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长城

来源 :学苑创造·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快快,拿起放大镜,跟大鸭梨一起探寻课本里的宝藏。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1课《观潮》,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威力;现在大鸭梨则要为大家介绍与钱塘江潮抗衡了几千年、体现人类巨大力量的伟大工程——
  钱塘江,浙江人民的母亲河,它用丰富的资源哺育了两岸儿女,但频繁的水患,尤其是狂暴不羁的海潮,也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千百年来,当地百姓从未停止过与涌潮的斗争,他们前赴后继,构筑起了一道绵延数百里的防潮海塘。这是一项可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的古代工程奇迹,保护着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的安全,被誉为“南方水上长城”。
  不屈不挠,屡毁屡建
  古海塘从秦汉时期就开始建造,此后一直到清朝,各个朝代都很重视对它的建造、维修。钱塘江两岸现存的古海塘长300多千米,高6~7米,可见建筑规模的宏大。
  在古代,要进行这么大规模的工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明朝时候,有一次为了重建被冲毁的海塘,10万军民整整花了3年的时间!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的一名官员为了募集筑塘材料,还耍了个小把戏。
  这个官员贴出告示说,凡是能运来一斛(60千克)泥土或石头的人,都能得到1000个铜钱的奖赏。看到告示后,来者云集,但官员却百般推脱,不给赏钱。运来土石的人无奈,又不能把土石再运回去,只好倒在海边。官府便用这些土石,建成了防潮海塘。据说“钱塘”之名,正是由此而来。
  英雄人物,流芳百世
  治潮有功的英雄们,会被载入史册,也会永远活在千万百姓的心中,成为不朽的传说。
  唐代的石瑰,带领民众筑塘抗潮,不幸牺牲,人们为他立庙,封他为“潮王”。至今,杭州市区还有潮王路、潮王桥、潮王庙等遗迹可寻。
  “海龙王”钱镠治潮,留下了“钱王射潮”的神话。传说海塘难筑,是因钱塘江潮神作怪。生性勇猛的钱镠不畏鬼神,在农历八月十八潮神生日这一天,他率领万名弓箭手,万箭齐发,直射潮头,竟然逼退了潮水,此后筑塘工程才得以顺利进行。这个故事,可能是把钱镠打桩筑塘的方法神化了,体现出人类在与自然力量作斗争时的不屈精神。
  北宋官员张夏改革了竹笼装石筑塘的方法,是真正修筑石塘的第一人。他也在抗潮时不幸殉职,死后被百姓们当成守护神,称为“张老相公”。钱塘江畔有许多“张老相公庙”,在萧山县,甚至是只要有江有河有庙的地方,都会供奉“张老相公”。
  古人用智慧、技术、汗水、生命,筑就了这道“水上长城”,也立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去年,钱塘江海塘已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名单中了呢。
其他文献
针对传统的溢洪道压强特性分析及挑流消能计算中灵敏度低的问题,提出小流域淤泥坝溢洪道压强特性分析及挑流消能计算。建立溢洪道模型并划分网格,计算模型测点压强完成压强特
李燕宁笑了,38岁的他开始迎接新的人生。这个曾经是湖北大悟县宣化镇玄武村“老大难”的单身汉,年底将迎娶来自镇上的自己的心上人,并开始着手实现自己“这辈子最大的人生理想”——将常年漏雨的平房小院拆掉,盖一栋两层四间的小楼房。  李燕宁个人命运的转折,缘于数月前一场全省范围的访民情活动,由湖北省政府投入到村里的120万元资金,在他家门口修了一条宽宽的马路和一池荷塘,并且建起了一个公共厕所和垃圾处理点。
对洛川国家基准气候站(53942)第二次迁站后的3号站与第一次迁站后的2号站,2015—2016年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平均风速等观测资料进行差异对比评估,并对两次迁站前后3个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