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毕生开拓,是我国钛合金研究与应用的创始人之一,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钛合金应用技术;他荣誉如山,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航空报国金奖、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等国家级和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7项;他所研发的TC4、TC11钛合金30年来一直是我国军工系统用量最大的钛合金,钛铝金属间化合物更被誉为可能颠覆制造业的“革命性”材料;他信念如山巍巍,如海苍苍,只为那片熠熠“钛空”在祖国上空更加闪耀。
他就是来自中航工业航材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钛合金学者、材料科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我国钛合金研究与应用的创始人之一曹春晓,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上,他荣获了最高奖项——终身奉献奖。
勤学好问的“小博士”
曹春晓出生于人杰地灵的浙江绍兴,他从小就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小时候,妈妈带着小春晓上街,小春晓看到电车后,特别感兴趣,一股脑的问题涌上心头,它为什么会跑?那“叮当叮当”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为了看个明白,小春晓甚至从人行道上跑到了马路中间离铁轨很近的地方仔细观察,全然不顾电车驶来的危险,妈妈赶忙把小春晓拉开。
上初中时,曹春晓学习非常优秀,一直保持着学业上的领先地位。加之他爱看课外书,有着较为广博的知识,因此,不久就得到同学们一个挺受听的雅号——小博士。他特别喜欢“胡思乱想”,当老师在课堂上讲到什么知识时,他就思考这些知识是如何在现实中体现的,想不明白的地方,下课后就跑着去问老师。
在高中期间,老师对曹春晓这个勤学好问的学生也很有好感,视为得意门生。当时,流行一种说法:“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对什么事都好“打破砂锅问到底”、提个“为什么”的曹春晓,不能完全理解其内涵,便去问老师。老师给他讲,数理化是前人从事生产、工作的基本理论的总结,掌握好它,就是掌握了进行各种工作的基本规律、基本工具,就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更高深更专业的知识,成为各行业的专家。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一定都能直接用得上,但学好了“数理化”,就能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推理、判断能力。而这正是有志之士能够享用一辈子的珍贵素质,能够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重要法宝。
老师的一席话,给了曹春晓莫大的启迪。曹春晓更加注意在学生时代培养自己多思多问的习惯和抽象、推理、判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思维活动能力,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952年曹春晓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在机械制造系的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学习。
一腔热血投身钛空
曹春晓自幼就立下了科技强国的宏愿,他从小就看到了祖国的贫穷落后,立志要学科学技术,要制造先进武器,使祖国强大。所以,将来的工作去向,他早已胸有成竹,他要到国防科研单位去,要为国防实力的强大而献身。
1956年,曹春晓要大学毕业了,当时的大学老师非常器重曹春晓,希望他留下来从事教学工作。曹春晓经过一整天的思考后还是希望到国防科研单位去,于是他找到系主任,将他的心愿说了出来,“我要实现我的志愿,我要看到祖国国防的强大,我要为国防科研奉献终身”,曹春晓的那颗赤子之心打动了系主任,系主任便同意了他的要求,将他分配到北京一个新成立的国防科研单位——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即现在的中航工业航材院)。
