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低段语文的童话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快乐走进童话世界: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思维;二、吟句品词,丰富学生的想象思维;三、观图察意,丰富童话文本的内涵;四、表演创编,体味童话的艺术魅力等。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童话教学;策略
我国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指导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标准》将童话置于首位,凸显了童话在第一学段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地位。与此相对应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入选了许多低段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艺术作品,比如《雨点儿》、《松鼠和松果》、《坐井观天》、《小鹿的玫瑰花》等。故此,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根据童话的特点与低段学生的童话知识储备,探索引领学生快乐走进童话世界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思维
优质童话教学课堂必须大都情趣盎然、声情并茂。然而,要创设情趣盎然、声情并茂的课堂氛围,首先要挖掘并充分利用童话文本中的情境元素,使之成为引导学生快乐走进童话世界的导航仪。以教学《雨点儿》为例。课前,我将从网络下载的小雨、白云、小草、鲜花、绿叶等10张精美的图片制作成PPT幻灯片,并将课文中的文字打印在与之相匹配的PPT画面上,然后插入背景音乐《三月里的小雨》。上课伊始,我运用多媒体设施将之播放给学生观赏。之后,我问学生:“大家在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话音未落,学生纷纷举手争着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大雨点与小雨点结伴到有花有草的地方去旅行;有的学生说:大雨点要去没有花草绿叶的地方旅游,给那儿的土地浇水,让那儿也能够长草开花。有的学生说:小雨点怕有花有草的地方缺水干旱,于是给那儿的花草送去水分;有的说,我们也要做大雨点与下雨点一样的人,关心同学帮助同学……在想象思维的驱动下,学生顺利走进了可爱的下雨点儿的心里,开始了充满想象的童话之旅。
二、吟句品词,丰富学生的想象思维
入选低段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均具有语言质朴简练、生动浅显易懂等特点,非常便于学生学习与模仿,也非常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故此,教学时 ,我们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品读童话文本,理解童话文意,体会童话情感,走入童话世界,并以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思维。《小蜡抖找妈妈》中第一段对小蝌蚪的形态描写颇为精彩:“池塘里有一群小蜡抖,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教学时,我指导学生通过吟句品词这一段感受小蝌蚪的可爱:大声朗读句子 “大脑袋”中的“大”,将朗读的重音落在“黑灰色的身子”中的“黑灰色”三个字上,拉长声音朗读“甩着长长的尾巴”中的“长长”二字等。如此,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着小蝌蚪活泼可爱的模样,既激发了自身品读童话的浓厚兴趣,又感知了小蝌蚪生动、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还丰富了自身的想象思维与童话语感。
三、观图察意,丰富童话文本的内涵
在低段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均配有色彩鲜艳的插图。对此,低段学生兴趣盎然。教学《纸船和风筝》时,我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与说话能力。比如,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为了引导学生真切体味小熊“乐坏了”的心情,我预设并实施了下列教学程序:用多媒体设施投影出示课文中的第一张插图,并将下列句式投影在插图上:“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得( )。”学生边看插图便依据画面想象小熊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稍后,有的学生说:“小熊乐得脸上笑开了花。”有的学生说:“小熊乐得连声说‘谢谢’、‘谢谢’。”有的学生说:“小熊乐得又唱又跳。”……如此,既启动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思维,又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的良好习惯,更再现了小熊可爱的童话形象。
四、表演创编,体味童话的艺术魅力
(一)角色表演科普类童话
教学科普童话《小壁虎借尾巴》时,倘若只引导学生了解壁虎尾巴的不同作用,学生定会感到索然无趣。为此,我在课前分别准备了下列几个头饰:壁虎妈妈、小壁虎、老牛、小鱼、燕子等。上课时,在指导学生了解这篇童话大意的基础上,我要五位同学分别戴上上述不同头饰扮演其中的不同角色。依据课文内容,“小壁虎”在失去尾巴之后非常难过,于是先后向小鱼、老牛、燕子等借尾巴。然而,上述动物好朋友都没有答应小壁虎的要求。为此,“小壁虎”非常伤心地回到壁虎妈妈的身边,却意外地发现了自己已经长出了新尾巴。全班学生通过观赏五位同学的角色表演,将课文中概括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了起来。如此,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真实体验了课义情景,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强烈的表演欲望,提高了自身学习童话的浓厚兴趣。
(三)根据童话的故事情节仿编
童话《棉花姑娘》第二自然段到四自然段,语言以相同的句式结构——对话出现,同样的词语反复出现。教学完这篇童话后,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仿编故事情节的练习,要学生每2人一组进行声情并茂的表演: XX来了,棉花姑娘说:“XX,请你帮我捉害虫吧?”XX回答说:“对不起,我只会捉XX的害虫”等。学生在表演前,纷纷开动脑筋思考:棉花姑娘会请哪此小动物来给自己治病呢?几分钟后,学生仿编了棉花姑娘与下列诸多动物的对话:壁虎蛇、蜻蜓、蝙蝠等。
(四)依据童话故事情节的空白创编
教学童话《纸船和风筝》时,我引导学生围绕童话中的下列这句话启动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后进行二度创作:“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我的引导词分别为:(1)“松鼠听说小熊要去参加拳击比赛时,心里想道……;口里说道:……”;“小熊听说松鼠生病时,心里想道……;口里说道:……”等。学生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启动自己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思维等,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上述二度创作,由此丰富了这篇童话的内涵。
诚然,引领学生快乐走近童话世界的方法与措施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但是限于篇幅,笔者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魏明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分析[J].考试周刊,2014年3月。
