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月11日的《人民论坛》刊文指出,在党政机关,考核评优是对业绩突出、表现优异者进行激励的制度安排,但从考核实践来看,一些地方、一些单位的考核评优出现了异化变形:人人“轮流坐庄”,“老好人”当选,谁愿意填表谁参与评优。这类“平均主义”的做法貌似平等,实则落入了严重的管理误区,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一些干部的认知误区是评优评先工作中产生“平均主义”现象的主要痼疾。实践中,一些干部认知观念狭隘,将评先評优当作“政治福利”,将先进名额均衡分配,做到“人人都有份”。也有干部以维护单位或部门所谓的“和谐氛围”为由头,狭隘地认为,内部工作氛围不能因为评优评先结果的“不均衡”而受到破坏,因此,主动对评优评先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人为干预,从而达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三好”效果。
现阶段,部分地方的干部评优评先机制还不健全,比如,缺乏对究竟考什么和评什么的清晰认同。评优评先本应是基于干部的实际业绩和表现,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但是如果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和共识,就会导致评优评先中主观色彩较为浓厚,甚至出现“干得好不如汇报材料准备得好”等情况。评优评先的初衷就是鼓励干部干事创业、创先争优,如果评优评先无法发挥应有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自然也无法得到干部的重视,久而久之,习惯性地沦落成为一种形式:评选前热热闹闹,评选时和和气气,评选后安安静静,干部对于评优评先的“平均主义”结果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文章指出,“平均主义”评优完全偏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削弱了干部的公共服务动机,助长了“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僚文化,污染了绩效考核的一池清水。有专家表示,评优评先中出现“平均主义”,说到底是因为评优评先的激励和约束功能的弱化。因此,亟需加强考核结果的科学运用,强化考核的激励和约束功能,最大程度激励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先进干部”,惩处那些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落后干部”。
一些干部的认知误区是评优评先工作中产生“平均主义”现象的主要痼疾。实践中,一些干部认知观念狭隘,将评先評优当作“政治福利”,将先进名额均衡分配,做到“人人都有份”。也有干部以维护单位或部门所谓的“和谐氛围”为由头,狭隘地认为,内部工作氛围不能因为评优评先结果的“不均衡”而受到破坏,因此,主动对评优评先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人为干预,从而达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三好”效果。
现阶段,部分地方的干部评优评先机制还不健全,比如,缺乏对究竟考什么和评什么的清晰认同。评优评先本应是基于干部的实际业绩和表现,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但是如果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和共识,就会导致评优评先中主观色彩较为浓厚,甚至出现“干得好不如汇报材料准备得好”等情况。评优评先的初衷就是鼓励干部干事创业、创先争优,如果评优评先无法发挥应有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自然也无法得到干部的重视,久而久之,习惯性地沦落成为一种形式:评选前热热闹闹,评选时和和气气,评选后安安静静,干部对于评优评先的“平均主义”结果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文章指出,“平均主义”评优完全偏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削弱了干部的公共服务动机,助长了“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僚文化,污染了绩效考核的一池清水。有专家表示,评优评先中出现“平均主义”,说到底是因为评优评先的激励和约束功能的弱化。因此,亟需加强考核结果的科学运用,强化考核的激励和约束功能,最大程度激励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先进干部”,惩处那些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落后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