曹春晓一来到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工作,就与钛合金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刚冲破美国阻挠回国的颜鸣皋正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筹建中国第一个钛合金实验室,所里安排曹春晓作颜鸣皋的助手,参与钛合金实验室的筹建工作,从此,曹春晓走进了钛合金的世界。
钛合金,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际上才开始走向工业化生产的新材料,以其比强度高、热强性好、耐蚀性强而受到航空专家的青睐。而在当时的中国,钛合金还非常陌生,在航空工业的应用更是一片处女地。
曹春晓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钛合金的技术资料,并在颜鸣皋的帮助下积极学习钛合金知识。几年后,曹春晓就因为如火似焰的工作热情、勤学善思的钻研劲头、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被任命为钛合金研究室的专业组长。
小试身手研制TC4
1964年底,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钛合金研究室的室主任王金友和专业组长曹春晓都在思考怎样打开钛合金在我国航空工业应用的局面。
当时,曹春晓觉得,在发动机上应用钛合金可最大限度减轻结构重量,而钛合金又更适用于发动机的转子零件,因为密度显著小于钢的钛合金能使转子零件的离心力显著减少,从而能更有效地减轻发动机结构重量和提高发动机的推重比。根据当时情况,航空用钛的突破口应该是采用最成熟的Ti-6Al-4V合金(我国牌号为TC4)取代钢制成涡喷6发动机的压气机转子叶片和盘。
曹春晓和研究室主任王金友借部院合并的时机,直接向航空研究院院长刘鼎汇报了想法。刘鼎听后十分赞同,不久就批拨105万元课题费开展这一重点科研项目。项目分成了叶片研制和盘件研制两个题目。曹春晓担任叶片研制题目负责人,主要的合作单位是成都的420厂。
曹春晓白天忙着做试验,晚上善回到家还要抓紧时间看资料、写文字。可12平方米的小屋住了5个人,晚上在屋里开灯加班,又怕“扰民”,他只好等家人都睡了后,在卫生间支张小桌当做书房。多少篇资料的阅读和多少篇报告、论文的撰写,就是在这种特殊的“书房”里完成的。将卫生间当书房,是曹春晓的一大“发明”。
1965年,曹春晓带领题目组先用室里的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了一个直径140毫米的TC4合金铸锭,并在研究锻造和热处理工艺的基础上研制出组织和性能合格的棒材。接着,到成都420厂研制成功首批涡喷6发动机第一级和第六级压气机转子叶片,通过不同工艺参数对比试验,确定了工艺规范。在扩大试验阶段,与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合作研制出较大规格的TC4合金铸锭,锻成棒材后再到420厂制成全面合格的涡喷6发动机第一级压气机转子叶片,装到第一级不锈钢压气机盘上,参加654号发动机的长期试车。1966年,654号发动机试车累计达到244小时,圆满达标。 与此同时,TC4钛合金盘件研制题目组也取得重大进展。1969年制成的装有TC4叶片和盘件的两台涡喷6A型发动机安装在同一架飞机上,顺利完成了我国第一架采用装有钛合金盘、叶片发动机的飞机的长期试飞任务。
从1970年开始,涡喷6B型发动机在设计制造中正式选用TC4钛合金,并进行了小批量生产。之后,五六种航空发动机先后应用了TC4合金压气机叶片、盘,显着提高了发动机的推重比。TC4合金产品的研制成功为我国钛工业的发展和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施展才华攻克TC11
1979年,国防部决定用歼8Ⅱ等新型歼击机装备空军,新型机所用涡喷13系列发动机需要一种耐热温度、拉伸强度比TC4高的TC11钛合金,用以制造第三至第八级压气机盘、转子叶片和第一至第七级静子叶片。由于研制难度大,冶金部和航空部一度考虑花500万美元从国外购买。
当时,航空部材料应用技术处主管曾凡昌提出了挖掘航空工业系统“三线”专业锻造厂潜力,与部内外有关单位联合研制TC11钛合金盘的建议。作为钛合金专业组组长的曹春晓全力支持这一建议。在航空部领导的协调下,很快成立了TC11钛合金材料、盘模锻件研制的联合课题组,由贵州安大锻造厂等单位参加,由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负责,曹春晓担任总课题负责人。
