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导如是说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cai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4年6月出生的张涛,早在2003年7月便受聘为北航材料学院材料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他漫长的求学之路后,这样的位置让很多人羡慕。
  一些好朋友会来打趣,恭喜你,成为老板了。
  老板,这个商业词汇在博导圈子里,则早已有了不一样的蕴含。
  初次被人喊做老板,他感到不太习惯,有类似的感觉的,还有郭世佑,这个典型学者型中年男人,曾任浙江大学中国近代历史与当代发展研究所教兼所长,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委员历史学科专家组召集人之一,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律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博导关系学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一书列举了中国博士培养过程中一系列问题,例如博士生成为博导的廉价劳动力,把博导当老板。你当博士和博导,有类似经历吗?
  张涛:我是1988年公派留学,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后,在这家研究所担任助手。日本是部门制,由部门培养博士生。部门组成一般是一个教授,下面有副教授,有几名助手,这样一个单元。带我的博导非常敬业,每天早7点就来研究所,晚10点才下班。博导常跟我说要我不要拘泥于自己所学的知识,还要多涉足其他领域的知识,这样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加强。日本的博导一般都是身教重于言教,靠自身的行为为博士生做榜样。我也是受到这种影响。2003年我回国后担任博导。
  郭世佑:我可能和一般博导不同,我是读的在职博士,拿到博士学位,后来成为博导。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博导与博士生的关系如何?与你当博士那会儿相比呢?
  张涛:现在博士生和博导的关系可能不如我们那会儿密切,我带博士生时,有时首先给他们上情感课,教他们什么是爱,什么是沟通。因为我觉得情感对人影响很大,情商影响不亚于智商,这是一个博士最基本素质的准备。现在学生情感经常出现问题,毕竟在社会转型期,成年人心理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带的博士生不多,目前是8个,刚入学我对每个人都公平对待,就是奔着学者的目标去培养,但是过一段你就能看出,有的人是想将来做学问的,有的就是来混文凭的,所以我就采用不同的方法,每个学生要求不一样,学生里有占20%要做学问就不错了,对做学问的学生我是按照真正博士生的要求去培养。对于想仅仅想拿个文凭的,我就尽量帮助他毕业。
  郭世佑:我读博时主要靠自学,博导对我辅导的不多,但是我受著名史家林增平教授影响很大,我本科是在湖南师范大学,身为副校长的林增平教授特别关心学生,那时电话很少,打电话很困难,林教授家里有电话,有时我们学生打电话,敲门就进去,林教授从来不阻拦。学生去林教授家,他总是耐心地答疑解惑,我那时的论文他都帮我认真修改。博导与学生关系现在不如以前,现在有的学生用你的时候找你,不用你的时候,有时博导生病了他连句问候都没有。有一次,我有个学生写论文需要用到日本的资料,我要找日本的一位著名历史教授去申请,但是这位博士生平时连封信都写不好,而日本这位老教授的汉文基础非常好。所以为了避免闹出不必要的麻烦,我得亲自帮学生写申请信。最后我还被其他学生埋怨,觉得我不该管闲事。我感觉现在一些学生情商在下降。
  
  谁在决定博士生轻重?
  
  中国新闻周刊:博士水平在下降,博导权力很大,但是博士生却几乎都能毕业。而美国博士生最终无法毕业的比例可能超过30%,真是如此吗?
  张涛:博导权力是很大,但是从学校等各方面来看,都不希望学生不毕业,所以博导有权力也不敢轻易使用。我的博士生基本上都能毕业,除非你实在是不好好学习。科学的辉煌时代很多领域没标准,后来有了标准,发展的高峰期也就过去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给学生毕业定个标准不是很好。
  郭世佑:每到三四月份,博士生递交论文的高峰期就到了,这个时候不少博导最头疼,因为绝大多数论文实在没优点,一些博导还得拼命去找优点。虽然不少博士生论文和题目都不好,但是他也毕竟研究了三年了,你不让他毕业也不好。北大历史系很严格,每次都按照5%左右淘汰掉不合格的博士生。我觉得其实这也不合适,假如都符合标准了,都该毕业,不符合标准的,就都不该毕业。但是地球这么小,北京也不大,淘汰掉谁都不好。我还是比较严格的,对于水平不高的论文,我给的最终评语都不会很好,还是实事求是指出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有人说,扩招打开了潘多拉盒子?
  郭世佑:本科生的扩招,把一批质量不高的中学生带进来了。硕士的扩招,又带来的很多质量不高的本科生。而博士的扩招,造成博士生中进入了很多质量不高的硕士。我们每年培养博士硕士越来越多,但是确实牺牲了一定的质量。
  张涛:学生招多了会有问题,但是你不培养这么多也会有问题。前几年中国每年拿到博士学位的很少,但不是也没有培养出科学巨匠吗?倾全国力量都培养那么几个博士,也会有问题,例如很多学生就会跑到国外去,享受外国的教育资源去了。
  中国新闻周刊:还有别的原因吗?
