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鉴赏品味古诗文之美的有效引导

来源 :颂雅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02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核心,其作为一种古代文学形式,文字精炼有意蕴,语言清新有格调,思想深邃有表达,文化深厚有渗透,潜藏着古人的思想、文化、精神和期盼,既能够展现我国古代文人的深层样貌,让后人更清晰地还原古代的生活环境,又能通过鉴赏其诗文之美,获悉其中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思想,感受古人语言文字运用的高雅技巧。由此,本文即通过分析中职语文中古诗文的美妙与高雅之处,探寻引导学生鉴赏古诗文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中职语文 古诗鉴赏
  古诗文有三美,一美于语言文字,循循律律,有音有韵,或雅之极,或如波澜,或似金光,以一字而概全篇,以多情而承万物,展现出古人精致而细节的刻画能力;二美于诗中人物,形形色色,有情有意,或豪言壮阔,或婉转迷离,体现了诗人思想境界之深远,情感魄力之淡然;三美于幽幽意境,戚戚寥寥,有声有色,或清雅,或壮阔,或忧伤,潜藏着无尽的故事,描绘着淡淡的画卷,令人神往心羡。
  一、诵读诗文千百篇,口吐清香见雅言
  吟诵是自古以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尤其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吟诵是具有长期价值的一种学习技巧,能够通过最简单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古诗文语言的优美和雅致。吟诵与普通的阅读不同,需要心若空谷,抛除杂念,将全身心的情感汇聚于一点,以诗文语言为宣泄点,以诗歌中的情感为共鸣点,由此产生吟诵的入境和入情状态,从而达到将古诗文语言中的柔、美、雅、静充分展现出来。此外,通过长期吟诵诗文,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化涵养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让学生出口成章、言出可循。
  南唐后主李煜是诗词语言优美的典型代表,其风格明净凝练、优美清新,富有深情意,充满恨悲天。在其代表作《虞美人》中,以“春花秋月”开问,以“雕栏玉砌”作答,最后又以“几多愁”发问,以“一江春水”作答,在这一问一答的变换之间,从向天问,到向人问,再到向己问,这一系列的疑问化作诗人亡国后那种顿然出现的悲哀,一种生命落空的凄寒。在诵读的过程中,仿佛能够通过那凄楚而激越的音调,展现出一种曲折回环、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让人愁思断肠,心脾煎熬,这就是古诗文中语言的美意所带来的感受,也是吟诵技巧下产生的美感效应。
  二、诗人故事回眸数,风流人物现风骨
  古诗文中的人物是美的。无论是描写的他人,还是诗人自己,在诗文当中都将化作一个鲜活而饱满的人物,其情感色彩鲜明,思想高度透彻,理想追求直接,给人以一种舒适而贴合的感受,甚至还会产生共鸣,仿佛自己就是诗中之人,看着诗中之景,品尝诗中之愁情与欢乐、哀伤与执着。所以,让学生挖掘诗人背景,探析诗中人物性格,也是赏析古诗文美感的一种手段,通过对诗人或描写对象的了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诗词的象征和内涵。
  宋代詞人柳永的作品中,往往能描绘出形象斐然、清晰脱俗的人物,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以《蝶恋花》一词为例,词人通过“伫倚危楼”“望极春愁”两句,就表明了他登高望远而滋生的无尽离愁,这简单的一幕就让人身临其境,好似眼前重现了登高望远而思盼亲人的画面,这种迷离的景物衬托出人物的唯美,凄楚而悲凉的氛围则展现了人物的心态。而后,词人通过“对酒当歌”“人憔悴”两句的对比,展现出人物的鲜活度,正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浓酒不如意,愁思却消瘦。这种描写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具体到人物的神态和动作,但是却从一字一句中展现了词人健笔柔情的至诚男子形象。
  三、意境崇深美如画,一枝一叶一绣帕
  意境是古人追求的艺术价值,无论是绘画还是诗词,都需要意境的渲染为作品增添一份优雅和精致,在看似普通的文字之中,潜藏着令人难以自拔的深层情感与画面,这也是古诗文最值得鉴赏的美,是让人如痴如醉,摇首叹息的美。所以,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学会赏析古诗文的意境之美。意境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内容,其并非具象化、实体化的物体或事件,但是却能带给人不同寻常的感受,这种感受的品味与体验,首先需要学生了解诗词的语言、人物,才能从中发现事物的规律与人物的追求,从而将物象转化为意象,感受到其中的美意。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苏幕遮》中就描绘了一幅绝佳的意象。首先构造了一幅水圆荷举的曼妙风景图,鸟雀鸣叫,荷花盛开,这种动静相融的画面令人亲切;而后词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思乡的情绪,并且由此入梦,讲述了自己梦中与伙伴共同游玩的场景,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再次展现出词人语出天然的技巧,看似不加雕琢,却处处体现着思乡之苦。上下阕结合后,就会展现出一幅完美的思乡意境图。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古诗文是美的,其语言是美的,人物是美的,意境更是美的,教师要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其中的美意,就必须要通过吟诵其形、探析其景、想象其意来分别获取其三个层面的美,读懂古诗文的艺术价值和文学色彩。
  参考文献:
  [1]李亚萍.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的美[J].考试周刊,2018(21).
