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2-0059-01
摘要:本文以胶南市吴家村为研究个案,探析其发展意识,将其拓展并从而透视整个中国农民的发展意识。文章将发展意识分为主体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两个部分,着重从理论的角度,对作者的经历和调查进行了提取和抽象,并结合吴家村的现状,粗略地提出一些改良策略,希冀文章能对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尽得绵薄之力。
关键词:农民 发展意识 主体意识 科学发展意识
1 引言
所谓发展意识,简单的说就是发展主体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方面求发展、求进步的想法和态度。发展意识小到个人,大到社会,对于主体的发展起着意识上的推动作用。尽管中国的城市化迅猛发展,使得一大批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或失地农民,但农民依旧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农村社会发展依旧应该是中国发展的重点攻坚项目。
吴家村位于山东省胶南市琅琊镇人民政府夏河城南3.8公里,张桃公路东侧,西临陈家贡海湾。村域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13.5亩。至2005年底,吴家村有居民260户,人口937人。吴家村半岭半洼,耕地相对平整,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2005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14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696元。
吴家村只是一个个案,它或许不是最典型的一个,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中国农村的发展意识。
2 农民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人们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理解或观念。在充分的主体意识下,人们能充分认识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使命及观念和行为,并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断地适应和变化。农民的主体意识需要个人自发地去发展和提升,更需要外界尤其是政府和媒体的力量去帮助和启发。
中国的农民,有史以来,就生活在政府的指挥棒下,具有着顽固的奴性。他们依赖和企求着政府的恩赐,而从来都不敢为自己的生活去思考,不敢去直面惨淡的人生。要启发村民的主体意识需要政府行为的改变和介入,政府在改变农村面貌或调节农业市场的过程中,以前都是以直接的资金补贴加以刺激,我们的农民也就难以把自身作为一个主体去看待,在他们眼里,自己是依附于国家的。近年来,我们的政府在扶贫的行动中产生了一套新的思路——“造血”,我认为这一思路同样适合农村的工作,适合我们的农民,如果我们的政府把有形的、死板的恩惠转变为宏观的、灵活的恩惠,也就是把直接的物质引诱改为间接的信息引导和有条件的财政支持,让农民了解市场,认识市场,参与市场并学会利用市场,让农民不再依附在政府的庇护下,而以独立的经济个体参与到市场之中,让农民真正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僵化思想中解放出来,跟上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步伐,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置身于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消除骨子里的恩赐观念,真正的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思想,提升农民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才是开化农民主体意识之道。
3 农民的科学发展意识
科学发展意识包括自我发展意识、可持续意识、道德意识和民主意识等对发展意识起规范和导向作用的意识,其首要的表现是对自身的完善,即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正如英籍德国经济学家舒马赫所说人是一切财富的首要的和最终的根源,人的问题解决不了,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看来说,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农民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的问题。①发展意识的完善要依赖于增能。
梁翠华认为农民必须具备三种素质和四种能力。“三种素质:一是较高的文化素质。喜欢学习,追求知识;有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和信息的理念;具有用知识武装的头脑,善于尊重知识,务实肯干。二是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熟悉并了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敢于并善于将自身拥有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增收、致富上。三是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农业、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具备民主法制意识,具有鲜明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新的就业观念等。四种能力:一是文化技能。即通过接受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自身就业本领和适应适应经济社会的能力;二是科技技能,即吸收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三是经营管理技能,即强化自身参与市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能力。四是公共道德技能,即养成讲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农村氛围和环境的能力。”②这一切素质和能力的形成归根到底都要依赖于教育。
4 對提升农民发展意识的建议
4.1 改变国家财政分配中的“马太效应”,给经济基础较差的地方政府发展农村经济或地方经济以合理的扶持。但要改变现在的大家争当贫困县的状况,对于贫困县必须加强财政收支监管力度。
4.2 对于农业政策,媒体不要一味献媚于政府,而应告诉农民,对于此类政策,他们大体可以怎样利用。
4.3 发展农村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减免职业技术教育费用,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鼓励各层次受教育水平的毕业学生回乡服务。奖励本村致富村民的反哺。
4.4 教育福利化,进一步推进新农合及配套改革,避免教育、医疗市场化体制下的因教致贫、因病致贫。
4.5 切实抓好农业必需生产资料的性价比检查,提供建议价。保障农业政策的无折扣落实。
4.6 中国社会是个人情社会,在一个结构简单的农村,人情是影响民主的障碍之一,那些无作为的干部长期占据领导席位而无人愿出面实施民主权利。在人情无法改变的现状下,缩短村镇干部的任期是一个可行之策。在更有效的监督下,可以提升村干部的服务;在更短任期的前提下,农村的贿选现象也会适当收敛。
4.7 民主意识的真正而非形式的,深层而非浅显的觉醒将是中国克服既得利益群体阻碍中国社会结构合理化的最终也是最主要的推动力。
注释:
①参见郝振君、李晓红.《舒马赫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发展与教育理论述评》,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126-129
②参见梁翠华.《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途径》,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J].2006年02期,47-49
参考文献
[1] 陈全功,程蹊.子女教育、代际支持与家庭贫困的变动,市场与人口分析[J].2007,79-82
[2] 石友金,肖国安,彭清华,向国成.论脱贫致富主体意识的开化,湘潭工学院学报[J].1999.26-31
[3] 杨蓓.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理论前沿[J].2006
[4] 李福海,雷咏雪.论主体意识,人文杂志[J].1988,29-33
[5] 夏英.贫困与发展[M].人民出版社