曹春晓决定先配料熔炼一个中等尺度的TC11钛合金铸锭,然后开坯并反复镦拔成饼材,最后在安大锻造厂锻成涡喷13发动机第三和第六级压气机盘模锻件。
研制工作很快突破了“模锻成形关”和“组织性能关”,模锻件的形状尺寸、金相组织、力学性能和超声波无损检验结果都达到了预期指标。
打响第一炮后,紧接着课题组便正式启动大炉研制。课题组首先攻克了TC11合金铸锭的“熔炼关”,在上海钢铁五厂熔炼得到合格的大型TC11合金铸锭后,又通过高低温交替锻造工艺准确无误地进行了铸锭开坯、棒坯和饼(环)坯的锻造。曹春晓就像一个临战的指挥员,细致地制定出工作计划,并与课题组成员认真商定了工艺路线和具体操作规范。
曹春晓和课题组成员夜以继日地跟班在车间的锻造现场,并对每个环节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和记录。眼睛熬红了、干涩了,闭眼休息一会,继续坚持,瞌睡撑不下去了,就再加热炉旁打个盹。最长的一次,曹春晓曾连续50多个小时守在现场而没有回招待所睡觉。因为它知道,这批料如果出了问题,不仅经济上要遭受重大损失,更严重的是会延误型号任务。
天有不测风云。正在连续作战的紧要关头,曹春晓接到了哥哥打来的电话,说父亲病重住院,他想,从吴淞区的上钢五厂到卢湾区的医院,坐车得走一个多小时,来回至少得三个小时,他不能离开科研现场这么久,就告诉哥哥:“现在是科研关键时刻,不能脱身。等试验告一段落就去。”之后,哥哥又来过几次电话,说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曹春晓说:“好的,试验一结束,我立刻就去。”他是个很重亲情的人,在父亲病危的时刻,他何尝不想去看望、守护,尽一份孝心,至少也得在父亲弥留之际见上一面啊!可是,现在的科研试验关系着发动机生产厂的装机试制计划和新型歼击机的急需,容不得他抽身啊!直到锻完最后一个饼坯,曹春晓才急匆匆地赶到医院。可是,此时父亲已经与世长辞。他不禁潸然泪下,为自己在父亲临终前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而深感内疚。
曹春晓强忍悲痛,又继续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研制TC11的征程中。
最终装上了TC11合金的涡喷13发动机按计划顺利通过了长期试车。之后,曹春晓又主持开展了以歼7型机减速伞舱梁为应用典型零件的TC11合金应用研究工作,首创了BRCT热处理工艺,使TC11合金变成了独树一帜的兼有“四高二低”(高温、高强度、高韧性、高刚性、低密度、低裂纹扩展速率)特性的钛合金。
由于TC11钛合金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且工程化生产应用方面比较成熟,自研发成功至今,不仅大批量地应用于涡喷13发动机,而且推广应用到昆仑、涡扇9等发动机,成为我国军工系统用量最大的一种钛合金。
在成功研制TC4和TC11之后,曹春晓没有止步,他又投身于TD2合金(Ti3Al基)和钛铝合金的研究中去,还研究了钛合金等各种典型航空材料凝固成形、塑性成形的精确控形、精确控性的理论和方法。
“三勤三善”打造快乐人生
曹春晓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以他杰出的科学研究成就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培育了一批青年学者,并在怎样打造成功人生和快乐人生方面也有着许多独到的见解,许多学校、科研单位请他前去为学生、职工作励志报告。
曹春晓在搞科研的时候,兼任中航工业航材院的博士生导师,着力培养了一批钛合金领域的青年才俊,他桃李满天,被亲切地称为“曹爸爸”。同时他用自己的工作报酬设立“昌航之春”和“春晖”奖学金,为奋战在航空领域的师生提供一臂之力。
曹春晓热爱生活,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的他,不仅爱好文学,还爱好体育,年轻时得过航材所的乒乓球单打冠军;唱歌跳舞则更是曹春晓的平生爱好,曾登台演出;他从小喜欢书法,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下棋,是曹春晓的又一爱好,曾与侄子曹大元九段下“让子棋”。养花种草是他百忙之中松弛神经的一种休闲方式。多年来,他养过的花卉不下200种。
有人问曹春晓:“你认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他列出了四个要素:天资、勤奋、机遇、修养。他解释道:主要是勤奋和修养。他说勤奋包括三个方面:勤学习、勤实践、勤思考。谓之“三勤”,缺一不可。在修养方面,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要做到“三善”:善自控、善合群、善生活。
