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二题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30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太姥山
  离开福鼎七年多了,回首,无数个瞬间总是难以忘怀。曾经有一年,一共上过五十多趟太姥山,不是陪客人就是带朋友,俨然以主人自居。
  三十多年前,第一次上太姥山,带着当时单位的一群小伙伴们。那时我们是從山下一步步登顶,一天的攀援让年轻的我们腿脚发软,那不是山在那里的感召力,纯粹是青春挥发的荷尔蒙过度的结果。好在摩霄庵一碗素面安抚了我们的疲惫。有了第一次的攀援,后来的无数次上山,就是小儿科了。但就是这样,也常常在乱石幽穴中迷失了方向。记得有一回摸到一个洞里,漆黑一片,突然想起老人说过这里的山洞可以通到官井洋里的传说,说每年海洋里的黄鱼产卵时的叫声,在洞里都可以听见,以来佐证太姥山洞窟的神力造化。可我们那次走失只有被愈来愈深的黑暗所包围的恐惧,只能默默祈祷太姥娘娘引领我们寻找光明,直到我们终于摸到了一束阳光。出洞后坐在山石上,看着周遭蓬勃的植物,才知道原来这些深扎在石罅里的植物,也有和我们一样经历了懵懂之后的敬畏之心,在自由的天地间一路疯长着的雀跃之情。
  太姥山,一座巨石林立、刚毅冷峻、充满男性气质的山,却以女性的名字命名。缺水的太姥,天地造化,可能火山喷发时就已把水分蒸馏殆尽了。太姥娘娘以女性的感召力化绵绵的水意,山上种茶,山中种蓝。一直在寻求着一方水脉,多年之后终于有了一片绿波荡漾之下的鱼儿的唼喋,鳖儿的探头探脑,寂静之中,有了太姥山仙气氤氲之下的勃勃生机。一个象征着温柔慈爱的山名,时光流转里留给人们多少美好而难忘的联想。
  在美国人写的《深谷幽兰》的一个章节里,说是在上世纪30年代上山的一个禅修者一辈子都在山上种茶修路,从来没有下过山,以至对之后山下的现代生活非常陌生。他在自己的世界里完成了对自己人生的设置,充分享受了太姥山给予的安宁与丰满。我上山几次想寻找他,哪怕就是打个照面,也是对我浮躁心性的最好平复。可惜没有遇到,倒是走过他双手修建的坚实的山路,春天里路旁开满了红色的杜鹃花。
  神奇的太姥山,太多自然与历史的传奇回荡在幽谷深壑中。自唐宋以来寺庙文物的兴兴废废,沧海桑田,毁灭性的摧毁的历史被深埋在国兴寺前,无论瞻仰还是凭吊,你在残垣断壁中总能品出其中的沧桑轮回,而千百年来一直站在寺庙前的那株铁树,年年开花结果,似乎只有它隐藏了这座山的无数秘密。
  太姥山石以它的姿态,把人的灵魂与山的精灵完美组合。因此有了每一天阳光与植被之间的温暖对话。穿梭其间的我们,用一枝白毫银针缝补了石头与石头之间亘古的凉意,用温暖的茶水滋润辛酸与沉默。近些年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太姥山,荒茶簇拥,毫香毕现,让人如痴如醉。我知道的太姥山除了早年的一碗素面,还有如今一杯老茶的缘分,我们同这座山、这里的老白茶一起,老到各有滋味的今天。
  又到太姥山相聚,蓝天白云之下,我们彼此似乎都更换了陈旧的衣裳。但太姥山依然是那样,永远是那样。
  嵛山岛的花草
  野百合在春天的山坡上开放,喇叭形的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迎风而立。仿佛在向原野上仍还蛰伏的花草传递着春天光临海岛的讯息。
  早年,嵛山岛没有开发,盘山而上的山道上一抬头就可以遇到它们怒放的身姿。这些在海风中挺着弱小茎秆的花朵在山崖上临空像探海的精灵。难道是海洋的诱惑让他们有了这样高蹈的姿势?它们如星星一样分布在广阔的嵛山草场山边,那么耀眼又那么渺小,在一片绿色之中显得无声无息,令人心生怜爱。
  这回上岛,在已平坦许多的山道上遇到几位背着背篓的妇女,这里的女人除了讨海,很少会背着背篓上山。一问是外地口音。她们的背篓里装着山上挖来的百合根茎,那些蒜薹一样的野百合根茎想来是他们漂洋过海的收获。据说在内陆可以卖到好的价钱。这些年,陆地上的野百合被挖采得差不多了,他们终于发现这里还有生生不息的野百合群落。被利益驱赶的人们,顾不了海岛生态恢复要比大陆来得更加艰难的事实。
  现在山上的野百合越来越少了,面对着这一片浮在海上的草原,没有野百合的芳香,就没有了故人的气息,让漂泊不定的人生在回首中多出了几分犹疑和惆怅,目光所流连的那份念想隔着空蒙的海洋变得更加虚渺。
  草是嵛山岛的衣裳,而这里的花儿就是别在胸前的胸针,这些跨离大陆的花草就像植物界的移民,在海洋浓烈的阳光下,繁衍生息,深深扎根在这里,风来雨往,一往情深!