[6] M.罗吉斯,J.伯德格著.王晓毅,王地宁译.乡村社会变迁[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7] 阿德勒[奥].自卑与超越[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8]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摘要:本文以胶南市吴家村为研究个案,探析其发展意识,将其拓展并从而透视整个中国农民的发展意识。文章将发展意识分为主体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两个部分,着重从理论的角度,对作者的经历和调查进行了提取和抽象,并结合吴家村的现状,粗略地提出一些改良策略,希冀文章能对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尽得绵薄之力。
关键词:农民 发展意识 主体意识 科学发展意识
1 引言
所谓发展意识,简单的说就是发展主体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方面求发展、求进步的想法和态度。发展意识小到个人,大到社会,对于主体的发展起着意识上的推动作用。尽管中国的城市化迅猛发展,使得一大批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或失地农民,但农民依旧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农村社会发展依旧应该是中国发展的重点攻坚项目。
吴家村位于山东省胶南市琅琊镇人民政府夏河城南3.8公里,张桃公路东侧,西临陈家贡海湾。村域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13.5亩。至2005年底,吴家村有居民260户,人口937人。吴家村半岭半洼,耕地相对平整,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2005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14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696元。
吴家村只是一个个案,它或许不是最典型的一个,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中国农村的发展意识。
2 农民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人们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理解或观念。在充分的主体意识下,人们能充分认识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使命及观念和行为,并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断地适应和变化。农民的主体意识需要个人自发地去发展和提升,更需要外界尤其是政府和媒体的力量去帮助和启发。
中国的农民,有史以来,就生活在政府的指挥棒下,具有着顽固的奴性。他们依赖和企求着政府的恩赐,而从来都不敢为自己的生活去思考,不敢去直面惨淡的人生。要启发村民的主体意识需要政府行为的改变和介入,政府在改变农村面貌或调节农业市场的过程中,以前都是以直接的资金补贴加以刺激,我们的农民也就难以把自身作为一个主体去看待,在他们眼里,自己是依附于国家的。近年来,我们的政府在扶贫的行动中产生了一套新的思路——“造血”,我认为这一思路同样适合农村的工作,适合我们的农民,如果我们的政府把有形的、死板的恩惠转变为宏观的、灵活的恩惠,也就是把直接的物质引诱改为间接的信息引导和有条件的财政支持,让农民了解市场,认识市场,参与市场并学会利用市场,让农民不再依附在政府的庇护下,而以独立的经济个体参与到市场之中,让农民真正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僵化思想中解放出来,跟上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步伐,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置身于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消除骨子里的恩赐观念,真正的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思想,提升农民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才是开化农民主体意识之道。
3 农民的科学发展意识
科学发展意识包括自我发展意识、可持续意识、道德意识和民主意识等对发展意识起规范和导向作用的意识,其首要的表现是对自身的完善,即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正如英籍德国经济学家舒马赫所说人是一切财富的首要的和最终的根源,人的问题解决不了,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看来说,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农民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的问题。①发展意识的完善要依赖于增能。
梁翠华认为农民必须具备三种素质和四种能力。“三种素质:一是较高的文化素质。喜欢学习,追求知识;有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和信息的理念;具有用知识武装的头脑,善于尊重知识,务实肯干。二是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熟悉并了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敢于并善于将自身拥有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增收、致富上。三是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农业、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具备民主法制意识,具有鲜明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新的就业观念等。四种能力:一是文化技能。即通过接受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自身就业本领和适应适应经济社会的能力;二是科技技能,即吸收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三是经营管理技能,即强化自身参与市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能力。四是公共道德技能,即养成讲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农村氛围和环境的能力。”②这一切素质和能力的形成归根到底都要依赖于教育。
4 對提升农民发展意识的建议
4.1 改变国家财政分配中的“马太效应”,给经济基础较差的地方政府发展农村经济或地方经济以合理的扶持。但要改变现在的大家争当贫困县的状况,对于贫困县必须加强财政收支监管力度。
4.2 对于农业政策,媒体不要一味献媚于政府,而应告诉农民,对于此类政策,他们大体可以怎样利用。
4.3 发展农村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减免职业技术教育费用,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鼓励各层次受教育水平的毕业学生回乡服务。奖励本村致富村民的反哺。
4.4 教育福利化,进一步推进新农合及配套改革,避免教育、医疗市场化体制下的因教致贫、因病致贫。
4.5 切实抓好农业必需生产资料的性价比检查,提供建议价。保障农业政策的无折扣落实。
4.6 中国社会是个人情社会,在一个结构简单的农村,人情是影响民主的障碍之一,那些无作为的干部长期占据领导席位而无人愿出面实施民主权利。在人情无法改变的现状下,缩短村镇干部的任期是一个可行之策。在更有效的监督下,可以提升村干部的服务;在更短任期的前提下,农村的贿选现象也会适当收敛。
4.7 民主意识的真正而非形式的,深层而非浅显的觉醒将是中国克服既得利益群体阻碍中国社会结构合理化的最终也是最主要的推动力。
注释:
①参见郝振君、李晓红.《舒马赫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发展与教育理论述评》,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126-129
②参见梁翠华.《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途径》,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J].2006年02期,47-49
参考文献
[1] 陈全功,程蹊.子女教育、代际支持与家庭贫困的变动,市场与人口分析[J].2007,79-82
[2] 石友金,肖国安,彭清华,向国成.论脱贫致富主体意识的开化,湘潭工学院学报[J].1999.26-31
[3] 杨蓓.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理论前沿[J].2006
[4] 李福海,雷咏雪.论主体意识,人文杂志[J].1988,29-33
[5] 夏英.贫困与发展[M].人民出版社
[6] M.罗吉斯,J.伯德格著.王晓毅,王地宁译.乡村社会变迁[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7] 阿德勒[奥].自卑与超越[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8]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