  [2]景波.有的放矢,优化中职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J].学苑教育,2019.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师范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国家越来越注重社会文化建设。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各个地区的文化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职能,为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做出贡献。  关键词:美丽农村 文化建设 民间文化 传承与保护  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对民间文化的利用。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民间文化,这些民间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上百上千年,
期刊
岁在壬寅兮,杏坛始筑。①地处西固兮,合水之路。苍苍兮,远依元岇之山;汤汤②兮,近傍黄河之水。  其奇矣!合天地之灵秀,启智艺仁,和乐尚雅,因雅而优秀。水利万物不争,清水润心,爱伴成长,有爱而阳光。  其美矣!学子圣场,其声琅琅③;博爱校园,德智馨香。门庭雅洁兮,松柏葳蕤;楼宇轩敞兮,桃李烂漫。  其善矣!殷殷园丁,积学修身,春风化雨,滋兰树蕙,高奏育人之簧。其修师德兮,浩浩与水同长;师泽普播兮,合
期刊
摘要:本文讲述大数据思维与数字人文的加值应用对传统文化数据的影响,重点阐述发展策略,旨在为我国传统文化学者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大数据思维 数字人文 加值应用 传统文化数据  在科技飞跃进步下,各行各业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借助大数据,可大力推进我国传统文化,并作用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中。通过数字和网络手段体现传统文化文献,将其变为数字形式,有利于提升研究和传播效率。  一、大数据思维与数字人文
期刊
摘要:学校社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社团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知识,还可以丰富学生课外生活、陶冶情操。本文以民族舞蹈社团为例,讲述社团给予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字:民族舞蹈社 美丽 坚强 温暖  我所在的学校是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我们学校拥有五十多个社团.在学校文化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对于社团的管理以及活动安排都有一套明确的规章制度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高职院校现当代文学课程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其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现如今教师关注的重要话题。由于目前符合高职院校的现当代文学的教材相对比较匮乏,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改善,另外,许多教师在教学评价上略显不足,使得现当代文学教学效率长期比较低下。新时期下,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在“双主体”教学理念的指引下,科学调整现当代文学教学策略,从而实现这门课程
期刊
摘要:古诗词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构成内容。在高职语文古诗教学体系中,若合理融合比较法教学模式,学生可确切感知到我国古诗词蕴藏的艺术魅力,并且经过一定了解对古诗词具有更为全面且系统性的认知,进而使高职学生群体在古诗鉴赏层面达到质的突破效果。  关键词:比较法教学模式 高职语文 古诗 教学体系 融合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体系中的宝藏,引导学生群体学习与掌握古诗词始终是语文教育工作的关键性任务,高职院校
期刊
碧水涓涓野草堤,黄鹂宛宛画眉啼。欢腾红鲤池中跃,自在黄鸭沙上嬉。似锦娇花同斗艳,如烟细草共争奇。只怜秀色春將尽,木槿芙蓉安可及?  诗文大意:  碧玉般的池水涓涓流淌,堤上长着丛丛野草。黄鹂鸟宛转的叫声与画眉的啼叫交织在一起。欢快的红鲤鱼在水中腾跃,悠游自在的黄鸭在沙滩上嬉戏。繁多的嫩花争着展示自己的艳丽,细如烟丝的青草争着展示自己的奇特。只是可惜秀丽的春色就要逝去,木槿花与莲花盛开时的样子(代指
期刊
摘要:塘沽善门口村地处海河之滨,自古村民乐善好施、古道热肠,路人皆赞曰:行至此处,如到家门。明朝永乐年间,“善门口”遂为村名。中华善文化薪火相传,作为坐落于善门口村的善门口小学来传承善的教育责无旁贷,学校紧扣地域文化和我国源远流长的善文化,提炼并构建“尚善”文化体系,逐渐形成学校德育特色。“尚善”文化已经成为师生生命中的一部分,成为学校健康发展的支柱,善小师生正朝着文化自信、文化自律和文化自觉的方
期刊
路遥千里微信牵,  天南地北贺新年。  你呼我应送祝福,  情真意切润心田。  作者简介:夏循忠(1963—),男,汉族,湖北荊州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教学研究。现供职于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黄歇口镇大兴初级中学。
期刊
时间你慢些 别惊了少年  少年你快些 别误了时间  它拽著你 奔跑在路上  你拉着它 不忘回头望  少年啊  别忘了看看沿途的风景  那里山花烂漫风景秀丽  更别忘了回头看看走过的路  一深一浅夹杂的  是笑声泪水,更有着悔悟  最后啊  望望前头吧  虽然荆棘遍布  虽然变幻无穷  却有光牵着你的脚步  少年啊  向前奔去吧  去追逐它吧  待到山花烂漫时  便可嗅着光  道一声  也曾是少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