曲家在创作民族歌剧、民族风格音乐时所展现出的新视野,也展现出了音乐手法的中外结合特征。在这部歌剧作品中,除了具有独特的创作理念外,关峡先生还在借鉴西洋歌剧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同时,有机地融入了中国地域性的文化特质与戏曲艺术内涵。无论是在歌剧的表现形式方面,还是在结合中国民族音乐元素方面,或是对歌剧中的审美民族化探索方面,都体现出了浓郁的个性化、民族性、地域性特点。
这部民族歌剧的出现,不仅对于演唱者而言,需要探索适宜表现这部作品的唱法,还需要在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进行有机相结合的同时,更多地倾向于地方戏曲唱法的融入,形成中西合璧、古今合璧的演唱方法。民族歌剧《木兰诗篇》中的主角——木兰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她替父从军的故事只是这部歌剧的起点。在这个角色所演唱、陈述的作品内容中,还有很多河南地域风格的豫剧特色。这与历史上木兰的家乡是基本吻合的。因此,在演唱中还需要关注对于豫剧色彩与唱腔中咬字、吐字、音韵特点的强调和突出。这部民族歌剧是不同于早期民族歌剧《白毛女》和《洪湖赤卫队》之类的音乐风格的。
关峡是一位与民间、地域音乐保持着密切联系的作曲家。他对民族歌剧的了解,不限于演唱风格方面,更多的是歌剧中的综合性民族元素方面的表现。因此,这部歌剧从剧本选择、角色塑造、人物形象和性格刻画等方面,都展现出了整体性的民族文化特色。音乐具有浓郁的河南地域特征,豫剧风格较为浓郁,属于中国板腔体体系的歌剧作品。《木兰诗篇》除了在演唱和表演上需要更多地借鉴传统戏曲与民间艺术表演特征外,还在民族歌剧的探索与形式创新上也有所体现。因此,《木兰诗篇》不仅不同于这些传统的民族歌剧风格、形式,作曲家关峡还把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中的传统元素也都一起融入到歌剧整体的创作中。
二、咏叹调的音乐分析
1.旋律线条特点
这部歌剧中的咏叹调《马蹄踏踏划破夜的寂静》不仅旋律线条连贯、悠长,很具抒情性特点,而且还带有强有力的戏剧性特点。作曲家关峡在创作这首咏叹调作品时,大量参考了豫剧题材特点和风格表现形式,在保证歌剧咏叹调基本特征的前提下,适度地强化抒咏性质特点,不仅有助于歌曲情绪、情感的展开,也有助于在歌唱性、人性化的长大线条中,让旋律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塑造戏剧性能量,揭示戏剧性内涵特点。因此,咏叹调《马蹄踏踏划破夜的寂静》中的旋律不仅是为了体现出抒情见长的旋律特征,也是为了让旋律更好地呈现出线条美的同时,充分地发挥戏剧性内涵与淋漓尽致的表现力量。歌剧中有很多这类的旋律、咏叹调。作曲家关峡在其中所创作运用的咏叹调,大多具有這种抒情性的咏叹调风格特点。此外,在这部歌剧中,咏叹调的创作风格还与豫剧的音乐特点具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豫剧音乐的声腔中都具有音域宽广、节奏鲜明、旋律起伏较大的特点。因此,这首咏叹调中的悠长动人旋律线条,也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出豫剧音乐中的传统特色。
2.民族性的和声特色
在咏叹调《马蹄踏踏划破夜的寂静》中,除了这些歌唱性、宽广抒情的咏叹调特点外,还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声特色。这种和声主要体现在声腔的展开中对和弦所进行的分解与低音设计方面。在这首咏叹调《马蹄踏踏划破夜的寂静》中,优美的旋律与长大的线条,固然可以把剧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心理、实践活动等情况很好地展现出来,但同时也具有横向的和声分解效果。
