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在观点碰撞中闪光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n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思维力成为丰角学案授课模式下的小组成果展示的核心内容是导学案中的相关预习题的答案。这个答案,先由个体学习者独立思考或借助其他手段辅助思考而获得,然后经过小组内成员的质疑、分析、补充而趋于完善,再由小组内的某一成员书写到黑板上,供全班同学进一步思考、质疑,并经同小组内其他成员以及其他小组内成员的补充回答,从而成为能够被绝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此答案由最初的个体思考成果而最终演化为集体思考成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具体的、感性的知识转移为抽象的、理性的认知和结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但具体完成本预习题的小组合作探究的学生们的思维力可以获得有效提升,其他小组内的成员,也可以通过对展示成果的有效质疑、辨析与探究,获得能力提升的机会。
  我对这样的成果展示,当然投赞成票。我知道,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师生一问一答式信息反馈,或者教师提出问题后的提名板演式信息反馈,此种成果展示实在具有了太多的可赞美性。且不说它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的重要意义,也不说它对于问题探究的深入挖掘,单是它对于学生思维力的有效培养。就因为其成果呈现中的不断补充完善而获得了很好的发展路径。由此成果展示中获得的思维能力。较之以回答一个问题、板演一道题目的收获,显然大得多。
  当然,并不是说这样的成果展示便完美无缺了。实际上,小组成果展示环节中,总有一部分课堂,因为导学案中预习题本身的质量问题、个体预习时思考的角度问题、小组合作探究中的主动性问题、小组内成员理解力的梯度问题等因素的制约,致使相当数量的成果展示。只成为答案的发布与订正。从表面上看。小组讨论时热热闹闹,成果展示时争先恐后,但其中所探究的问题。所展示的成果并无多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当然不是我所欣赏的成果展示。
  我所欣赏的成果展示活动中,主体的思维力必然是一切活动的主角。而这思维力的培养,又必然以学生的主动发现、积极思考、有效合作探究为根本。也就是说,真正高效的成果展示活动中,板演的学生所展示的内容,必然已经抵达了同小组全体成员对该问题理解的思维力上限。这样的内容,是小组全体成员在相互启迪的基础上形成的、已超越了小组内任意一名成员的认知水准的新认知、新结论。这样的新认知、新结论展示在黑板上之后,对其他合作小组的学生的思维力,同样构成极大的挑战,一方面激活他们大脑中既有的旧知识、旧思维,一方面又刺激他们从更为新颖、更为科学的角度去寻找更有价值的理解,如此,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思维,便被成果展示有效地激活起来了,课堂教学也就真正实现了高效率。
  有的学生错误理解了导学案中预习题的命题指向,板演展示的内容并不能够很好地扣住题目:有的学生展示具体内容时,答题不合规则,遣词造句缺乏语文学科应有的语言美感:有的学生在具体问题的理解上出现偏差。展示的内容和应有的解读问存在较大分歧等。虽然这样的展示暴露出了小组合作探究过程的不完善性,却也为成果展示之后的质疑探究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为其他合作小组内积极思考的学生设置了批评的靶子。正因为如此,成果展示环节中真正的精彩,也才有了“靓丽登场”的机会。
  成果展示中的质疑与答辩是一节课真正的高潮。传统课堂上的板演只展示结果的正误,无法更好凸显思维的过程。而导学案授课模式下的成果展示后的质疑与答辩。却是将黑板上已经展示出的内容与思路作为思维发展的又一个起点,全体学生将在此起跑线上,再一次进行思维力的赛跑。这样的赛跑,建立在多数人的思维能力发挥到最高值的巅峰状态下,表面上看。似乎再无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但借助其他学生的质疑、探究,又能为大多数人的思维力添加新的能量,使其在更为广阔、更为深邃的思维空间中,获得超越常规的新思考、新发现。于是,生命的潜能便不断被发掘,思维力便不断地得到超常规的训练与发展。
  在这样的成果展示活动中,很少会有人心甘情愿地始终做观众。而要由观众升格为表演者。就必须在课前进行认真的准备,在成果展示中积极思考,努力发现他人成果中的知识疏漏和逻辑缺陷,再抓住机会,把自己的更理性、更完善的思考展示给全体同学。这便很好地实现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目标,让被动接纳转变成主动获取。
  “新教育实验”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叫做“无限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把这个口号挪移到导学案授课模式的成果展示活动中。就是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思维力”。学生群体中,总有一部分人,在某个知识领域内具备了超越同龄人的理解力和洞察力。高效的课堂活动,就要将这部分人作为思维的种子,让他们在成果展示中通过质疑与解惑。把全新的知识、有益的思维,播撒进其他同学的心田。如此,经历一定量的课堂高效活动的滋润,便能在所有同学的心灵深处,都绽放出理性思维的花朵。而这百花争艳的局面,又势必反过来促进所有人的思维朝向更为理性、更为成熟的方向健康发展。如此,思维力良性发展的结构模式,便在这样的主动学习中顺利构建起来。
其他文献
为什么您的课总是那么充满魅力?” “因为爱啊!”这样的对话经常出现在肖婷与其他老师的交流座谈中,这样的回答也常让肖婷语惊四座。可不是吗?肖婷把爱藏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里,藏在面对学生犯错时宽容的微笑里,藏在面对学生自卑时鼓励的眼神里,藏在面对学生成功时欣赏的掌声里。因为爱,肖婷经历了成长的艰辛,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2009年,她作为全国模范教师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全国巾帼
