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苍茫李存葆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0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人、有的事、有的书是长久占据着我的心灵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赶安丘县的石埠子集,在新华书店里买下一本《高山下的花环》作品集,一通忘食狂读,心潮久久起伏不已。从此,我记住了小说中的人物梁三喜、赵蒙生、小北京、梁大娘和雷神爷,也记住了作家李存葆。
  机会终于还是来了。己亥年12月14日,应邀参加诸城市地方文化研究学会主办的山水人文散文集《龙城遐想》发行座谈会,《龙城遐想》正是李存葆以诸城恐龙化石为探源,揭示人类文明史与环境自然生态和谐相处严峻课题的散文名篇。此前,该作品经大型文学杂志《十月》发表后,好评如潮。作为地方文艺杂志《东鲁》的执行主编,我曾转载此文,以飨“中国龙城”——恐龙故乡的众多读者。那么,这次座谈会,李存葆先生来不来?座谈会之前,我询问了《龙城遐想》散文作品集主编、潍坊市文联原副主席韩钟亮,“来,一定来。”得到确切消息之后,我倍感激动。
  头戴一顶农村中老年常见的长舌盖帽子,身穿一件普通的夹克上衣,略显皱巴的内衣和凌乱的扣子,活脱脱的一个稍显邋遢的普通农村老头儿形象,这是李存葆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既然是作品出版发行座谈会,文学作品的交流自然是重头戏,而他当然就是这次座谈会的主角。当地的本土作家也巴不得聆听这位名家对文学创作的理解、诠释和表达。他刚一开口,我差点儿笑出声来。他那一口地道的土话,竟然比我们当地的土著还地道。特别是诸城居民最有地方特色的咬舌音,他若作为代言人一定毫不逊色。我们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气氛瞬间活跃于会堂。是Ⅱ阿,李存葆是五莲人,五莲与诸城挨墒种地,自古往来相亲,血脉相连。他说,自己本来也是诸城人,是老爷爷辈迁往五莲的。难怪他的口音比诸城还诸城。他以一口地道和蔼的邻家大叔腔调谈文学、谈创作、谈作家的责任和担当。我静心倾听,生怕落漏任何一个音节、一个词语、一个文学的火花。
  李存葆主要谈散文,他向与会的本土作者谈了他的散文观。他认为,最终印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伟大是她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心灵之树上结出的圣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心智果实的长期积累,而最能让骚人墨客思绪恣意飞驰的是散文。中国是散文的国度,散文是中国文学的母亲。无论是记、传、书、礼、柬,还是疏、论、序、跋、碑,先人都留下了震古烁今的散文名篇。《老庄》是散文,《史记》是散文,《论语》是散文,《孟子》是散文。散文情感的触角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亲。散文文本抒写,上可以九天揽月,下可以五洋捉鳖,大可以拥抱三山五岳,小可以描摹泪珠一颗。散文写作,应追求语言的亮度、哲学的深度和情感的浓度。当然,散文应该是非虚构的,但散文也应有文学的想象。李存葆以其质朴睿智的语言娓娓道来,不时停下,交流解答提问者在文学阅读、故事构思、散文创作上的种种困惑。
