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苏渊凤(1972.7-),女,广西合浦县人,大专,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育二十年,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
【摘要】语文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让我们坚守在语文这一阵地,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从中陶冶情操,获得丰富的心灵体验,铸成美好健康的心灵。
【关键词】 语文教学;人文性教育;品德修养
Discusses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shallowly the personal character training education
Su Yuanfeng
【Abstract】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 is utilizable and the humanity unification, its language and writing, the literary work are being full of the rich humane spirit and the moral factor, contains the strong culture to accumulate, is sparkling the rational thinking ray, is carries on the moral education to the student the best material. Let us persevere in language this position, nourishes us with our nationality and the universe happy spiritual food the child, grows “the scratch coat” into theirs life-long study and the spirit. If the good influence of education, moistens student’s heart. Let the student tax evasion, obtains the rich mind experience, casts the happy health the mind.
【Key words】 Language teaching; Humanities sex education; Personal character training
1 青少年品德修养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本地一女学生因不满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责骂,从六楼上跳了下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一片的惋惜声和嘘唏声中,人们不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脆弱?校园里,早恋,打架群殴,辱骂老师的事情时有发生。人们不禁问,难道孔子的文化思想在这一代孩子的身上没有得到传承?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中的焦点,没有兄弟姐妹,父母的溺爱,养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的性格,他们很多都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分享,不懂文明礼仪 ,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缺失——不管是我们的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更注重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道德修养的教育。这是社会对人的知识技能的高要求和对道德修养的低要求和包容性的必然结果。虽然,我们也已意识到了加强青少年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倡导《八荣八耻》,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全面加强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但是,收效甚微。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乃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他们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1]
2 语文学科教育中人文性的重要地位和塑造健康人格的作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尽管课程改革进行了一拨又一拨,但受传统课堂教学观的负面影响,语文教育仍摆脱不了工具性过强,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为教学目标,刻意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流于形式,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美育作用没有有效得发挥出来。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热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及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
3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品德修养教育
首先,老师必须有明确的德育目标,言行一致,做学生的表率。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如果自己对德育内容都糊里糊涂,理解片面肤浅,就谈不上端出水去浇灌渗透,更不可能游刃有余,有的放矢。所以,教师本身对德育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是前提。其次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不论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问题的关键,不是导与不导,而是导多导少,导向何方?人们有理由疑问,老师不爱国,何以引导学生爱国?老师不爱党,何以引导学生爱党?老师治学不严,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老师缺少真情,何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
其次,我们应紧抓教材文本。文本的基本要素是语言,语言的本质属性又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我们语文中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有大量的经典篇目,里面有关于人生的思考,道德的品评,志趣的追求。语文教学更多的要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思想的磨砺和情感的熏陶。人文情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的基础上油然而生的,是学生感受之后自我体悟的结果。在解读作者作品的同时也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启迪智慧,如朱自清的《春》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勃勃生机,唤起我们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从《隐姓埋名三十年》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高尚的爱国情操 ,从《草船借箭》中我们学到了诸葛亮顾全大局,随机应变的智慧。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使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圣人先贤的命运遭际、生存状态、心理情感和灵魂世界,看到他们身上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从而能够追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一切症结所在,弄明白人类只配或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命运,由此产生一种悲悯的情怀,对人性中 的虚浮、懦弱、迷信和懒惰保持必要的警惕,经常反思我们的生存状态,不断与堕落作斗争,努力提升我们的灵魂,把握命运的走向。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2]”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审美阅读,从中读出人生的真谛,陶冶美好的心灵。
再次,创设情感渲染的情境,《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要求,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就是一个带领学生走进作者心灵世界,再从作者的心灵世界走向自我心灵的开启与拓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本材料无疑是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纽带。但在教学环节中,光有文本还是不够的,因为有些学生缺乏阅读课文的兴趣和习惯,即使是饱含感情之文,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产生自觉阅读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不断创设情感渲染的情境,让情感渲染成为学生积极感悟作品意蕴的催化剂。
最后,是学以致用,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会生动活泼起来.”美国教育家科勒涅也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布置家庭作业,用给妈妈洗一次脚,或为长辈过一次生日,学会感恩;组织学生去做一次志愿者,为社区的老人送一次“温暖”,学会帮助别人并从中体验到快乐;当小记者,完成一次采访任务,学会在平常的接人待物中讲礼仪,在公共场所讲文明……让学生把他们的优秀品德修养融入生活,化为生活中的点滴,去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组织一场辩论会,让他们辩辩《青海湖到底应该保护还是开发》,在辩论中真理越辩越明……
在国人的文明礼仪问题重被提起时,在当代学生的品德修养问题让人担忧时,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作用更加突显出来。让我们坚守在语文这一阵地,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从中陶冶情操,获得丰富的心灵体验,铸成美好健康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原碧霞,王永霞.《未成年人道德缺失谁之过》[EB/OL]. http://www.csonline.com.cn/zt/ztjiaoyu/wsxde/wsxde3/wsxde11/
[2] 陈万勇,王亚贤.致用:文言文教学的出路[J].中国素质教育.