学校一楼的楼梯口正上方有一块儿匾额,上书:“训诲童蒙,必尽心力,修脯不计。每曰,天地君亲师,五者并列。童子一师事我,则终身成败荣辱,俱我任之。若不尽心竭力,误人子弟,与庸医杀人等罪。”  再也没有比这更凝重的叮嘱,再也没有比这更沉重的责任。为师者,任重而道远,我们和孩子,该以怎样的姿态共同行走?  我们是照亮彼此的最忠诚的合作者!  这是最忠诚的合作。  孩子,以无限的宽容、无比的耐心、无穷的热情
【摘要】今年的电视荧屏上,数档明星真人秀节目轮番播出,有些取得了傲人的收视率。在这些节目中,多种魅力元素相互配合,而嘉宾起到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本文以收视火爆的《奔跑吧兄弟》为例,从角色选择、节目扩散、忠诚度维持等三个方面,具体剖析明星真人秀节目如何运用嘉宾策略,赢得受众青睐。  【关键词】真人秀嘉宾创新扩散  明星真人秀,从字面上看,包含了“明星”和“真人秀”双层语义,“明星”统领着“真人秀”。
认识郑健校长是在三年前。当时,我与郑校长参与了省教育厅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一个资助薄弱学校的图书招标项目,共事了几天。其中有一天,为了完成一个紧急任务,我们一起熬到凌晨四点。从那一天起,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那时,郑校长是柘城县一所乡村中学的副校长,给我的印象是强壮、耐心、责任心极强。去年夏天,郑校长参加了县教体局组织的笔试、面试,竞聘上岗,成为柘城县新建的学苑中学的校长。前不久,再次见面,郑校
你看,桂花开了——”  “有蝴蝶……”  当我正通过大屏幕向学生介绍家乡的景点——“凤山公园” “茶叶大观园” “文庙” “十里诗廊” “大龙湖”图片,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抓住一处景物来写作的时候,坐在靠窗户的两名学生看着窗外、窃窃私语。我停了下来,他们谈话的声音在蓦然安静的教室里显得特别清晰,大家的目光一齐投向他们,也投向我,那目光似乎在等待着,看我怎么处理这两名说话的学生。要是平时我可能会轻轻走到
在现实中,每个学生都有被赏识、被承认的心理需求,其中包括“问题学生”。但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不少老师总是把赏识的眼光投向精英学生,而对其他学生的生活、品德和心理需求则不愿过多关注。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面向全体,学会做人”的理念未能得到贯彻,最终导致大部分后进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进而“破罐子破摔”的现象,给班级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基于此,我在班级中全方位地营造“谁都能成才”的心理氛围,并提出“发
特殊教育学校将残障孩子集中起来施教的办学模式存在种种弊端,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这些孩子不能很好地与主流社会融合。孩子们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非常不适应,缺乏社会沟通能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同时,普通人群也不了解他们,不习惯同他们打交道,还可能会对他们产生排斥、歧视心理。我觉得健康人同残障人打交道的原则是“适度帮助,人格平等”,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交流太少了。  西方相对来说改革起步较早,比如
《孩子你慢慢来》一书,是龙应台站在女性的角度、妈妈的视角给儿子写的成长手记,但看这本书时,我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阅读和欣赏的,并从中吸取了很多教育智慧。  读着龙应台的文字,我又一次重新认识了孩子。我强烈地认识到,每个孩子都带着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的秘密,安安(龙应台的儿子)超强的、灵活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说明了这点。由于安安爸爸、妈妈、老师各有自己的语言系统,所以,耳濡目染的安安竟能灵活地运用四种语言——
2013年金秋,河南省第五届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优质课比赛在邓州市举行。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重点扩权县教育部门的带队领导、参赛选手等200余人群贤毕至,使这座有着厚重文化传统的古城再添教坛新韵。随后,省教育厅副厅长刁玉华、师范教育处处长朱自锋一行又专程来这里调研教师教育工作。调研结束时,刁玉华副厅长说:“邓州的教师教育工作在市教体局的积极推动下取得了很大成绩——你们推出的‘教师点菜,名师下厨
梅克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第一任所长,也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创始人、奠基者,从事教育实践和教育科研工作长达45年之久,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如今,知道她的人或许不多了,但她是我们北京教科所很多科研人员最怀念的人。她是一位既懂政治又懂业务,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的好领导。  1982年,北京市积极筹办第一个教育科研机构——北京教科所的时候,身为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