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隐裂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huang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77-01
  牙隐裂是发生在芽体的非龋性硬组织疾病,由于早期很难发现,常在发生牙髓炎、根尖炎,甚至牙齿折裂时才来就诊,是造成失牙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对近年来接诊的65例牙隐裂患者进行治疗和观察,取得很好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5例牙隐裂患者,男性42例,女性23例,年龄在23岁~55岁之间,30~50岁之间发病率最高,有40例,占60%以上,隐裂牙以上颌第一磨牙最多,有32颗,占50%,下颌第一磨牙次之,有12颗,占18%,上颌前磨牙10颗,占15%,下颌第一磨牙8例,占12%,上颌第二磨牙3例,占4%。所有患者就诊时都有明显症状,其中急慢性牙髓炎45例,急慢性根尖周炎20例。
  1.2 诊断方法:就诊时大多数患者都有明显的自觉症状,表现为咀嚼时锐疼或者遇冷遇热时尖锐疼痛或放射性疼痛,口腔检查无明显的龋坏或牙周疾患。检查见裂纹均与he面发育沟重叠并越过一侧或两侧边缘嵴,将牙面涂2%碘酊,碘液深入隐裂中,可使裂纹清晰可见,牙隐裂诊断即可成立。
  1.3 治疗方法:①调 。牙隐裂在做治疗之前应先调 ,磨除高尖斜坡,降低咬 高度,使患牙无咬 接触,清除咬 创伤,以免牙折裂。②固定。在治疗过程中,应先用钢丝环扎固定或用带环粘接固定患牙,以保护牙冠。③对患牙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后,观察两周,进行全冠修复。
  1.4 疗效评定:患牙治疗一年以后复查,观察治疗效果。①成功:患牙无自觉症状,咀嚼功能良好,X线未见根尖有病变或原有病变改善。②有效:患牙有轻微的咬 不适,咀嚼无力,X线未见根尖病变或原有根尖病变改善。③无效:患牙有叩痛,不能行使咀嚼功能,有根管痿,X线原有根尖疾病加重或新有根尖病变,或牙折裂。
  2 结果
  治疗一年以后复查,65个患牙中,6例无效,占10%,其中2例折裂,4例根尖病变,无效病例均已拔除,成功50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达90%。
  3 讨论
  牙隱裂的发生,大多由于牙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性缺陷,抗折裂强度差,加之咬 力过大或牙尖斜度过高而发生。临床上更为多见的是在没有发生症状之前而发生牙折裂,轻者牙冠折裂,尚可修复,重者累及牙根只能拔除,所以早发现,早处理,防止因牙隐裂而失牙。在牙隐裂的治疗上,首先应调整牙尖斜面,降低牙尖高度,清除创伤he力,防止牙折裂,在根管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对患牙的保护,利用钢丝环扎或带环连接固定,防止牙折裂,在根管治疗时,应特别注意,不能用过大的充填力,不宜用带桩的修复体。在根管治疗之后应及时进行全冠修复,更好的保护患牙。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眼外伤后眼内异物的手术效果。方法对35例(均为单眼受伤)眼内异物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异物取出手术成功后并保住眼球(100%),术后视力大部分有提高,22只眼行巩膜外路电磁铁吸出异物,13只眼采用玻璃体切除取出异物。其中31例并发外伤性白内障(31/35,88%),11例并发玻璃体积血(11/35,31%),2例并发视网膜脱离(2/35,2%),3例继发性青
本研究旨在比较北京儿童医院(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BCH)2003方案和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hinese Childrens Leukemia Group,CCLG)2008方案对于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
目的研究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热休克蛋白27(Hsp27)的表达。方法实验研究。对2013年5~8月在福建省眼科研究所将84只SD大鼠用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与对照组,建立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与逆转录PCR从转录和翻译水平观察Hsp27在糖尿病SD大鼠(1、2、4周)视网膜上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Hsp27蛋白及mRNA在对照组视网膜中不表达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