在问及他几十年的工作体会时,他深有感悟地说,“辛而不苦,劳而有乐”是自己力求达到的境界。这就要有理想有抱负,把劳动当成一种快乐,强大的精神力量会把一切劳苦统统化解。因而,虽然艰辛,却很愉快。
这就是曹春晓,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钛空,他用“三勤三善”塑造了快乐成功的多彩人生。
他就是来自中航工业航材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钛合金学者、材料科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我国钛合金研究与应用的创始人之一曹春晓,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上,他荣获了最高奖项——终身奉献奖。
勤学好问的“小博士”
曹春晓出生于人杰地灵的浙江绍兴,他从小就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小时候,妈妈带着小春晓上街,小春晓看到电车后,特别感兴趣,一股脑的问题涌上心头,它为什么会跑?那“叮当叮当”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为了看个明白,小春晓甚至从人行道上跑到了马路中间离铁轨很近的地方仔细观察,全然不顾电车驶来的危险,妈妈赶忙把小春晓拉开。
上初中时,曹春晓学习非常优秀,一直保持着学业上的领先地位。加之他爱看课外书,有着较为广博的知识,因此,不久就得到同学们一个挺受听的雅号——小博士。他特别喜欢“胡思乱想”,当老师在课堂上讲到什么知识时,他就思考这些知识是如何在现实中体现的,想不明白的地方,下课后就跑着去问老师。
在高中期间,老师对曹春晓这个勤学好问的学生也很有好感,视为得意门生。当时,流行一种说法:“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对什么事都好“打破砂锅问到底”、提个“为什么”的曹春晓,不能完全理解其内涵,便去问老师。老师给他讲,数理化是前人从事生产、工作的基本理论的总结,掌握好它,就是掌握了进行各种工作的基本规律、基本工具,就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更高深更专业的知识,成为各行业的专家。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一定都能直接用得上,但学好了“数理化”,就能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推理、判断能力。而这正是有志之士能够享用一辈子的珍贵素质,能够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重要法宝。
老师的一席话,给了曹春晓莫大的启迪。曹春晓更加注意在学生时代培养自己多思多问的习惯和抽象、推理、判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思维活动能力,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952年曹春晓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在机械制造系的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学习。
一腔热血投身钛空
曹春晓自幼就立下了科技强国的宏愿,他从小就看到了祖国的贫穷落后,立志要学科学技术,要制造先进武器,使祖国强大。所以,将来的工作去向,他早已胸有成竹,他要到国防科研单位去,要为国防实力的强大而献身。
1956年,曹春晓要大学毕业了,当时的大学老师非常器重曹春晓,希望他留下来从事教学工作。曹春晓经过一整天的思考后还是希望到国防科研单位去,于是他找到系主任,将他的心愿说了出来,“我要实现我的志愿,我要看到祖国国防的强大,我要为国防科研奉献终身”,曹春晓的那颗赤子之心打动了系主任,系主任便同意了他的要求,将他分配到北京一个新成立的国防科研单位——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即现在的中航工业航材院)。
曹春晓一来到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工作,就与钛合金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刚冲破美国阻挠回国的颜鸣皋正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筹建中国第一个钛合金实验室,所里安排曹春晓作颜鸣皋的助手,参与钛合金实验室的筹建工作,从此,曹春晓走进了钛合金的世界。