  文艺创作者要有艺术敬畏。李存葆说,作家首先应是人道主义者。诸城山水人文散文集《龙城遐想》编选的文章,以“关注环境”为主题,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文内涵丰富。而头篇作品《龙城遐想》正是李存葆出于作家的责任和担当,为社会、为现代人开具的拯救心灵的一剂良方。他谈到了写这篇散文的初衷。当今世界之所以有那么多恐龙专家,去痴迷地破译恐龙消亡的缘由,是因为他们隐隐感到,人类正面临着类似于恐龙灭亡时的一些前兆。如果人类仍执迷不悟,仍像现在这样无节制地虐待自然,破坏生态,人类的文明史还能再延续多长时间,这是一个越来越严峻的问题。当我们经济发展和生态失衡形成恶性互动的时候,恢复生态环境,就变得比国人切齿痛恨的权力腐败更加难以治理。“人之外任何生命的毁灭,不仅是兽的悲哀,更是人的悲剧。”联系到当下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回想起李存葆那关注环境自然、具有人文情怀的智慧大义之言,令人振聋发聩。
  总以为在当代的散文大家之中,余秋雨的散文珠玉落盘,极具江南气韵,李存葆的散文则汪洋恣肆,恰如铁马雄关。他的创作理念融人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军人气质,因而,数十年来,他的大历史散文仍然具备了“花环”下的风骨。他以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坐标,在散文的世界里开疆拓土,忧思中不乏希望,凝重里不乏壮美,激情澎湃,活力四射。
  聆听李存葆先生的文学课,因为难得一见,我也是有备而来,主要是想请他给我计划出版的散文集《野有蔓草》惠书题签。联系早与先生见过面的超然台管理处主任乔云峰,巧的是,他受诗人柳笛委托,也想请其为《春芽儿童文学》题词。其间,我咨询了诸城市地方文化研究学会的李增坡先生,他建议我直接去找就行。休息间隙,李存葆去了下榻室抽烟,我约云峰敲门而入。云峰将我介绍给他,并介绍了民刊《春芽儿童文学》,我也趁机简要说明了自己的散文创作,同时,将想请先生题詞的愿望和盘托出,没承想他一口答应。回到会议室,与会者争相请他题字、合影。他亦乐此不疲,逐一满足了所有人的愿望。我将早已预备好的一叠白纸递给他,他告诉我,你那书名我得回去(北京)用毛笔写,再给寄来。我匆忙将30年前买的那本《高山下的花环》递上,请其签名留念。望着那本纸页发黄的书,他略作沉思了三五秒钟,便在扉页上郑重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与李存葆先生仅有一面之缘,其实,我对获取题词也不抱多大希望,先生已到古稀之年,构思创作和社会活动繁多,打扰先生我也于心不忍。散会的路上,我对云峰说,是不是应该带点儿土特产?云峰笑语,“不用吧,你没听说县级市选用他的稿子,他一概不收润笔费。”十几天后,韩钟亮老师电话问我,说李存葆找他核实我的散文作品集名字,我一阵欣喜,有戏!庚子年春节之前,董云龙老师电话告知,一帧“野有蔓草”的书法条幅寄来,同时寄来的还有给《春芽儿童文学》的题词:“童心是作家生发想象力的源泉。”
  范仲淹在其散文名篇《严先生祠堂记》中赞美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借用来赞颂李存葆先生的高风亮节,我想他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责任编辑:秀丽
  美术插图:郭际
其他文献
浓雾让一切变得朦胧。山,房屋,还有人,躲进一片巨大的浓雾纱幔,不肯出来。慢慢前行,纱幔随着我脚步到达而散去,渐渐拖出一片空。这里海拔在2200米左右,深秋时节,高寒地带,早早进入了冬的模式,我紧了紧外衣,往前走。  我没有目的地走,走在这旷野。我在寻找,寻找记忆里的那个故事,那是什么样的故事,我也说不清楚。  浓雾渐渐散去,有了鸟的歌唱,那是独唱幽婉,重唱欢悦,合唱如梦幻的乐章,我陶醉在这悦耳美丽
期刊
“嘀嘀嗒、嘀嘀嗒、嘀嘀嗒——嘀——嗒——小朋友,小喇叭节目开始广播啦!”这个浸润了我们整个童年文化生活的“小喇叭”节目迄今回想起来,心中还是满溢着温馨和甜蜜。  当时,家家户户的墙上,都挂着一个有线小喇叭,能把外面世界的很多新奇事情传到人们的耳朵里,这成为我们了解天下大事的唯一渠道,也几乎承包了男女老幼所有的文化娱乐项目。《小喇叭》这个曾经风靡全国的少儿广播节目就备受小朋友们的追捧和青睐,每当那熟
期刊
