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性心室分离酷似房室阻滞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jiekex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72岁,因反复心悸20余年,气促、胸痛3年,再发伴下肢浮肿1周,呕吐半天人院。既往史: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20余年,临床诊断:持续性房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死,脑卒中,2型糖尿病。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78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20/65mmHg(1mmHg=0.133kPa)。神智清醒,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70次/min,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湿性哕音,腹平软,肝肋下两指,无压痛,双下肢凹陷性浮肿,左上、下肢肌力3级,右上、下肢肌力5级。

其他文献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又称生存质量或生命质量等。生活质量的研究作为一个社会学指标起源于美国的20世纪30年代,当与医学实践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原来首要威胁人类生命的传染病等已被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疾病所代替,原来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现在要求努力延长人们的健康寿命年”^[1-2]。
目前,单腔起搏器的担保时间为8年,双腔起搏器为6年。在起搏器电池耗竭或患者病情变化,如心功能恶化时,患者将面临更换或升级起搏器的问题。而更换本身就是起搏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更换或升级术中、术后常遇到各种棘手的问题,对经验不足的医师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目的评价以左心房-肺静脉电联系双向阻滞作为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术终点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疗效的影响。方法在7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达到左心房-肺静脉传入阻滞后,分别于每根肺静脉内起搏评价肺静脉.左心房传导情况。据此分为双向阻滞组(传入与传出均阻滞)和传入阻滞组,随访观察房颤导管消融的临床疗效。结果76例均完成导管消融术,306根肺静脉(2例患者存在右中肺静脉)均达到左心房-肺静脉电学
2012年9月15日《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在南京召开了第二次编委会议。杂志总编辑张澍教授,副总编辑曹克将、华伟、黄从新、黄德嘉、王景峰、吴立群教授等共62位编委参加了此次会议。
1903年Einthoven首创心电记录,1929年Forssmann开创心导管技术,1945年Block和Purcell发现磁共振(MR)现象,1973年Lauterbur和Mansfied引入梯度磁场编码定位MR信号源等,这些获诺贝尔奖的重大发明使磁共振成像(MRI)和心脏起搏(CP)造福人类。
早期复极(earlyrepolarization,ER)是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个体,在其心电图至少两个连续导联上出现QRS波终末部与sT段起始部交界处的J点抬高≥0.1mV,常伴sT段弓背向下型抬高及T波高尖的现象。于1936年由Shipley等首次描述。据调查普通人群中早期复极的发生率约为1%~13%,黑人、男性、年轻人、运动员中发生率较高。
目的报道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术后远期出现的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的电生理标测及导管消融疗效。方法8例患儿(男、女各4例),平均年龄(7.1±4.1)岁,VSD术后1~5年发生持续性IART,8例均有左心室扩大,其中5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行心房电生理标测,部分应用三维标测(EnSiteNavX)技术,标测折返环的关键峡部并行导管消融。结果8例均自发IART,折返环关键部位分
目的观察在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使用伊布利特(ibutilide,Ibu)对消融即刻疗效的作用。方法99例经充分线性消融仍为房颤或转为左心房心房扑动(LAFL)的患者,静脉推注Ibu,推注中若复律立即停止;注射完1mg后10min仍未转复者,可重复注射但总量≤2mg。在静脉推注Ibu的同时重复标测并加强消融。记录给药前后心律变化,测量复律后的QT间期和RR间期。术后心电监护至少12h。结果静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新近发生的显著心动过缓的病因及处理对策。方法连续1287例接受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中共21例(阵发性房颤13例,持续性房颤8例)在术后新出现显著的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时间〉5s或平均心率〈50次/min)。结果13例阵发性房颤术后均频繁发作房性心律失常,并在终止时出现长窦性停搏现象,13例均接受了2次手术,平均随访(18.8±9.2)个月,12例无房性心律失常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