比如在第二乐段中的长达五六个小节都是和弦的分解形式,从而使歌剧咏叹调中的音乐不但充满伤感、忧郁的色彩,也同时使得声音的抒情性与戏剧性表现具有连续的功能性、和谐性特点。因此,分解和弦构筑的旋律音乐与线条都是含蓄、内敛、深邃、迷人的内在气质。一方面,这些民族性的和声来自于作品中为数不多的民族和弦设计,因此咏叹调的和弦分解进行,才使得音乐变得更加含蓄、内敛、细腻、委婉;另一方面,鉴于关峡对河南豫剧的熟悉运用,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在歌剧中的渗透对他而言就是运用熟悉的音乐创作风格进行不同的创作,其咏叹调中大多具有戏剧咏叹调和冲突咏叹调的特点,因此民族性的和弦、和声进行也必然反映出剧情内容和剧中人物的矛盾心理。
在咏叹调《马蹄踏踏划破夜的寂静》中,需要表达的是一首带有浪漫性质的情怀特点。因此,音乐中所运用的抒情咏叹调,不仅体现出一种情感细腻、真切的感觉,而且还在音乐色彩、音响变化、和声连接等方面体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这些时而柔情、温婉、美好,时而激情四溢、亢奋不已的情节,可以很好地揭示出木兰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与历史场面、历史时空的关系。所以属和弦与重属和弦的连接,不仅使得这首咏叹调中的色彩异常丰富,还根据作品的旋律音乐特点进行横向旋律的发展,将和声连接与逻辑关系都融入旋律中。因此,这些音乐特点都需要演唱者在演唱中进行声音上的变化与把握,只有对和声、旋律关系进行很好的了解,才会表现出丰富的细微表情和内在逻辑关系,达到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歌剧中的木兰这个人物内心世界的目的。比如在唱段的第一部分中还有“啊,哥哥,我的好哥哥”的呼唤音调,除了音调平稳、柔和外,和声的节奏也相对较慢,不仅速度整个放缓,节奏重音也更加适中,使得旋律线条变得更加优美、流畅。 因此,在这首咏叹调的音乐旋律展开与和弦创作中,凸显了民族歌剧更为注重旋律性的风格特点。无论是在创作手法还是在创作模式上都更多地借鉴了西方技法特点,演员在对这段咏叹调进行演唱时,除了需要向西方歌剧的演唱方法进行靠拢外,更多的是要强调在浓郁的民族和声与腔调、字韵基础上的音乐特点。无论是运用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戏曲唱法,都需要在充分利用整体腔体共鸣的基础上,在气息的支撑下,使声音在声腔共鸣中能够呈现出更大线条的、有机的运行机制特征。
三、咏叹调的演唱特点分析
演唱者在演唱这首咏叹调时,一方面需要强调声音的通透、有力、明亮、激昂特点,给人一种振奋、自豪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好地展示剧中人物的复杂内在心理特征,不仅要能够表现出剧中的人物冲突,还需要很好地表现出音量大小和音色明暗对歌曲内涵的影响。在这个演唱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很好地控制气息外,让其能够更好地为表现人物内心活动服务,还需要让演唱的声音能够充满抒情性、连贯性特点,很形象、鲜明地刻画出人物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
比如在演唱女主角——木兰所演唱的咏叹调《马蹄踏踏划破夜的寂静》中的第二段落时,应该在深吸气的情况下始于花木兰主题音调旋律的演唱,尤其需要塑造一种轻飘、朦胧的意境特点,“啊,月亮,啊月亮”虽然这个“木兰主题”中的音调具有很大的跨度,始于上行七度的大跳为流畅、平滑的演唱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是整体而言旋律线条的起伏较大,可以在演唱者情感基调的调动下进行富有深情、激昂特点的演唱。虽然,演唱的速度可以比第一段要稍快一些,但是需要尽量控制速度。比如表情记号为“f”的力度,不仅能够体现出“月”字的音高所需要的合适音量,还可以轻松达到小字二组的G音高度,这时演唱者可以利用美声唱法中的胸腹式联合深呼吸方法进行气息准备。
其次,还需要注重演唱中气息的持久性和饱满度,并充分利用头腔共鸣色彩美化声音,让整个声音变得不仅丰满,而且极具穿透力特点,只有这样才可能唱出具有感染力的旋律曲调,才能更好地打动台下听众。演唱者还需要在保持通透声腔的同时,注重结合民族唱法、戏曲唱法中的咬字归韵规律和效果,从而达到富有个性的字正腔圆效果。如在演唱“月”字时,不仅需要进行半开口音的发声,也需要音高体现出小字2组“G”音的音色与气息控制状态。虽然这些字词都不太好咬,头腔共鸣也相对困难,但是在咬“月”的字头时,可以运用戏曲中“喷口”的咬字方法——紧紧地咬住字头,紧而不死。在延长这些字音的字腹时,尤其需要注意口型不能变化,要保持字腹在头腔中得到充分响亮的共鸣色彩,从而让字尾也收束得干净利索,这样才能归韵准确到位。