那年,中考落榜,回到了农村。这意味着在这块贫瘠之地,我将与父辈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彷徨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我,何去何从?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比任何人的心情都焦虑,她叨唠起来,要我去学一门手艺。尽管家徒四壁,甚至喝邻居喜酒的贺礼都是求人借的,哪有钱用在我拜师学技上。但母亲为了我的出路,居然悄悄去“卖血”。那天,天色已晚,母亲一踏人家门就晕倒在地,届天命之年的她为了儿子的生计而不顾自己的
期刊
程亭結婚了。  程亭结婚的时候没有通知我,我得到消息是在五年之后,她已经去了北京。  北京我并不陌生,二十年前,我和一位高中同学离开北京的那个夜晚,我们在天桥上待了很久,一人一罐啤酒,一直喝到月满西楼。后半夜的北京仍然车来人往,灯火通明。同学没有考到北京,他最终还是与心目中的圣地无缘。我又何尝不是?  后来,我被分配到西北某镇的一个小单位。单位人不多,女同事尤少,没过多久,便都混了个脸熟。程亭是大
期刊
也许因为人生滋味太清淡,人们总是在水里加上些东西,刺激味蕾,获得快感。  咖啡,茶,就这样参与到我的生活里,但我喝咖啡喝茶都不上瘾,觉得口渴了就喝白开水,觉得吃得油腻了就喝茶,觉得嘴里淡而无味就喝咖啡,生理需要大于精神需要,其实想想挺无趣的。后来是出版社约我写一本关于咖啡的书,我才翻阅图书了解咖啡的前世今生,也去了咖啡馆体验一下小资情调,拿铁、爱尔兰、卡布奇诺、意式咖啡、清咖啡,都试了口味。我最喜
期刊
那时候,日子过得穷,一年也就过这两个节:端午节、春节。说起来,那种对节日的期待和期盼呀,其实是潜藏于梦里梦外的,让小小的我心里充满了各种憧憬和盘算,诸如吃、玩、穿。当然,盘算最多的是吃,那个馋劲儿呀,都馋到梦里去了。最可恨的是,每每梦到吧唧吧唧吃得正香时,总会遭到突如其来的打断,或被大人叫醒,或被野狗吠醒,反正没有一次能顺利地酣畅淋漓地吃个痛快,令人特别沮丧。  不过,“初一糕、初二桃、初三粽、初
期刊
1988年年末,我们一家三口离开生活了30多年的新疆,迁往湖北襄阳工作。  妻子打小在岳父母身边长大,从未出过远门,这一走就远隔几千里,大家都有些难分难舍。我这个当女婿的压力山大,能做的也只是叫妻子回家住几天,让亲人们在一起再多享受享受天伦之乐。  动身那天清晨,天上飘着雪花,地面结着冰凌,曾经缠过小脚的岳母,不顾大家的劝阻,在妻子的搀扶下,挪着碎步一直把我们送到大路上。岳父母脸上挂着笑容,看起来
期刊
幼时,我住在江汉平原网市镇预备堤小墩台。村里的桃树大多都很矮、很小,结出满树的桃子亦很小,但我们的胡妃奶奶在自家屋边种有一棵很大的桃树。每到春天,枝丫间开满了红红白白的花朵,还有一些半开的可爱花骨朵儿。从远处看,绚烂如同少女的红颜。  胡妃奶奶说,这棵桃树苗是她在一堆瓦砾中发现的。似乎是因为有人吃了桃子,将桃核随手一扔,到了春天,它便发芽了,小小的植株歪歪扭扭地伸出瓦砾堆,在瓦砾狭小的缝隙中顽强地
期刊
那时我六七岁,像一只快乐的小陀螺,不知疲倦地穿梭、旋转,和小伙伴们抓骨拐、丢沙包。  一天,邻居小伙伴翠翠拿一本小人书在家门口嘚瑟,没错,就是嘚瑟。因为我们家没这种“奢侈品”,她站那儿喊我半天。小人书确实蛮具诱惑力,有图有字,展开的那页是一只搔首弄姿的猴子,一手拿个细棍棍,一手举到眉头,没个站样儿,就这一眼,它吸引到我。翠翠嚅瑟成功。我想着法儿和翠翠做交易,沙包加烟盒加毽子她都不换,十个羊骨拐也不
期刊
风是故乡的特产。风从春吹到夏,从秋吹到冬,吹一个四季便是一个轮回。于是,风里的温暖便成了日子里温馨而浪漫的记忆。  风从塬根吹来时,塬上的春天灿烂得黄一片,绿一片。那时,我正在油菜花盛开的地里挖小蒜。天阔得像大海,蓝得能透出水,几朵白云浮在蓝天之下,一个三维的空间,映射出阳光的明媚。  风是一点儿一点儿拂田而来的,最开始在塬根的那座堡子上。我看见堡子挨着天,用它的土灰色衬出蓝天的纯净。堡子被古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