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已被国际社会列为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遏制青少年犯罪,培育新时代的青少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犯罪对策 时代意义
引言:社会的巨大变革,必然引起社会的震荡,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必然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呈现出新的势态,更加引起社会关注的是,大量的青少年也坠入其中,并逐步扩大和蔓延,吞噬着社会主义的健康躯体和文明成果。
一、青少年犯罪存在的严重现象和危害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人生的转型时期,容易出现很多问题。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这已经给社会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犯罪是社会的一大公害,严重威胁到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青少年犯罪现状的严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犯罪性质上看,犯罪类型增多。首现主要以侵犯财产犯罪为主,同时出现青少年的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近年来出現的还有强奸、卖淫、嫖娼和贩卖淫秽物品等新型犯罪,并呈上升趋势。
(二) 从犯罪组织形式上看,由个人犯罪发展到团伙犯罪。部分青少年由于有着共同的一面,于是互相穿针引线纠集在一起,讲"江湖侠义""哥们儿义气",只要有人提议就附和,一个个盲目跟从蹈入犯罪,成立犯罪帮派或团伙。
(三)从犯罪地域上看,以城市为主,并向农村蔓延。广大农村青少年长期的物质匮乏使他们对金钱和物质的欲望过于膨胀,所以纷纷流入城市,看见别人富足的生活心理失衡,从而走上犯罪道路。而这部分青少年对农村和城市边缘环境都很熟悉,当他们经常在城市作案,感到不安全时,部分青少年又把视线转入农村。
(四)从犯罪年龄上看,犯罪年龄逐渐趋向低龄化。据统计,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且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比例。有的甚至还不到13岁就开始走向犯罪生涯的道路。
二、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要有新的理念,新的认识,关键是对建立和完善预防青少年犯罪体系要有新思路,新方式,实质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紧紧抓住以人为本,维护公平,规范秩序三个着力点,将与青少年犯罪预防有关联的各种要素联结起来,认真分析,探究,找出症结,挖掘思路,想方设法地遏制青少年犯罪。
(一)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品质的形成,我认为,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普及家长教育。父母是子女最好的天然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要不断地学习培育孩子的新方法,树立培育孩子的新观念,国家应构建一个完善的家长教育体系,普及家长教育,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2)转变家长教育理念。家长要以民主、平等、宽容取代专横、权威、独断和惟命是从,承担起为人父母的教育责任,和子女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化解他们的忧虑,努力缩小与其代沟,以文明的谈吐举止,乐观的态度,高尚的情操,积极进取的精神感染子女,尊重孩子的人格,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进取心,构建和谐家庭。
(二)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现代社会培养青少年的重要手段。强化学校教育,就是要抓好理想,道德,纪律,文化教育。
(1)明确教育理念。学校要依法治教,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对于在教学中,教师的一切不良行为,以及其武断粗暴的态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要旗帜鲜明地给予反对,注意应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入手,寓教于乐,将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学校管理建设当中。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配备专业的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开设或增加心理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随时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状况,帮助他们矫正心理偏差,克服困难,走出阴影。
(3)学校应加强法制教育。当今时代,就是法制社会,学校应把法制教育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搞好法制宣传,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其知法、守法、护法。
(三)改善社会环境
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可以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要建立完善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顺应时代要求,确定有效自我约束的公德机制,在保障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免受不良社会环境侵害方面发挥良性自我监督,自我纠正,自我制约作用,以消除社会行为导向的不确定性。
(2)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有效批判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价值观,树立积极参与向上的价值观,顺应科学发展要求,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3)优化网络环境。要加强技术手段,严格控制不良信息源头,严密监控网吧,加强安全检查和管理,对接收未成年人的网吧必须及时的严肃处理。尽快建立健全有关青少年网络的专项法律法规,预防和打击青少年网络犯罪。
三、遏制青少年犯罪的意义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的未来寄托在青少年的身上。然而,当今时代的青少年,很大一部分不但没有刻苦学习。而且还扭曲了价值观,走了犯罪的道路。不但没有给社会做出贡献,反而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的损失。面对竞争激励的国际环境,国与国的竞争表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青少年是国家人力资源的坚强后盾,国家要求有长期的稳定和逐渐强盛,就必须从青少年中挖掘和培养人才,建设现代化强国,才能应对挑战。然而,青少年的犯罪,就自身而言,却毁掉了自己的前程;对国家而言,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损失,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的强盛。
(二)从经济上讲,他们的行为,给国家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国家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建设,要酿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就必然投入人力物力资源,遏制青少年犯罪。然而,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惊人的数据,而因其花费的经费同样是一个惊人的数据。给我国的经济建设也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三)青少年犯罪却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损失和经济损失,又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破坏了社会环境的稳定。
(四)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中提出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青少年犯罪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发展,违背"公平正义",破坏"友爱",扰乱"有序",是科学发展的"绊脚石",和谐社会的"污点"。所以遏制青少年犯罪一方面为科学发展扫除障碍,另一方面是建设社会和谐的前提性工作。
基于以上情况,遏制青少年犯罪,减少犯罪人数,挽救了大批青少年,为国家挖掘和培养人才提供了保障,同时也挽回了大量的经济损失。青少年是国家人力资源的坚强后盾。遏制其犯罪,使之走上正确的道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贡献,诚然具有时代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敏.浅析青少年犯罪成因与对策[J]. 经纪人学报 2006,3
[2] 康树华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答问[M].群众出版社 1999,2
[3] 公安部教育局 犯罪心理学教程[M].人民警察中等教育出版社 1996,1