钛合金,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际上才开始走向工业化生产的新材料,以其比强度高、热强性好、耐蚀性强而受到航空专家的青睐。而在当时的中国,钛合金还非常陌生,在航空工业的应用更是一片处女地。
曹春晓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钛合金的技术资料,并在颜鸣皋的帮助下积极学习钛合金知识。几年后,曹春晓就因为如火似焰的工作热情、勤学善思的钻研劲头、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被任命为钛合金研究室的专业组长。
小试身手研制TC4
1964年底,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钛合金研究室的室主任王金友和专业组长曹春晓都在思考怎样打开钛合金在我国航空工业应用的局面。
当时,曹春晓觉得,在发动机上应用钛合金可最大限度减轻结构重量,而钛合金又更适用于发动机的转子零件,因为密度显著小于钢的钛合金能使转子零件的离心力显著减少,从而能更有效地减轻发动机结构重量和提高发动机的推重比。根据当时情况,航空用钛的突破口应该是采用最成熟的Ti-6Al-4V合金(我国牌号为TC4)取代钢制成涡喷6发动机的压气机转子叶片和盘。
曹春晓和研究室主任王金友借部院合并的时机,直接向航空研究院院长刘鼎汇报了想法。刘鼎听后十分赞同,不久就批拨105万元课题费开展这一重点科研项目。项目分成了叶片研制和盘件研制两个题目。曹春晓担任叶片研制题目负责人,主要的合作单位是成都的420厂。
曹春晓白天忙着做试验,晚上善回到家还要抓紧时间看资料、写文字。可12平方米的小屋住了5个人,晚上在屋里开灯加班,又怕“扰民”,他只好等家人都睡了后,在卫生间支张小桌当做书房。多少篇资料的阅读和多少篇报告、论文的撰写,就是在这种特殊的“书房”里完成的。将卫生间当书房,是曹春晓的一大“发明”。
1965年,曹春晓带领题目组先用室里的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了一个直径140毫米的TC4合金铸锭,并在研究锻造和热处理工艺的基础上研制出组织和性能合格的棒材。接着,到成都420厂研制成功首批涡喷6发动机第一级和第六级压气机转子叶片,通过不同工艺参数对比试验,确定了工艺规范。在扩大试验阶段,与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合作研制出较大规格的TC4合金铸锭,锻成棒材后再到420厂制成全面合格的涡喷6发动机第一级压气机转子叶片,装到第一级不锈钢压气机盘上,参加654号发动机的长期试车。1966年,654号发动机试车累计达到244小时,圆满达标。 与此同时,TC4钛合金盘件研制题目组也取得重大进展。1969年制成的装有TC4叶片和盘件的两台涡喷6A型发动机安装在同一架飞机上,顺利完成了我国第一架采用装有钛合金盘、叶片发动机的飞机的长期试飞任务。
从1970年开始,涡喷6B型发动机在设计制造中正式选用TC4钛合金,并进行了小批量生产。之后,五六种航空发动机先后应用了TC4合金压气机叶片、盘,显着提高了发动机的推重比。TC4合金产品的研制成功为我国钛工业的发展和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施展才华攻克TC11
1979年,国防部决定用歼8Ⅱ等新型歼击机装备空军,新型机所用涡喷13系列发动机需要一种耐热温度、拉伸强度比TC4高的TC11钛合金,用以制造第三至第八级压气机盘、转子叶片和第一至第七级静子叶片。由于研制难度大,冶金部和航空部一度考虑花500万美元从国外购买。
当时,航空部材料应用技术处主管曾凡昌提出了挖掘航空工业系统“三线”专业锻造厂潜力,与部内外有关单位联合研制TC11钛合金盘的建议。作为钛合金专业组组长的曹春晓全力支持这一建议。在航空部领导的协调下,很快成立了TC11钛合金材料、盘模锻件研制的联合课题组,由贵州安大锻造厂等单位参加,由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负责,曹春晓担任总课题负责人。
曹春晓决定先配料熔炼一个中等尺度的TC11钛合金铸锭,然后开坯并反复镦拔成饼材,最后在安大锻造厂锻成涡喷13发动机第三和第六级压气机盘模锻件。
研制工作很快突破了“模锻成形关”和“组织性能关”,模锻件的形状尺寸、金相组织、力学性能和超声波无损检验结果都达到了预期指标。
打响第一炮后,紧接着课题组便正式启动大炉研制。课题组首先攻克了TC11合金铸锭的“熔炼关”,在上海钢铁五厂熔炼得到合格的大型TC11合金铸锭后,又通过高低温交替锻造工艺准确无误地进行了铸锭开坯、棒坯和饼(环)坯的锻造。曹春晓就像一个临战的指挥员,细致地制定出工作计划,并与课题组成员认真商定了工艺路线和具体操作规范。
