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言”赏至孝美文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kinwal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说明】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篇奏章,也是一篇情酣意浓的文言抒情散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文章真挚的孝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就文言文的教学情况来看,重“言”轻“文”的有之,轻“言”重“文”的有之,但究竟运用怎样的方法达到文言相融就值得思量了。我在教学时以语言为切入点深入作者内心,立足于“言”,先分散后梳理,先阅读后小结。把语言还原到句子和文章里面去,尽量做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对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把文章读懂了,读通了,那么文章里文言知识点的掌握和主题理解也就突破了。
  【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孝”这个字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吗?(屏幕展示“孝”的甲骨文字体)“孝”的上半部分像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下半部分像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合起来像一个孩子背着老人走路的样子。从“孝”的源头上看,这个字充满着感恩、报恩之意。三国时代,蜀国有这样一个人,在他刚出生六个月时父亲去世,六岁时母亲改嫁,孤苦伶仃的他只好与祖母相依为命。就像“孝”所展示的情境,一个孱弱的老人为一个体弱的孩子遮风挡雨,一个孤苦的孩子背负着多病的老人,其中的凄凉可想而知,这个人就是李密。今天让我们穿越历史走进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说明】语文课堂必须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并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同时在了解课文背景的情况下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诵读感悟,疏通文意
  诵读课文,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走进作者,了解相关背景,了解“表”这种文体的特征。
  (2)掌握重要文言实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翻译能力。
  【说明】疏通文意是走进文本的第一步,本文的语言也值得细细推敲,这样可以为品味鉴赏打下基础。
  3.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
  再次诵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听读、领读等方式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说明】语文新课标中建议“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梳理全文核心话题
  文中“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一句话贯穿了全文,文本围绕“进”与“退”表现了李密在两难选择中的坚守。
  【说明】将本文的感情发展脉络融会在一句话之内,整堂课的思路会更加清晰。
  5.对比探究,体悟情感
  (1)探讨李密“进”有何难。
  【过程】第一段中“凶”“见背”“不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词是什么意思?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内涵?请同学们发散思维进行想象和联想,脑中勾画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的画面。联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父母疼爱我们的画面让我们刻骨铭心?
  【说明】勾连现实,做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对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让学生更深地理解孝情。从李密细腻的叙事抒情中,学生会很容易体会出李密日夜忧心、左右为难,如热锅上的蚂蚁的“狼狈”之相。
  (2)探讨李密“退”有何难。
  【过程】第二段中哪些词表现了李密的处境呢?对于看似热情实则强硬的晋武帝,文中是如何描写李密面对晋武帝的姿态呢?你能用几个词描绘一下此时李密的“狼狈”之相吗?
  第二段中“察”“举”“拜”“除”等词表现了李密面对着“急于星火”的严峻形势。而他面对晋武帝,始终用极其谦卑的姿态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475字的文章,共用29个“臣”字,除两个是指称朝臣,其余都是自称,用“猥”一次,“伏惟”一次,“犬马”一次,“贱”两次,“微”三次,完全没有当时许多名士的孤傲姿态,从中更可以体会李密诚惶诚恐、惊惧不安,如惊弓之鸟的“狼狈”之相。
  【说明】紧扣文本,通过品味语言理解李密面对着极其严峻的形势,在极其恐惧的心情下仍要留下来照顾祖母的拳拳孝心。
  (3)问题探究:李密在奉养祖母和应召赴任的两难中选择了前者。对于他的选择,我们如何看待?请同学们就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说明】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并让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6.迁移训练
  假设一种情境,有一位家长因家中经济拮据,让读高一的成绩很好的儿子退学以减轻父母经济负担,尽早奉养双亲以尽孝道。如果你是这个学生,你想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呢?请为这个家长写一段话展示交流。
  【说明】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挖掘“孝”的现代意义,以此来实现本课的情感价值目标。教师要对学生独创性的见解给予激励和引导。同时这一活动也是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师小结:同学们,我相信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对父母深深的眷恋。面对我们日渐老去的双亲,世间任何华润的笔也难以写尽我们内心的感激之情。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仿佛看到了晋朝一位老人的真情付出,也看到了一位晚辈的真诚回馈。这就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幼、尊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孝”的深刻内涵,用爱去回馈日渐老去的双亲。
其他文献