再比如,在“月”字唱完后需要紧接着演唱“亮”字,此时的口腔应该是始终上下竖起的,这样才可能确保咬字的点位和“月”字保持在同一点位上。这样就不会影响到歌词中的咬字与归韵问题,声音的位置也不会改变,声音会通、稳、松。这个“亮”字本来属于“ng”韵,但是韵尾却需要收在鼻咽腔里。唱段的最后一句“啊,月亮!你可知道木兰心中的女儿情”,仿佛是一种急切的情感示爱表白,需要演唱时给予足够的气息支撑和共鸣支撑。这样在演唱第二段落前一乐句时,才能体现原型与变型的关系,也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与精神延伸特点。
结语
《木兰诗篇》这部民族歌剧中的咏叹调都具有抒情性强、演唱者所需要解决的唱法复杂问题。在民族歌剧《木兰诗篇》的演唱探索过程中,不仅需要借鉴美声唱法的深呼吸、深气息方面的经验特点,还需要借助于整体的共鸣和戏曲中的歌唱方法,解决个性化与民族性结合的问题。所以,在这一领域需要借助中国戏曲中的咬字、运腔等方面的技巧,从而最终形成咏叹调中字正腔圆的中国唱法特色。
[参 考 文 献]
[1]曹明明.《木兰诗篇》中木兰的人物形象和演唱艺术处理[D].河北大学,2011.
[2] 杨姗姗.论大型情景交响音乐剧《木兰诗篇》中“木兰”角色的形象塑造[D].西南大学,2011.
[4] 徐斐.淺析大型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的音乐特色[D].云南艺术学院,2010.
[5] 赵敏.论彭丽媛在情景交响歌剧《木兰诗篇》中的表演艺术[D].曲阜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咏叹调;民族歌剧;戏曲唱腔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5-0066-03
一、《木兰诗篇》的创作概况
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21世纪初期关峡创作的中西合璧作品。这部歌剧与过去的民族歌剧的演唱方法有所不同,音乐风格也独具特色。民族歌剧《木兰诗篇》的出现,不仅展现出中国作曲家在创作民族歌剧、民族风格音乐时所展现出的新视野,也展现出了音乐手法的中外结合特征。在这部歌剧作品中,除了具有独特的创作理念外,关峡先生还在借鉴西洋歌剧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同时,有机地融入了中国地域性的文化特质与戏曲艺术内涵。无论是在歌剧的表现形式方面,还是在结合中国民族音乐元素方面,或是对歌剧中的审美民族化探索方面,都体现出了浓郁的个性化、民族性、地域性特点。
这部民族歌剧的出现,不仅对于演唱者而言,需要探索适宜表现这部作品的唱法,还需要在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进行有机相结合的同时,更多地倾向于地方戏曲唱法的融入,形成中西合璧、古今合璧的演唱方法。民族歌剧《木兰诗篇》中的主角——木兰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她替父从军的故事只是这部歌剧的起点。在这个角色所演唱、陈述的作品内容中,还有很多河南地域风格的豫剧特色。这与历史上木兰的家乡是基本吻合的。因此,在演唱中还需要关注对于豫剧色彩与唱腔中咬字、吐字、音韵特点的强调和突出。这部民族歌剧是不同于早期民族歌剧《白毛女》和《洪湖赤卫队》之类的音乐风格的。
关峡是一位与民间、地域音乐保持着密切联系的作曲家。他对民族歌剧的了解,不限于演唱风格方面,更多的是歌剧中的综合性民族元素方面的表现。因此,这部歌剧从剧本选择、角色塑造、人物形象和性格刻画等方面,都展现出了整体性的民族文化特色。音乐具有浓郁的河南地域特征,豫剧风格较为浓郁,属于中国板腔体体系的歌剧作品。《木兰诗篇》除了在演唱和表演上需要更多地借鉴传统戏曲与民间艺术表演特征外,还在民族歌剧的探索与形式创新上也有所体现。因此,《木兰诗篇》不仅不同于这些传统的民族歌剧风格、形式,作曲家关峡还把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中的传统元素也都一起融入到歌剧整体的创作中。