曹春晓和课题组成员夜以继日地跟班在车间的锻造现场,并对每个环节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和记录。眼睛熬红了、干涩了,闭眼休息一会,继续坚持,瞌睡撑不下去了,就再加热炉旁打个盹。最长的一次,曹春晓曾连续50多个小时守在现场而没有回招待所睡觉。因为它知道,这批料如果出了问题,不仅经济上要遭受重大损失,更严重的是会延误型号任务。
天有不测风云。正在连续作战的紧要关头,曹春晓接到了哥哥打来的电话,说父亲病重住院,他想,从吴淞区的上钢五厂到卢湾区的医院,坐车得走一个多小时,来回至少得三个小时,他不能离开科研现场这么久,就告诉哥哥:“现在是科研关键时刻,不能脱身。等试验告一段落就去。”之后,哥哥又来过几次电话,说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曹春晓说:“好的,试验一结束,我立刻就去。”他是个很重亲情的人,在父亲病危的时刻,他何尝不想去看望、守护,尽一份孝心,至少也得在父亲弥留之际见上一面啊!可是,现在的科研试验关系着发动机生产厂的装机试制计划和新型歼击机的急需,容不得他抽身啊!直到锻完最后一个饼坯,曹春晓才急匆匆地赶到医院。可是,此时父亲已经与世长辞。他不禁潸然泪下,为自己在父亲临终前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而深感内疚。
曹春晓强忍悲痛,又继续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研制TC11的征程中。
最终装上了TC11合金的涡喷13发动机按计划顺利通过了长期试车。之后,曹春晓又主持开展了以歼7型机减速伞舱梁为应用典型零件的TC11合金应用研究工作,首创了BRCT热处理工艺,使TC11合金变成了独树一帜的兼有“四高二低”(高温、高强度、高韧性、高刚性、低密度、低裂纹扩展速率)特性的钛合金。
由于TC11钛合金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且工程化生产应用方面比较成熟,自研发成功至今,不仅大批量地应用于涡喷13发动机,而且推广应用到昆仑、涡扇9等发动机,成为我国军工系统用量最大的一种钛合金。
在成功研制TC4和TC11之后,曹春晓没有止步,他又投身于TD2合金(Ti3Al基)和钛铝合金的研究中去,还研究了钛合金等各种典型航空材料凝固成形、塑性成形的精确控形、精确控性的理论和方法。
“三勤三善”打造快乐人生
曹春晓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以他杰出的科学研究成就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培育了一批青年学者,并在怎样打造成功人生和快乐人生方面也有着许多独到的见解,许多学校、科研单位请他前去为学生、职工作励志报告。
曹春晓在搞科研的时候,兼任中航工业航材院的博士生导师,着力培养了一批钛合金领域的青年才俊,他桃李满天,被亲切地称为“曹爸爸”。同时他用自己的工作报酬设立“昌航之春”和“春晖”奖学金,为奋战在航空领域的师生提供一臂之力。
曹春晓热爱生活,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的他,不仅爱好文学,还爱好体育,年轻时得过航材所的乒乓球单打冠军;唱歌跳舞则更是曹春晓的平生爱好,曾登台演出;他从小喜欢书法,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下棋,是曹春晓的又一爱好,曾与侄子曹大元九段下“让子棋”。养花种草是他百忙之中松弛神经的一种休闲方式。多年来,他养过的花卉不下200种。
有人问曹春晓:“你认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他列出了四个要素:天资、勤奋、机遇、修养。他解释道:主要是勤奋和修养。他说勤奋包括三个方面:勤学习、勤实践、勤思考。谓之“三勤”,缺一不可。在修养方面,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要做到“三善”:善自控、善合群、善生活。
在问及他几十年的工作体会时,他深有感悟地说,“辛而不苦,劳而有乐”是自己力求达到的境界。这就要有理想有抱负,把劳动当成一种快乐,强大的精神力量会把一切劳苦统统化解。因而,虽然艰辛,却很愉快。
这就是曹春晓,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钛空,他用“三勤三善”塑造了快乐成功的多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