【摘 要】毛泽东诗词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几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诗人毛泽东善于捕捉和驱遣瑰奇雄伟的意象,并且将它们置于广阔的时空加以表现,主体和背景互相映衬,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江河”这个意象就是突出的例子。  【关键词】诗词 江河 意象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不仅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英雄气质,同时也具有文学家的浪漫情怀。通读毛泽东的九十首诗词后,就会发现毛泽东诗词中经常出现“山”“江河
【摘要】“草蛇灰线”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一个基本的艺术手法,依据这一方法,笔者对《红楼梦》中故事情节发展的前后关联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与探索,并对几种不同的关联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红楼梦》 草蛇灰线 故事情节 表现形式    “草蛇灰线法”是脂批《红楼梦》中随处可见的一句批语,也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一个最基本的艺术手法。  所谓“草蛇灰线”?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红学家梁
“新材料作文”之“新”就在于材料内容不再指向唯一的中心,没有核心观点,不再有最佳立意的明确指向,而会给考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展示多维思考的精彩。材料可以多维解读,但审题立意依然有高下之别。笔者要求学生从“结果、态度、原因、方法”四个维度分析材料,靠船下篙,循迹而行,构建起新的作文构思模式。  一、探明结果,确认材料内涵  “成者为王败者寇”,说的是过程固然重要,但决定事件性质的往往还是事件的结果。因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教师就能在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启发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僵化局面。故把握创设生动形象又符合科学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境的方法,能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消极被动状态,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者意识。把创设问题情境和启发式教学方式相结合,就能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新课改
[摘要]外国文学作品因其文化背景的的不同,造成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因此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迁移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移情、比较、写作等方法,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  [摘要]外国文学 迁移阅读 体验    根据心理学研究,人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掌握的经验会对现在学习的知识产生影响:同样,当前的学习的知识也可能对以前学习的知识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心理学家称为“迁移”。迁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应该用教学情感去感染学生,并逐渐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营造互信、互敬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共同感受教与学的无穷趣味与自身无法估量的潜力,使教学活动进入充满生命活力的完美境界。  【关键词】语文课堂 师生关系 营造策略  《学记》有曰“亲其师,信其道”,即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师生关系新型化、和谐化呢?  一、
《亡人逸事》是孙犁先生晚年所写的一篇悼念散文,用来纪念已经亡故的妻子,其行文之中真情四溢,堪称散文中的经典。无论是从题目角度出发还是从语言叙述的角度出发,《亡人逸事》都尽显作者的丰富的情感。如果能抓住文章内容,从文章细微之处分析,引导学生赏析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情谊,就能够感悟到文章蕴含的非凡意境,从而提高品读散文的能力。  一、题目的平凡彰显境界的不平凡  《亡人逸事》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散文,其间没有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教育如何做到“三个面向”,与时俱进,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教育”很快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中国教育的深层次改革拉开了序幕。时至今日,各项教改已在神州大地上层层推进,全面展开,再不是原来的星星之火。许多地区实验和实践的成果也较显著,让人倍感欣慰。庆幸之余,笔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必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融入地域特色的语文课程,将更突出地彰显人文特质。本文试图结合广西凌云县地域文化,从语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开发地域文化中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角度,探讨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与利用策略。  【关键词】地域文化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一、问题的提出  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自然风光、文物古
【摘 要】司马迁的《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最为精彩的一笔,在文章中,司马迁用神奇的画笔为我们描绘了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刘邦的机敏精细、能谋善断,项羽的宽容大度却无谋,范增的目光深远却不被重用,樊哙的勇猛智慧以及项伯的“告密”与“重情义”,张良的忠心耿耿,足智多谋,项庄的“似巧”而“实拙”等都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关键词】《鸿门宴》 人物形象 刘邦 项羽    司马迁的《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