  郭世佑:主要还是制度问题,例如整体的学术氛围和评价体系。一个好老师只能带出有限的好学生,但是一个好制度能带出更多的好学生。
  我们国家的学术界越来越功利了,很多博导都在跑课题找经费,但是我认为,课题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你跑的课题再多,也不代表你怎么样,衡量一个老师的水平就得看你的代表作。像文史这种专业,你没有一分钱课题经费,它也照样可以做研究。课题指南限制很多,有时并不是你研究的范围。很多好的成果不是课题里面搞出来的。把申请经费当做重要指标的做法并不合适,一部分有实力的教授不愿意也不想申请项目。你不去找评委,你不去拉关系,你就拉不到课题。不靠人际关系大多拿不到项目。中国政法大学还算比较好的,有些没有课题但是学术水平高的老师,还可继续担任博导,但是其他学校就不好说了。这种评价体系,对不负责任的导师没有约束性,对负责任的导师反倒有约束性,因为负责任的导师不一定靠课题靠经费,他主要是辅导指导学生。兴趣点都不一样。但我知道有的博导因为项目不够,就被剥夺了带学生的权力。
  目前导师每年都要填表,例如发表多少论文专著啊等等,学校从数量上给老师们压力,老师对学生管理怎么样,负责不负责,这些评价体系却体现不出来,老师们只能凭良心办事。学术本身,尤其是文史专业的学术水准不是靠填表填出来的。在某种意义上它是闲出来的,心态要平静。我们的评价体系怎样保证那些敬业的老师安心钻研学问,不要轻易打扰他们,更不要通过填表的方式羞辱他们呢?
  填表的主要内容除了有发表了多少论文,申请了多少项目,多少经费,而且还要自己吹你的社会影响。我提出我不填这种表,影响是别人说的,不是自己吹出来的。甚至有的影响不是在有生之年,需要在以后体现出来。
  另一个是学风问题,树立良好的学风就要尊重学者尊重学术,领导要带头尊重。我们的大学本身就是一个衙门,分行政级别。学生进校开欢迎会,坐在主席台上的第一排是校领导,第二排院长,第三排教授代表。教授成了第三等级。学术在学校没有地位。
  评价体系中,有些学校要求博士生必须在国家级A类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其实有时博导都没在这种杂志上发表过论文,这也是不合理的规定。
  张涛:学校评价体系是有问题,钱越多,评价越好。设想现在能不能你10年没钱,没研究经费,只要在学术界有影响,还能坐在博导的位置上?数学家陈景润可以不要任何经费就做研究,现在我们的高校还允许不允许这么干?估计陈景润今天连职称都没有了。
  
  包身工?微创新!
  
  中国新闻周刊:国外的博士生,有些会因为一本博士毕业论文而扬名世界,反观中国,却看不到类似的故事,有专家说中国的博士生创新力太差?
  张涛:是很不够。现在很多人目的性太强。出生在60年代的人为什么最近很多人在科学界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很多就是小学时赶上文革,接触面多,因为无法好好上课。等到中学时,遇到改革开放,能得到很系统的学习,然后上大学。这使得我们没有过早地被应试教育束缚,反而创新能力强。
  真正的博士,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寻找,整个学科甚至人类历史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想办法解决。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博士。但是现在中国,往往是老师写个题目,然后你去完成这个题目。
  中国新闻周刊:很多人说,博士生成了博导的包身工?
  郭世佑:我也听说过博士生为博导打工的事情,但是我觉得我是在为博士生打工。我的课题比较少,而且大多是教育部的课题,经费最多十几万。我总共带十几名博士生。有时学生就业有压力,我就把国家课题分一些给学生做,请他们参与。不是让学生为我打工,而是帮助学生,他们填表的时候,填上他参与了重大国家课题,对他未来找工作很有帮助。我不主张合写著作,我只有一次和一位博士生合写了著作,稿费分给他一多半,还一再表扬他做的工作很多。还有一些要求博士生必须在国家级A类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我还得帮助博士生修改论文并在这种权威媒体上发表,有时修改论文比自己写论文要累得多,牵扯很多精力,所以我说我是在给我的博士生打工。
  张涛: 我也听说过有带几十个上百个博士生的现象,因为这类博导掌握的项目大,属于做“工程”,做一个体系。项目多,经费多,就可以多带学生。
  中国新闻周刊:有些博士生成了廉价劳动力,收入很低。而且据说有的教授带的学生多了,连论文都来不及看。
  张涛:这种现象可能有,但是一般老师还是尽量多发钱,让学生生活得更好,博导发给学生钱也要根据平均环境。你要是发得太多,你的同事、很多老师就会压力很大,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经费。当然我觉得让学生安心下来,研究和学习成果会更多。
  中国新闻周刊:方便透露一下你的博士生能拿多少钱吗?有几千元吗?
