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多年的建设,北京高校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对我国及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以及我国加入WTO、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和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新要求,北京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也存在着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适应的问题。
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推进北京地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
为建立北京高校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形成北京高校学科专业主动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需要的新机制,更好地发挥北京高校在推进首都经济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则成为推进北京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因素。
北京高校结合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明确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围绕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通过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全面规划,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北京高校学科专业体系。在推进北京地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在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和管理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时,充分落实高校根据社会需求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的自主权。
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评选以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关于“坚持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扶持优势和特色学科”的精神为指导,目的在于引导北京地区不同类型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适应北京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统筹学校的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特色,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从而提升北京高校专业发展质量,提高首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和认同度。
北京地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成绩斐然
2008年和2009年,各高校共申报“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84个,其中部委所属高校申报307个,市属市管高校申报164个,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申报13个,400个获批为“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部委所属高校268个,市属市管高校127个,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5个,详见表1。
1.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基本框架初露端倪
从专业门类分布来看,涵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其中尤以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及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申报数量所占比例较大,详见表2。
微电子、软件工程、生物工程、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旅游与外贸、文化艺术、现代服务等门类的特色专业作为北京地区高校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支撑的基本框架已初露端倪。此外,一批依托于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应用学科的特色专业也应运而生。
2.高新技术类专业异军突起
根据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北京市重点支持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医药科学、新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高新技术类专业的建设,优先支持设置本科专业或增加专业布点,同时重点资助已经设置这些专业的高校进行专业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高新技术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共90个,其中信息科学类55个,生命科学类7个,医药科学类9个,材料科学与工程类10个,环境科学与工程类9个,初步形成了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为核心,包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等高校在内的信息科学特色专业群;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构成的生命科学特色专业群;以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为核心,包括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在内的新材料科学特色专业群;以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为核心,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在内的环境安全类特色专业群。
3.经管、法律、外语类专业势头强劲
为适应我国加入WTO、首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需求,北京市重点支持急需的金融、贸易、法律等学科专业的建设,满足首都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经济、法学、外语等特色专业建设点共54个,其中经济学类20个、法学类8个、外语类26个。经济学类中,金融、贸易等专业达10个。外语类中,小语种或语种共计14个。形成了以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核心,包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在内的金融贸易类特色专业群;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为核心,包括国际关系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在内的法律特色专业群;以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核心,包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外交学院、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在内的外语类特色专业群,特别是部分学校的非通用语种群独具特色。
4.人文社科类专业生机勃勃
在加大对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新技术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时,北京市引导高校进一步提高对人文社会科学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处的地位及重要作用的认识,优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积极开展应用文科专业和新兴人文社科专业的建设,重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结合,促进新的学科专业方向的形成。
人文社科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共69个,其中文史哲专业共18个,教育学与体育学类共13个,新闻传播类8个,艺术类30个。形成了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为核心,包括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及北京联合大学等在内的文史哲特色专业群;以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为核心、包括首都体育学院、中华女子学院等在内的教育与体育特色专业群;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为核心,包括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印刷学院等在内的新闻传播学类特色专业群;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构成的艺术类特色专业群。
5.应用型专业方兴未艾
北京市重点支持与首都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首都对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对此,教育行政部门引导高校运用市场机制,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的建设。
应用型专业共有112个,其中工程技术类专业69个,涵盖了地矿、机械、仪器仪表、能源动力、土建、水利、测绘、交通运输、轻工纺织、食品、航空航天、工程力学、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等门类;管理类专业43个,涵盖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图书档案学所有门类。初步形成以清华大学等为核心,几乎囊括所有以工科专业为主的多科性大学的工程技术类特色专业群及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为核心的,包括多所高校在内的管理学特色专业群。
“学院路共同体”—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共建的成功个案
学院路,北京西北部一条不足3公里的道路,两侧彼此相邻地坐落着包括闻名遐迩的8大院校在内的国内10多所高校。这些高校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行业性高水平大学。就单个学校而言,特色学科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但学科门类不够齐全。1999年,在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13所高校联合成立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2002年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包括部属“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市属“211工程”高校、市属一般高校、民办高校等多层次、多类别、多学科共计16所高校的全新教学共同体。学院路共同体以资源共享为途径,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其在校专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目前,共同体遴选特色专业优势明显的成员校,开设了34个跨校辅修专业,如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北京体育大学“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保健方向)和“体育管理”等。
更进一步的是,共同体依托各成员高校最具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由多校共同联合开设了16个“共同体辅修专业”,相当一部分是目前国家专业目录中没有的新专业,如“总部运行及管理”、“会展经济及管理”等。成立了专业委员会,审核辅修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内容。从专业素质和能力、教学水平和效果、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方面考察甄选教师。
10年来,学院路共同体的成功运作使得学生、教师、学校3方受益,成功的经验对国内其他类似办学组织不无裨益,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社会的高度肯定。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曾批示:“这种优势互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合作,应予以支持和鼓励”。
2009年4月3日,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对学院路共同体承担的、充分体现学院路办学成绩的、国家级重点教改项目进行了鉴定。鉴定意见认为:学院路共同体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办学模式,体现了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体现了“开放共享、整合提高、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项目成果突出,创新性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对全国高校具有积极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得到了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和好评。
目前,学院路教学共同体正在积极筹备开展相关交叉学科主修专业优质资源共享,2010年有望启动。
在10年的探索中,北京学院路教学共同体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创新性地实践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成本低廉、运行高效的“一校式”合作办学模式,发展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教学共同体,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北京地区乃至全国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特色专业共享共建的典范。