【摘要】语文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让我们坚守在语文这一阵地,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从中陶冶情操,获得丰富的心灵体验,铸成美好健康的心灵。
【关键词】 语文教学;人文性教育;品德修养
Discusses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shallowly the personal character training education
Su Yuanfeng
【Abstract】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 is utilizable and the humanity unification, its language and writing, the literary work are being full of the rich humane spirit and the moral factor, contains the strong culture to accumulate, is sparkling the rational thinking ray, is carries on the moral education to the student the best material. Let us persevere in language this position, nourishes us with our nationality and the universe happy spiritual food the child, grows “the scratch coat” into theirs life-long study and the spirit. If the good influence of education, moistens student’s heart. Let the student tax evasion, obtains the rich mind experience, casts the happy health the mind.
【Key words】 Language teaching; Humanities sex education; Personal character training
1 青少年品德修养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本地一女学生因不满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责骂,从六楼上跳了下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一片的惋惜声和嘘唏声中,人们不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脆弱?校园里,早恋,打架群殴,辱骂老师的事情时有发生。人们不禁问,难道孔子的文化思想在这一代孩子的身上没有得到传承?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中的焦点,没有兄弟姐妹,父母的溺爱,养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的性格,他们很多都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分享,不懂文明礼仪 ,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缺失——不管是我们的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更注重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道德修养的教育。这是社会对人的知识技能的高要求和对道德修养的低要求和包容性的必然结果。虽然,我们也已意识到了加强青少年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倡导《八荣八耻》,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全面加强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但是,收效甚微。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乃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他们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1]
2 语文学科教育中人文性的重要地位和塑造健康人格的作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尽管课程改革进行了一拨又一拨,但受传统课堂教学观的负面影响,语文教育仍摆脱不了工具性过强,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为教学目标,刻意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流于形式,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美育作用没有有效得发挥出来。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热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及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
3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品德修养教育
首先,老师必须有明确的德育目标,言行一致,做学生的表率。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如果自己对德育内容都糊里糊涂,理解片面肤浅,就谈不上端出水去浇灌渗透,更不可能游刃有余,有的放矢。所以,教师本身对德育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是前提。其次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不论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问题的关键,不是导与不导,而是导多导少,导向何方?人们有理由疑问,老师不爱国,何以引导学生爱国?老师不爱党,何以引导学生爱党?老师治学不严,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老师缺少真情,何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
其次,我们应紧抓教材文本。文本的基本要素是语言,语言的本质属性又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我们语文中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有大量的经典篇目,里面有关于人生的思考,道德的品评,志趣的追求。语文教学更多的要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思想的磨砺和情感的熏陶。人文情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的基础上油然而生的,是学生感受之后自我体悟的结果。在解读作者作品的同时也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启迪智慧,如朱自清的《春》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勃勃生机,唤起我们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从《隐姓埋名三十年》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高尚的爱国情操 ,从《草船借箭》中我们学到了诸葛亮顾全大局,随机应变的智慧。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使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圣人先贤的命运遭际、生存状态、心理情感和灵魂世界,看到他们身上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从而能够追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一切症结所在,弄明白人类只配或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命运,由此产生一种悲悯的情怀,对人性中 的虚浮、懦弱、迷信和懒惰保持必要的警惕,经常反思我们的生存状态,不断与堕落作斗争,努力提升我们的灵魂,把握命运的走向。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2]”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审美阅读,从中读出人生的真谛,陶冶美好的心灵。
再次,创设情感渲染的情境,《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要求,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就是一个带领学生走进作者心灵世界,再从作者的心灵世界走向自我心灵的开启与拓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本材料无疑是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纽带。但在教学环节中,光有文本还是不够的,因为有些学生缺乏阅读课文的兴趣和习惯,即使是饱含感情之文,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产生自觉阅读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不断创设情感渲染的情境,让情感渲染成为学生积极感悟作品意蕴的催化剂。
最后,是学以致用,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会生动活泼起来.”美国教育家科勒涅也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布置家庭作业,用给妈妈洗一次脚,或为长辈过一次生日,学会感恩;组织学生去做一次志愿者,为社区的老人送一次“温暖”,学会帮助别人并从中体验到快乐;当小记者,完成一次采访任务,学会在平常的接人待物中讲礼仪,在公共场所讲文明……让学生把他们的优秀品德修养融入生活,化为生活中的点滴,去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组织一场辩论会,让他们辩辩《青海湖到底应该保护还是开发》,在辩论中真理越辩越明……
在国人的文明礼仪问题重被提起时,在当代学生的品德修养问题让人担忧时,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作用更加突显出来。让我们坚守在语文这一阵地,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从中陶冶情操,获得丰富的心灵体验,铸成美好健康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原碧霞,王永霞.《未成年人道德缺失谁之过》[EB/OL]. http://www.csonline.com.cn/zt/ztjiaoyu/wsxde/wsxde3/wsxde11/
[2] 陈万勇,王亚贤.致用:文言文教学的出路[J].中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