二、咏叹调的音乐分析
1.旋律线条特点
这部歌剧中的咏叹调《马蹄踏踏划破夜的寂静》不仅旋律线条连贯、悠长,很具抒情性特点,而且还带有强有力的戏剧性特点。作曲家关峡在创作这首咏叹调作品时,大量参考了豫剧题材特点和风格表现形式,在保证歌剧咏叹调基本特征的前提下,适度地强化抒咏性质特点,不仅有助于歌曲情绪、情感的展开,也有助于在歌唱性、人性化的长大线条中,让旋律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塑造戏剧性能量,揭示戏剧性内涵特点。因此,咏叹调《马蹄踏踏划破夜的寂静》中的旋律不仅是为了体现出抒情见长的旋律特征,也是为了让旋律更好地呈现出线条美的同时,充分地发挥戏剧性内涵与淋漓尽致的表现力量。歌剧中有很多这类的旋律、咏叹调。作曲家关峡在其中所创作运用的咏叹调,大多具有這种抒情性的咏叹调风格特点。此外,在这部歌剧中,咏叹调的创作风格还与豫剧的音乐特点具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豫剧音乐的声腔中都具有音域宽广、节奏鲜明、旋律起伏较大的特点。因此,这首咏叹调中的悠长动人旋律线条,也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出豫剧音乐中的传统特色。
2.民族性的和声特色
在咏叹调《马蹄踏踏划破夜的寂静》中,除了这些歌唱性、宽广抒情的咏叹调特点外,还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声特色。这种和声主要体现在声腔的展开中对和弦所进行的分解与低音设计方面。在这首咏叹调《马蹄踏踏划破夜的寂静》中,优美的旋律与长大的线条,固然可以把剧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心理、实践活动等情况很好地展现出来,但同时也具有横向的和声分解效果。
比如在第二乐段中的长达五六个小节都是和弦的分解形式,从而使歌剧咏叹调中的音乐不但充满伤感、忧郁的色彩,也同时使得声音的抒情性与戏剧性表现具有连续的功能性、和谐性特点。因此,分解和弦构筑的旋律音乐与线条都是含蓄、内敛、深邃、迷人的内在气质。一方面,这些民族性的和声来自于作品中为数不多的民族和弦设计,因此咏叹调的和弦分解进行,才使得音乐变得更加含蓄、内敛、细腻、委婉;另一方面,鉴于关峡对河南豫剧的熟悉运用,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在歌剧中的渗透对他而言就是运用熟悉的音乐创作风格进行不同的创作,其咏叹调中大多具有戏剧咏叹调和冲突咏叹调的特点,因此民族性的和弦、和声进行也必然反映出剧情内容和剧中人物的矛盾心理。
在咏叹调《马蹄踏踏划破夜的寂静》中,需要表达的是一首带有浪漫性质的情怀特点。因此,音乐中所运用的抒情咏叹调,不仅体现出一种情感细腻、真切的感觉,而且还在音乐色彩、音响变化、和声连接等方面体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这些时而柔情、温婉、美好,时而激情四溢、亢奋不已的情节,可以很好地揭示出木兰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与历史场面、历史时空的关系。所以属和弦与重属和弦的连接,不仅使得这首咏叹调中的色彩异常丰富,还根据作品的旋律音乐特点进行横向旋律的发展,将和声连接与逻辑关系都融入旋律中。因此,这些音乐特点都需要演唱者在演唱中进行声音上的变化与把握,只有对和声、旋律关系进行很好的了解,才会表现出丰富的细微表情和内在逻辑关系,达到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歌剧中的木兰这个人物内心世界的目的。比如在唱段的第一部分中还有“啊,哥哥,我的好哥哥”的呼唤音调,除了音调平稳、柔和外,和声的节奏也相对较慢,不仅速度整个放缓,节奏重音也更加适中,使得旋律线条变得更加优美、流畅。 因此,在这首咏叹调的音乐旋律展开与和弦创作中,凸显了民族歌剧更为注重旋律性的风格特点。无论是在创作手法还是在创作模式上都更多地借鉴了西方技法特点,演员在对这段咏叹调进行演唱时,除了需要向西方歌剧的演唱方法进行靠拢外,更多的是要强调在浓郁的民族和声与腔调、字韵基础上的音乐特点。无论是运用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戏曲唱法,都需要在充分利用整体腔体共鸣的基础上,在气息的支撑下,使声音在声腔共鸣中能够呈现出更大线条的、有机的运行机制特征。