  张涛:一个月拿不到几千元,几千元比副教授都多了。家里很富的学生,也可以申请不要,一个人平均每月大约有1500元钱吧,外加年终奖,我还努力让自费生与公费生收入基本一致。★
其他文献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之际,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6次锁定三农,2009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也将再创历史新高    一如人们的预期,2月2日上午10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连续第6年出现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场。作为中农办主任,他在这一时间的出现,意味着三农问题连续第六年成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  2004年以来的这一举措,已经打破了杜润生主持中农办工作期间、三农问题连续5年(1982
如何在灾害中幸存    最近世界灾难不断。中国遭遇地震,缅甸遭风暴袭击,就连美国也多次经历了龙卷风和山火的侵袭。这些都在提醒我们,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是多么脆弱。要在灾害中幸存,最重要的是做好准备,除了物质,还有精神上的:我们应该调整心态。构建起一种“应灾人格”。    有关濒危物种的政治    根据美国1973年通过的《濒危物种法案》,任何物种只要被确认为“濒危”或“面临威胁”状态,政府就需开展
近半世纪以来,群雄逐鹿、战乱不断、政局动荡,令尼泊尔伤痕累累。走向共和将给这个“雪山之国”带来和平与繁荣吗?    4月10日,尼泊尔举行了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选举——制宪会议选举。尼共产党(毛主义)大获全胜,成为制宪会议第一大党。领导人普拉昌达16日表示,他们执政第一要务就是结束尼泊尔长达239年的君主制,把国王贾南德拉赶下王位。  不出意外的话,随着“末代皇帝”贾南德拉的下台,这个喜马拉雅南麓的
在从“威权体制”过渡到“民主体制”后,台湾政治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即在“威权体制”被打倒的同时,必要的“集中”和“权威”也统统被打倒了    6月10日下午,台湾“总统”马英九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联合召开记者会,高调宣布马英九将参加7月份新一届国民党主席选举,使得这一沸腾多时并造成不少纷扰的政治议题得以初步平息。  吴伯雄在记者会上首先发言说,马英九已告知他,经审慎评估,为更有效整
12月27日是犹太教的神圣节日“安息日”——上帝创世的第七日,本是休憩、赐福的日子。出人意料的是,这一天中午,以色列战机开始向巴勒斯坦西南部的加沙地带数十处目标同时发动大规模空袭。  一时间,加沙哀鸿遍野。已经持续3天的轰炸造成至少31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400多人受伤。  这是近20年来,中东最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也是加沙的巴勒斯坦人遭遇的最血腥报复。持续20年的中东和平努力在炮火纷飞中化为灰烬
在相对的意义上,国体显示国家的性质,比如君主制的国家姓“君”,民主制的国家姓“民”。政体不然,它不问国家权力握在谁手,它问的只是这个权力如何运作    在晚近中国近代史的大裂变中,梁启超是个反暴力的改良派。他的改良主张,包括他身为一个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的一生行止,都可以标榜为他自己揭橥的八个字:“只问政体,不问国体。”  当年孙中山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梁启超反对;但,后来袁世凯要推翻共和恢复帝制,
渲染“朝鲜威胁论”, 给了日本在 “和平宪法”下发展本国军事力量的理由。但 “误报”事件,却使日本“经济大国政治小国”的国际地位一览无遗    对于很多日本人来说,刚刚过去的那个樱花盛开的周末是如此地与众不同。高音喇叭的喧嚣、政府和媒体的亢奋,以及自卫队的剑拔弩张仿佛告诉世人,战火在这个岛国上空已是一触即发。  随着朝鲜火箭的点火升空,这场剧目却在高潮到来的前一刻戛然而止    备战     
風水在现实精明的香港,变成了功利和实用主义者的利器    自龚如心世纪遗产争夺战再次拉开序幕后,这一次人们关注的焦点转到了一个叫陈振聪的人身上。  他自称是个风水师,过去14年来一直为“小甜甜”龚如心看风水。华懋集团慈善基金一方的资深大律师张健利在开案陈词中披露,陈振聪替龚如心看风水时,每次收取的法事费用为6.88亿港元。  14年下来,一共收取风水费达20亿港币。  这一重磅数字公布后,在香港引
地产界人士不会想到,2007年12月11日的第九届中国住交会,却成了梁克刚一个人的秀。这位行为艺术家脖子上套着一副枷锁,双手被一副镣铐锁着,宛若古代受刑的罪犯。在枷锁上面,绘有楼房户型图,同时写有“房奴”二字。  “甭管人家是不是在做秀,但的确形象地展现了我们这些房奴的真实生活。”26岁的韩小阳是在电视上看到了梁克刚的行为艺术。来自广东汕头的韩小阳,2003年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中关村一家IT企业
向南去,新县城。  对于老北川人来说,即将开始的生活,是劫后余生的安身之所;而对于新北川人而言,新县城是全世界的焦点      杨晓丹的老师,有时候讲课讲到一半,就会跟他们说起新北川,以及那个尚停留在图纸上的新北川中学。  老师的描述,让孩子们充满希望,那里将是全国最大的县城。她还劝孩子们,高中继续报考北川中学。因为那里有最好的老师、最坚固的教室。老师们每次都会用一个更新的“最”,来描述这个想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