[4] 赵翔 犯罪学新论[M].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5,11.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犯罪对策 时代意义
引言:社会的巨大变革,必然引起社会的震荡,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必然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呈现出新的势态,更加引起社会关注的是,大量的青少年也坠入其中,并逐步扩大和蔓延,吞噬着社会主义的健康躯体和文明成果。
一、青少年犯罪存在的严重现象和危害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人生的转型时期,容易出现很多问题。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这已经给社会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犯罪是社会的一大公害,严重威胁到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青少年犯罪现状的严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犯罪性质上看,犯罪类型增多。首现主要以侵犯财产犯罪为主,同时出现青少年的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近年来出現的还有强奸、卖淫、嫖娼和贩卖淫秽物品等新型犯罪,并呈上升趋势。
(二) 从犯罪组织形式上看,由个人犯罪发展到团伙犯罪。部分青少年由于有着共同的一面,于是互相穿针引线纠集在一起,讲"江湖侠义""哥们儿义气",只要有人提议就附和,一个个盲目跟从蹈入犯罪,成立犯罪帮派或团伙。
(三)从犯罪地域上看,以城市为主,并向农村蔓延。广大农村青少年长期的物质匮乏使他们对金钱和物质的欲望过于膨胀,所以纷纷流入城市,看见别人富足的生活心理失衡,从而走上犯罪道路。而这部分青少年对农村和城市边缘环境都很熟悉,当他们经常在城市作案,感到不安全时,部分青少年又把视线转入农村。
(四)从犯罪年龄上看,犯罪年龄逐渐趋向低龄化。据统计,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且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比例。有的甚至还不到13岁就开始走向犯罪生涯的道路。
二、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要有新的理念,新的认识,关键是对建立和完善预防青少年犯罪体系要有新思路,新方式,实质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紧紧抓住以人为本,维护公平,规范秩序三个着力点,将与青少年犯罪预防有关联的各种要素联结起来,认真分析,探究,找出症结,挖掘思路,想方设法地遏制青少年犯罪。
(一)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品质的形成,我认为,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普及家长教育。父母是子女最好的天然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要不断地学习培育孩子的新方法,树立培育孩子的新观念,国家应构建一个完善的家长教育体系,普及家长教育,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2)转变家长教育理念。家长要以民主、平等、宽容取代专横、权威、独断和惟命是从,承担起为人父母的教育责任,和子女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化解他们的忧虑,努力缩小与其代沟,以文明的谈吐举止,乐观的态度,高尚的情操,积极进取的精神感染子女,尊重孩子的人格,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进取心,构建和谐家庭。
(二)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现代社会培养青少年的重要手段。强化学校教育,就是要抓好理想,道德,纪律,文化教育。
(1)明确教育理念。学校要依法治教,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对于在教学中,教师的一切不良行为,以及其武断粗暴的态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要旗帜鲜明地给予反对,注意应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入手,寓教于乐,将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学校管理建设当中。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配备专业的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开设或增加心理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随时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状况,帮助他们矫正心理偏差,克服困难,走出阴影。
(3)学校应加强法制教育。当今时代,就是法制社会,学校应把法制教育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搞好法制宣传,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其知法、守法、护法。
(三)改善社会环境
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可以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要建立完善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顺应时代要求,确定有效自我约束的公德机制,在保障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免受不良社会环境侵害方面发挥良性自我监督,自我纠正,自我制约作用,以消除社会行为导向的不确定性。
(2)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有效批判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价值观,树立积极参与向上的价值观,顺应科学发展要求,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3)优化网络环境。要加强技术手段,严格控制不良信息源头,严密监控网吧,加强安全检查和管理,对接收未成年人的网吧必须及时的严肃处理。尽快建立健全有关青少年网络的专项法律法规,预防和打击青少年网络犯罪。
三、遏制青少年犯罪的意义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的未来寄托在青少年的身上。然而,当今时代的青少年,很大一部分不但没有刻苦学习。而且还扭曲了价值观,走了犯罪的道路。不但没有给社会做出贡献,反而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的损失。面对竞争激励的国际环境,国与国的竞争表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青少年是国家人力资源的坚强后盾,国家要求有长期的稳定和逐渐强盛,就必须从青少年中挖掘和培养人才,建设现代化强国,才能应对挑战。然而,青少年的犯罪,就自身而言,却毁掉了自己的前程;对国家而言,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损失,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的强盛。
(二)从经济上讲,他们的行为,给国家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国家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建设,要酿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就必然投入人力物力资源,遏制青少年犯罪。然而,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惊人的数据,而因其花费的经费同样是一个惊人的数据。给我国的经济建设也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三)青少年犯罪却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损失和经济损失,又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破坏了社会环境的稳定。
(四)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中提出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青少年犯罪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发展,违背"公平正义",破坏"友爱",扰乱"有序",是科学发展的"绊脚石",和谐社会的"污点"。所以遏制青少年犯罪一方面为科学发展扫除障碍,另一方面是建设社会和谐的前提性工作。
基于以上情况,遏制青少年犯罪,减少犯罪人数,挽救了大批青少年,为国家挖掘和培养人才提供了保障,同时也挽回了大量的经济损失。青少年是国家人力资源的坚强后盾。遏制其犯罪,使之走上正确的道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贡献,诚然具有时代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敏.浅析青少年犯罪成因与对策[J]. 经纪人学报 2006,3
[2] 康树华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答问[M].群众出版社 1999,2
[3] 公安部教育局 犯罪心理学教程[M].人民警察中等教育出版社 1996,1
[4] 赵翔 犯罪学新论[M].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