三、咏叹调的演唱特点分析
演唱者在演唱这首咏叹调时,一方面需要强调声音的通透、有力、明亮、激昂特点,给人一种振奋、自豪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好地展示剧中人物的复杂内在心理特征,不仅要能够表现出剧中的人物冲突,还需要很好地表现出音量大小和音色明暗对歌曲内涵的影响。在这个演唱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很好地控制气息外,让其能够更好地为表现人物内心活动服务,还需要让演唱的声音能够充满抒情性、连贯性特点,很形象、鲜明地刻画出人物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
比如在演唱女主角——木兰所演唱的咏叹调《马蹄踏踏划破夜的寂静》中的第二段落时,应该在深吸气的情况下始于花木兰主题音调旋律的演唱,尤其需要塑造一种轻飘、朦胧的意境特点,“啊,月亮,啊月亮”虽然这个“木兰主题”中的音调具有很大的跨度,始于上行七度的大跳为流畅、平滑的演唱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是整体而言旋律线条的起伏较大,可以在演唱者情感基调的调动下进行富有深情、激昂特点的演唱。虽然,演唱的速度可以比第一段要稍快一些,但是需要尽量控制速度。比如表情记号为“f”的力度,不仅能够体现出“月”字的音高所需要的合适音量,还可以轻松达到小字二组的G音高度,这时演唱者可以利用美声唱法中的胸腹式联合深呼吸方法进行气息准备。
其次,还需要注重演唱中气息的持久性和饱满度,并充分利用头腔共鸣色彩美化声音,让整个声音变得不仅丰满,而且极具穿透力特点,只有这样才可能唱出具有感染力的旋律曲调,才能更好地打动台下听众。演唱者还需要在保持通透声腔的同时,注重结合民族唱法、戏曲唱法中的咬字归韵规律和效果,从而达到富有个性的字正腔圆效果。如在演唱“月”字时,不仅需要进行半开口音的发声,也需要音高体现出小字2组“G”音的音色与气息控制状态。虽然这些字词都不太好咬,头腔共鸣也相对困难,但是在咬“月”的字头时,可以运用戏曲中“喷口”的咬字方法——紧紧地咬住字头,紧而不死。在延长这些字音的字腹时,尤其需要注意口型不能变化,要保持字腹在头腔中得到充分响亮的共鸣色彩,从而让字尾也收束得干净利索,这样才能归韵准确到位。
再比如,在“月”字唱完后需要紧接着演唱“亮”字,此时的口腔应该是始终上下竖起的,这样才可能确保咬字的点位和“月”字保持在同一点位上。这样就不会影响到歌词中的咬字与归韵问题,声音的位置也不会改变,声音会通、稳、松。这个“亮”字本来属于“ng”韵,但是韵尾却需要收在鼻咽腔里。唱段的最后一句“啊,月亮!你可知道木兰心中的女儿情”,仿佛是一种急切的情感示爱表白,需要演唱时给予足够的气息支撑和共鸣支撑。这样在演唱第二段落前一乐句时,才能体现原型与变型的关系,也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与精神延伸特点。
结语
《木兰诗篇》这部民族歌剧中的咏叹调都具有抒情性强、演唱者所需要解决的唱法复杂问题。在民族歌剧《木兰诗篇》的演唱探索过程中,不仅需要借鉴美声唱法的深呼吸、深气息方面的经验特点,还需要借助于整体的共鸣和戏曲中的歌唱方法,解决个性化与民族性结合的问题。所以,在这一领域需要借助中国戏曲中的咬字、运腔等方面的技巧,从而最终形成咏叹调中字正腔圆的中国唱法特色。
[参 考 文 献]
[1]曹明明.《木兰诗篇》中木兰的人物形象和演唱艺术处理[D].河北大学,2011.
[2] 杨姗姗.论大型情景交响音乐剧《木兰诗篇》中“木兰”角色的形象塑造[D].西南大学,2011.
[4] 徐斐.淺析大型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的音乐特色[D].云南艺术学院,2010.
[5] 赵敏.论彭丽媛在情景交响歌剧《木兰诗篇》中的表演艺术[D].曲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