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音乐干预后早产儿安静睡眠周期(QSC)和脑电特征的变化。方法单中心RCT。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新生儿科收治入院的32周≤胎龄<36周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生命体征平稳下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予勃拉姆斯摇篮曲,音量40~50分贝,每24 h播放1次,每次持续6 h;两组干预时间均为7 d,且在之后的48 h内行6 h的脑电图监测。主要观察指标为QSC特征,包括QSC的平均时间、总时间、出现次数、中断频率、平均间隔;次要观察指标为舒适度评价(COMFORTneo量表)和振幅整合脑电(aEEG)评分(Burdjalov评分法)。结果 2018至2019年的13个月中112例早产儿入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6例完成研究。2组的基线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QSC特征:干预组较对照组QSC平均时间增加0.17 h、出现的总时间增加0.52 h、中断次数少2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舒适度评分:干预组较对照组COMFORTneo量表总分高1.9分、警觉性评分高0.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 aEEG评分:干预组较对照组睡眠觉醒周期评分高0.7分、波谱带宽评分高0.7分、总体评分高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QSC平均时间、总时间、舒适度评分总分和aEEG评分总分均随着胎龄的增大而增加,与胎龄呈正相关。结论音乐干预可对早产儿QSC和脑电活动产生影响,包括增加QSC单次时间、总时间,减少QSC中断次数,改善早产儿舒适度评分与脑电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