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整合下“新零售”供应链场景化价值重构

来源 :商业经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ou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技术、认知和商业环境的变化,“新零售”在连锁服务、生鲜零售等行业领域快速崛起,并利用创新场景模式满足消费者特定时空的消费预期.本文立足逆向整合视角,挖掘供应链场景化价值重构的内涵要素与驱动要素,继而以“人”的重新定位、“货”的数字化、“场”的逆向重构三维,提出基于逆向整合的“新零售”供应链场景化价值重构模式.故此从以人为核心、以多主体供应链场景为主导、以研发技术资源为支撑匹配具体实现路径,促使“人、场、货”线上线下交易有机融合,推动“新零售”供应链协同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我国2018-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以商贸流通业为例,在测算商贸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商贸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与我国居民消费升级之间的双向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2018-2020年,我国各省域商贸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现出稳步提升态势,但不同省域之间商贸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存在较明显差异.具体而言,北京、上海、浙江处于较为领先地位,天津、江苏、广东、福建、山东等为代表的东部沿海省域处于较为领先地位,中西部地区省域商贸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商贸流通
流通服务消费一体化发展,是提高我国流通效率,改善居民消费环境的必经之路.本文基于资源整合理论,从横向、纵向视角出发,发现在横向视角下,提高流通服务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发挥流通服务的规模经济优势,借助数字化流通服务的数据溢出作用,会促进流通服务与消费融合;在纵向视角下,流通服务要素整合会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水平,促进流通服务消费发展,并借助电子商务和新零售发展,提升流通服务消费一体化发展水平.最后,从降低流通服务要素壁垒、流通服务数字化转型、以产业链为基础,发挥流通服务平台优势等方面,给出提高流通服务消
电子产品在各个行业中广泛应用,电子制造业企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在市场中健康发展,企业需要更加关注成本控制,降低成本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先简单分析了成本控制方法及对企业的意义,然后分析了电子制造企业成本控制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成本控制方案.
本文通过采用我国1990-2020年的数据样本,实证研究了边际消费倾向与农村居民消费潜能的关系.结果显示,总体上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对居民消费潜能存在正向影响;同时不同收入渠道的边际消费倾向对农民消费潜能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且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渠道的作用强度明显较高;不同区域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对其消费潜能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性,表现为西部地区强度最高,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强度最弱.
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文章基于空间协同视角,在综合评价我国省域流通业发展质量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影响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流通业发展质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异化现象,这种空间分异不利于流通体系整体发展.从空间联动的角度来看,流通产业的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但也要重视过度集聚带来的“虹吸”效应.数字技术和对外开放能够产生正向溢出效应,赋能流通业的空间协同发展.因此,要坚持流通业区域联动发展策略,坚持对外开放,发展数字技术,为现代流通
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速了第三产业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电商产业集聚程度还有待提升,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改革的促进作用难以有效体现.因此,本文通过建立实证模型分析了我国电商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的协同作用,旨在指导电商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结果表明:由于我国各省市之间城镇化水平不同,导致电商产业集聚水平也存在差异,电商产业集聚对城镇化作用也有所不同;我国目前城镇化的主要因素为规模集聚,电商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为城镇地区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和居民收
本研究提取了虚拟品牌社区中的“社交价值”与“信息价值”两大导向,探讨了二者对品牌认同的影响,并考察了社区体验和在线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虚拟品牌社区价值对品牌认同有积极作用,并且虚拟社区体验与在线社会支持在此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当消费者具有较高的虚拟社区体验时,社交价值和信息价值对品牌认同的影响更强;当消费者得到更多的在线社会支持时,社交价值对品牌认同的影响较弱,而信息价值对品牌认同的影响更强.本研究是对虚拟品牌社区管理理论的有益补充,并为品牌管理者提升品牌认同提供了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