[2]王润英,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5年1月。
[3]钱倍倍,立足文体,感受童话的魅力[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5年2月。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童话教学;策略
我国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指导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标准》将童话置于首位,凸显了童话在第一学段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地位。与此相对应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入选了许多低段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艺术作品,比如《雨点儿》、《松鼠和松果》、《坐井观天》、《小鹿的玫瑰花》等。故此,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根据童话的特点与低段学生的童话知识储备,探索引领学生快乐走进童话世界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思维
优质童话教学课堂必须大都情趣盎然、声情并茂。然而,要创设情趣盎然、声情并茂的课堂氛围,首先要挖掘并充分利用童话文本中的情境元素,使之成为引导学生快乐走进童话世界的导航仪。以教学《雨点儿》为例。课前,我将从网络下载的小雨、白云、小草、鲜花、绿叶等10张精美的图片制作成PPT幻灯片,并将课文中的文字打印在与之相匹配的PPT画面上,然后插入背景音乐《三月里的小雨》。上课伊始,我运用多媒体设施将之播放给学生观赏。之后,我问学生:“大家在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话音未落,学生纷纷举手争着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大雨点与小雨点结伴到有花有草的地方去旅行;有的学生说:大雨点要去没有花草绿叶的地方旅游,给那儿的土地浇水,让那儿也能够长草开花。有的学生说:小雨点怕有花有草的地方缺水干旱,于是给那儿的花草送去水分;有的说,我们也要做大雨点与下雨点一样的人,关心同学帮助同学……在想象思维的驱动下,学生顺利走进了可爱的下雨点儿的心里,开始了充满想象的童话之旅。
二、吟句品词,丰富学生的想象思维
入选低段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均具有语言质朴简练、生动浅显易懂等特点,非常便于学生学习与模仿,也非常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故此,教学时 ,我们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品读童话文本,理解童话文意,体会童话情感,走入童话世界,并以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思维。《小蜡抖找妈妈》中第一段对小蝌蚪的形态描写颇为精彩:“池塘里有一群小蜡抖,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教学时,我指导学生通过吟句品词这一段感受小蝌蚪的可爱:大声朗读句子 “大脑袋”中的“大”,将朗读的重音落在“黑灰色的身子”中的“黑灰色”三个字上,拉长声音朗读“甩着长长的尾巴”中的“长长”二字等。如此,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着小蝌蚪活泼可爱的模样,既激发了自身品读童话的浓厚兴趣,又感知了小蝌蚪生动、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还丰富了自身的想象思维与童话语感。
三、观图察意,丰富童话文本的内涵
在低段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均配有色彩鲜艳的插图。对此,低段学生兴趣盎然。教学《纸船和风筝》时,我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与说话能力。比如,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为了引导学生真切体味小熊“乐坏了”的心情,我预设并实施了下列教学程序:用多媒体设施投影出示课文中的第一张插图,并将下列句式投影在插图上:“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得( )。”学生边看插图便依据画面想象小熊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稍后,有的学生说:“小熊乐得脸上笑开了花。”有的学生说:“小熊乐得连声说‘谢谢’、‘谢谢’。”有的学生说:“小熊乐得又唱又跳。”……如此,既启动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思维,又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的良好习惯,更再现了小熊可爱的童话形象。
四、表演创编,体味童话的艺术魅力
(一)角色表演科普类童话
教学科普童话《小壁虎借尾巴》时,倘若只引导学生了解壁虎尾巴的不同作用,学生定会感到索然无趣。为此,我在课前分别准备了下列几个头饰:壁虎妈妈、小壁虎、老牛、小鱼、燕子等。上课时,在指导学生了解这篇童话大意的基础上,我要五位同学分别戴上上述不同头饰扮演其中的不同角色。依据课文内容,“小壁虎”在失去尾巴之后非常难过,于是先后向小鱼、老牛、燕子等借尾巴。然而,上述动物好朋友都没有答应小壁虎的要求。为此,“小壁虎”非常伤心地回到壁虎妈妈的身边,却意外地发现了自己已经长出了新尾巴。全班学生通过观赏五位同学的角色表演,将课文中概括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了起来。如此,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真实体验了课义情景,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强烈的表演欲望,提高了自身学习童话的浓厚兴趣。
(三)根据童话的故事情节仿编
童话《棉花姑娘》第二自然段到四自然段,语言以相同的句式结构——对话出现,同样的词语反复出现。教学完这篇童话后,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仿编故事情节的练习,要学生每2人一组进行声情并茂的表演: XX来了,棉花姑娘说:“XX,请你帮我捉害虫吧?”XX回答说:“对不起,我只会捉XX的害虫”等。学生在表演前,纷纷开动脑筋思考:棉花姑娘会请哪此小动物来给自己治病呢?几分钟后,学生仿编了棉花姑娘与下列诸多动物的对话:壁虎蛇、蜻蜓、蝙蝠等。
(四)依据童话故事情节的空白创编
教学童话《纸船和风筝》时,我引导学生围绕童话中的下列这句话启动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后进行二度创作:“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我的引导词分别为:(1)“松鼠听说小熊要去参加拳击比赛时,心里想道……;口里说道:……”;“小熊听说松鼠生病时,心里想道……;口里说道:……”等。学生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启动自己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思维等,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上述二度创作,由此丰富了这篇童话的内涵。
诚然,引领学生快乐走近童话世界的方法与措施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但是限于篇幅,笔者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魏明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分析[J].考试周刊,2014年3月。
[2]王润英,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5年1月。
[3]钱倍倍,立足文体,感受童话的魅力[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