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给人一碗水,必先有一桶水”的教育观念已经远远落后了。给人一碗水,必须有一河水、一江水,还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水源进行补充。这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可是,面对高考的严峻形势,在教师不断充电的同时,是否应该想到“下水”,俯下身子,做一回学生,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为语文教学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夯实基础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下水”,必须落到实处。
一、遵循阅读规律,“下水”引领学生品读
首先,教师要花气力和时间静下心来独立阅读文学作品,反复品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准确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疑惑点。在真切感受阅读的曲折艰辛过程,明晰困惑所在之后,借助“参考资料”进行注解、佐证,找出阅读能力的薄弱点及根由,总结解读的科学规律和有效方法;然后再设计出切合学情的、梯度科学的教学流程,有效指导学生阅读。
其次,回归正本,引领学生先阅读后解题。教师不能急功近利地追求答题的正确率,要走出“舍本逐末”的怪圈,回归到阅读的本质上来。面对一篇现代文或一首古诗词阅读训练题,教师一定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急躁心理,先果断抛开诗文后的问题,专心引导学生用心阅读诗文,反复品味感悟,最后再有针对性的阅读诗文后的问题,依据问题再次阅读,按要求作答。这种方法看起来费时费力,实际上正切合着认知规律和新课改的要求,学生阅读能跨入深层次进行理解、感悟、发现和创造,作答才会接近“参考答案”。
经过一段时间这方面的训练,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和独特的想像力”能够得到激发和历练,阅读速度、阅读质量和答题正确率会逐渐提高,达到“会水”的目的。反之,如果教师还是把阅读教学着力点放在答题技法指导上,阅读将会在“名不符实”层面上打转,阅读质量的提升永远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
二、尊重作文规律,“下水”指导习作
首先,教师布置作文训练题,不能亦步亦趋、生搬硬套,名校的考题不一定符合本校的学情,新鲜的作文题未必适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选题要坚持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的原则,只要学生“想说,能说”,作文的真正目的就在逐步实现之中。如能耐心引导学生“会说,善说”,“言之有文,行而则远”,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水平就会有显著的增长。
其次,在作文题目选定之后,学生写作之前,老师应该自己先写一篇作文,至少应该写一份文章的提纲,要把立意、材料、结构、首尾、题目写出来。有了这样一段“下水”过程,教师指导或评析学生作文才能有的放矢,符合实情。
第三,要引导学生真正“深水写作”。正像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所说:“作文训练最终应该呼唤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与众不同的想象力来表达对生活和事物的看法,从而达到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一个学生所拥有的三个世界的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也是完善人性、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因此,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作文真正成为“我手写我心”的过程,展现出自我真实的“见、闻、感、思”,使诉诸笔端的内容“真实、真诚、真切”;另一方面要让写作成为“再品味、再发现、再生成”的创造过程,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与看法,并且要加强“修改”,通过“修改”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这种方法的训练,“会水”的目标才能得到落实。
三、尊重解题规律,“下水”引领学生答卷
教师对于每一份试题,都应从头至尾认真做一遍,不能只看试题来源,也不能只看试题的新旧程度。教师通过做试卷可以知道一份试卷中的哪些试题对学生有训练价值,哪些试题教师自己感到非常吃力,哪些试题难度太大,不合学情。经过这一过程,就能比较科学、客观地对试卷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取舍,让训练更加层进性地符合各个阶段需求,切合学生各方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取舍、针对性训练、客观评价”的环环推进,让学生在解题中步步获得认可感和成就感,保持昂扬向上的探究求知的状态,乐于反复品读,善于科学解答,达到真正的“会水”。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离不开教师的不断学习。语文教师只有永远处于“下水”状态,学生才能“会水”,少走弯路,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逐渐提高。
一、遵循阅读规律,“下水”引领学生品读
首先,教师要花气力和时间静下心来独立阅读文学作品,反复品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准确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疑惑点。在真切感受阅读的曲折艰辛过程,明晰困惑所在之后,借助“参考资料”进行注解、佐证,找出阅读能力的薄弱点及根由,总结解读的科学规律和有效方法;然后再设计出切合学情的、梯度科学的教学流程,有效指导学生阅读。
其次,回归正本,引领学生先阅读后解题。教师不能急功近利地追求答题的正确率,要走出“舍本逐末”的怪圈,回归到阅读的本质上来。面对一篇现代文或一首古诗词阅读训练题,教师一定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急躁心理,先果断抛开诗文后的问题,专心引导学生用心阅读诗文,反复品味感悟,最后再有针对性的阅读诗文后的问题,依据问题再次阅读,按要求作答。这种方法看起来费时费力,实际上正切合着认知规律和新课改的要求,学生阅读能跨入深层次进行理解、感悟、发现和创造,作答才会接近“参考答案”。
经过一段时间这方面的训练,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和独特的想像力”能够得到激发和历练,阅读速度、阅读质量和答题正确率会逐渐提高,达到“会水”的目的。反之,如果教师还是把阅读教学着力点放在答题技法指导上,阅读将会在“名不符实”层面上打转,阅读质量的提升永远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
二、尊重作文规律,“下水”指导习作
首先,教师布置作文训练题,不能亦步亦趋、生搬硬套,名校的考题不一定符合本校的学情,新鲜的作文题未必适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选题要坚持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的原则,只要学生“想说,能说”,作文的真正目的就在逐步实现之中。如能耐心引导学生“会说,善说”,“言之有文,行而则远”,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水平就会有显著的增长。
其次,在作文题目选定之后,学生写作之前,老师应该自己先写一篇作文,至少应该写一份文章的提纲,要把立意、材料、结构、首尾、题目写出来。有了这样一段“下水”过程,教师指导或评析学生作文才能有的放矢,符合实情。
第三,要引导学生真正“深水写作”。正像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所说:“作文训练最终应该呼唤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与众不同的想象力来表达对生活和事物的看法,从而达到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一个学生所拥有的三个世界的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也是完善人性、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因此,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作文真正成为“我手写我心”的过程,展现出自我真实的“见、闻、感、思”,使诉诸笔端的内容“真实、真诚、真切”;另一方面要让写作成为“再品味、再发现、再生成”的创造过程,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与看法,并且要加强“修改”,通过“修改”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这种方法的训练,“会水”的目标才能得到落实。
三、尊重解题规律,“下水”引领学生答卷
教师对于每一份试题,都应从头至尾认真做一遍,不能只看试题来源,也不能只看试题的新旧程度。教师通过做试卷可以知道一份试卷中的哪些试题对学生有训练价值,哪些试题教师自己感到非常吃力,哪些试题难度太大,不合学情。经过这一过程,就能比较科学、客观地对试卷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取舍,让训练更加层进性地符合各个阶段需求,切合学生各方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取舍、针对性训练、客观评价”的环环推进,让学生在解题中步步获得认可感和成就感,保持昂扬向上的探究求知的状态,乐于反复品读,善于科学解答,达到真正的“会水”。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离不开教师的不断学习。语文教师只有永远处于“下水”状态,学生才能“会水”,少走弯路,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