(作者单位:北京市教委、北京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张雯]
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推进北京地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
为建立北京高校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形成北京高校学科专业主动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需要的新机制,更好地发挥北京高校在推进首都经济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则成为推进北京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因素。
北京高校结合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明确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围绕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通过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全面规划,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北京高校学科专业体系。在推进北京地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在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和管理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时,充分落实高校根据社会需求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的自主权。
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评选以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关于“坚持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扶持优势和特色学科”的精神为指导,目的在于引导北京地区不同类型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适应北京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统筹学校的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特色,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从而提升北京高校专业发展质量,提高首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和认同度。

北京地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成绩斐然
2008年和2009年,各高校共申报“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84个,其中部委所属高校申报307个,市属市管高校申报164个,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申报13个,400个获批为“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部委所属高校268个,市属市管高校127个,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5个,详见表1。
1.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基本框架初露端倪
从专业门类分布来看,涵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其中尤以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及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申报数量所占比例较大,详见表2。
微电子、软件工程、生物工程、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旅游与外贸、文化艺术、现代服务等门类的特色专业作为北京地区高校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支撑的基本框架已初露端倪。此外,一批依托于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应用学科的特色专业也应运而生。

2.高新技术类专业异军突起
根据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北京市重点支持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医药科学、新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高新技术类专业的建设,优先支持设置本科专业或增加专业布点,同时重点资助已经设置这些专业的高校进行专业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高新技术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共90个,其中信息科学类55个,生命科学类7个,医药科学类9个,材料科学与工程类10个,环境科学与工程类9个,初步形成了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为核心,包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等高校在内的信息科学特色专业群;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构成的生命科学特色专业群;以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为核心,包括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在内的新材料科学特色专业群;以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为核心,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在内的环境安全类特色专业群。
3.经管、法律、外语类专业势头强劲
为适应我国加入WTO、首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需求,北京市重点支持急需的金融、贸易、法律等学科专业的建设,满足首都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经济、法学、外语等特色专业建设点共54个,其中经济学类20个、法学类8个、外语类26个。经济学类中,金融、贸易等专业达10个。外语类中,小语种或语种共计14个。形成了以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核心,包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在内的金融贸易类特色专业群;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为核心,包括国际关系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在内的法律特色专业群;以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核心,包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外交学院、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在内的外语类特色专业群,特别是部分学校的非通用语种群独具特色。
4.人文社科类专业生机勃勃
在加大对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新技术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时,北京市引导高校进一步提高对人文社会科学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处的地位及重要作用的认识,优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积极开展应用文科专业和新兴人文社科专业的建设,重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结合,促进新的学科专业方向的形成。
人文社科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共69个,其中文史哲专业共18个,教育学与体育学类共13个,新闻传播类8个,艺术类30个。形成了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为核心,包括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及北京联合大学等在内的文史哲特色专业群;以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为核心、包括首都体育学院、中华女子学院等在内的教育与体育特色专业群;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为核心,包括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印刷学院等在内的新闻传播学类特色专业群;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构成的艺术类特色专业群。
5.应用型专业方兴未艾
北京市重点支持与首都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首都对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对此,教育行政部门引导高校运用市场机制,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的建设。
应用型专业共有112个,其中工程技术类专业69个,涵盖了地矿、机械、仪器仪表、能源动力、土建、水利、测绘、交通运输、轻工纺织、食品、航空航天、工程力学、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等门类;管理类专业43个,涵盖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图书档案学所有门类。初步形成以清华大学等为核心,几乎囊括所有以工科专业为主的多科性大学的工程技术类特色专业群及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为核心的,包括多所高校在内的管理学特色专业群。
“学院路共同体”—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共建的成功个案
学院路,北京西北部一条不足3公里的道路,两侧彼此相邻地坐落着包括闻名遐迩的8大院校在内的国内10多所高校。这些高校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行业性高水平大学。就单个学校而言,特色学科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但学科门类不够齐全。1999年,在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13所高校联合成立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2002年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包括部属“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市属“211工程”高校、市属一般高校、民办高校等多层次、多类别、多学科共计16所高校的全新教学共同体。学院路共同体以资源共享为途径,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其在校专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目前,共同体遴选特色专业优势明显的成员校,开设了34个跨校辅修专业,如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北京体育大学“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保健方向)和“体育管理”等。
更进一步的是,共同体依托各成员高校最具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由多校共同联合开设了16个“共同体辅修专业”,相当一部分是目前国家专业目录中没有的新专业,如“总部运行及管理”、“会展经济及管理”等。成立了专业委员会,审核辅修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内容。从专业素质和能力、教学水平和效果、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方面考察甄选教师。
10年来,学院路共同体的成功运作使得学生、教师、学校3方受益,成功的经验对国内其他类似办学组织不无裨益,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社会的高度肯定。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曾批示:“这种优势互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合作,应予以支持和鼓励”。
2009年4月3日,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对学院路共同体承担的、充分体现学院路办学成绩的、国家级重点教改项目进行了鉴定。鉴定意见认为:学院路共同体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办学模式,体现了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体现了“开放共享、整合提高、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项目成果突出,创新性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对全国高校具有积极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得到了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和好评。
目前,学院路教学共同体正在积极筹备开展相关交叉学科主修专业优质资源共享,2010年有望启动。
在10年的探索中,北京学院路教学共同体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创新性地实践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成本低廉、运行高效的“一校式”合作办学模式,发展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教学共同体,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北京地区乃至全国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特色专业共享共建的典范。
(作者单位:北京市教委、北京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