  曾经跟岛上的管理者聊起野百合,他说已经注意到过度采挖的问题了,保护好海岛脆弱的生态,要从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开始。来年春天,但愿野百合又能安然盛开在美丽的嵛山岛上。
其他文献
“一朵云的色彩,简单的只有黑白,彩虹下善意的谎言。”那天上午离开时,忽然脑海中闪现出这首歌、这句词,不可抑制地在倔强呐喊。  彼时,平素典雅的郭蓉与温婉的小玲、淑娴的林蓉相拥话别,包裹得像个粽子,脸笑得像朵花儿,话软得像团蜜儿,作了我有些不合情境的背景。看见我大包小包下楼,她们不约而同抱住我说,要常来南昌看她们,也会常去饶城看我。那三张比云朵还明艳纯粹的脸上写满了不舍的真情,让我内心揪紧。我用力地
老船  我祖父、祖母即我爹爹奶奶,养了三个儿子,大伯、二伯和我父。大伯名义上过继给朱家便姓了朱,二伯承续家嗣,姓顾。我父给吴家承嗣,自然姓了吴。老兄弟三人三个姓,少有。原因是家里祖祖辈辈以做砖瓦为生,很穷,负担不了三个儿子结婚成家。我父过继的吴家,也是窑工,也穷,早早领了个童养媳即我娘,不花什么钱,就能为吴家续香火,传宗接代。  我娘13岁时,就与我父成亲,成亲之后,我娘我父便重新回到了陈家窑我父
稻田里的水   我扛起一把锄头,去了几里路外的稻田。   山沟沟里的稻田,都是由低往高、因势而建的一丘丘梯田,长宽、方圆、高低错落无序,山沟里一路唱歌的泉水,总是从靠近溪流的一个口子流进上一丘田,然后出口变成下一丘田的入口,继续往下丘田流去。远远看去,一道道蜿蜒曲折的田塍,总是高低相间,横亘在山沟里,就像五线谱上的音符。   我一路欣赏着山路弯弯、梯田层层、山峦蜿蜒,阳光从前山(也叫南山)的
中国最富有诗意的地名,网上有很多提名,诸如栖霞、仙居、兰陵、姑苏,而无论哪一种版本,都少不了“云梦”。如今湖北孝感市有个云梦县,算是对历史的纪念。  “楚王云梦泽, 汉帝长杨宫。”唐太宗李世民一首《出猎》诗,道出了古往今来人们对云梦的赞慕。如云似梦的大泽,烟雨迷离,烟云弥漫,确实极富诗情画意。然而,对“云梦泽”的这一诗意的想象与解释,其实是错得离谱。因为追根溯源便会发现,它也许既非云,也无梦。  
听母亲讲,她小时候姥姥家每年都种甜瓜。  到了夏天,姥爷在瓜田里搭一个窝棚,晚上就睡在窝棚里看瓜。甜瓜地里经常有刺猬出没。  姥爷把刺猬逮住,第二天吃刺猬肉。  刚开始吃刺猬时,不懂怎么去做熟,姥爷就用刀如殺猪一般先剥刺猬皮。刺猬的哭声酷似婴儿,让人听了不寒而粟。姥姥跪在地上给刺猬求救,姥爷看杀不了刺猬,就用泥巴糊了放灶膛内烧着吃。他吃刺猬肉上了瘾,隔几天就逮一只来烧着吃。  后来,一群刺猬爬到他
那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公示,我忝列其中,电话里听别人说祝贺祝贺,我也附和着祝贺,好像祝贺的不是自己,是身边的张三李四。电话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认同自己的另一个身份:我是一位作家。   我生于皖西南,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山村。如果没有天柱山,如果没有张恨水,那个叫黄土岭的地名不会让人想起或者记住。1971年春,那是上学的年纪,我不记得是不是大人送我报的名,但记得每天上学,都要约上邻家的发小,
一  在敲门声响起十多分钟前,我就没在练习了。我轻轻地把萨克斯放回盒子里,然后朝门口走去。“谁啊?”我问。其实,我完全知道谁在敲门。  “科勒太太。”  她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是用手指在气球上摩擦一样。  我打开门。  “你这吹萨克斯吵人的事,我是怎么跟你说的?”她责备道。只见她的头发上裹着卷发器,身上穿着一件印花长袍。显然,她这种装束完全成了一个旧时代的遗物。  “现在已经过了8点,”她继续说道,“
父亲越老,我的愧疚越深。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曾告诫后世夫妻,不可相仇,也不要过分情笃以免乐极生悲。在我父母的身上真是应验了这句话。从我记事起,父亲和母亲从未吵过架,一辈子相濡以沫。也许是天妒良缘,终究成了半路夫妻。母亲去世那年,父亲四十六岁,“中年丧妻”乃古人所言的人生不幸之一,年少的我和弟弟,总觉得我们才是世上最不幸最痛苦的孩子,现在想来,对于当时的父亲,才是锥心挖骨之痛。  父亲当时在我们
文文是小舅的外甥,七岁,读一年级,认识了六十多个生字。这次去岛上,文文没带作业,我也没带笔和笔记本,我在屋边捡了一块小小的碎瓦片,让文文在地上画。他能把学过的字默写出来,非常棒!默写“胖”和“瘦”时,他停顿了一会儿。我提醒,月亮。他很快把“胖”字写出了,“瘦”字写不上来,就让他多写几遍,不会忘记了。文文,大家都叫你爸爸“小胖”,现在有了你,你爸爸成“大胖”了,你就是“小胖”了,要是你爸爸依旧是“小
那天中午下班回家,妻子早已准备好了午饭。走过饭厅,里面突然飘出一种特有的味道,一种肉香与菜香相互融合的味道:“哇,真香!”我走近一看,原来是五花猪肉炒菜椒。  没错,就是这种味道,五花猪肉炒菜椒的味道。这味道,多么熟悉,让我想起了原哥,想起了自己大学毕业在某镇中学任教时给师生们煮饭炒菜的原哥。  那年秋季,我刚刚分配到学校时,由于初出校门,生活上很多东西难以自理,自己又懒得煮饭炒菜,只好在学校开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