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急性感染后肠功能紊乱不同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及调节性T细胞的改变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lBS)是一种常见的lBS类型,其发生与免疫有关,前期研究表明,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改变参与了感染后肠功能紊乱的致病过程[1].而最近有文献提示,Treg细胞的变化可能与肠道菌群有关[2-3],因此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会相应引起Treg细胞的变化,从而参与了感染后肠功能紊乱的致病过程。

其他文献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是由冠状病毒的一个新的变种引起的严重的高致病的病毒性传染病[1],传染性强、发病快,病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其发病早期出现CD3+、CD4+、CD8+T淋巴细胞下降,随病情好转多数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指标逐渐回升,为了解SARS患者愈后2年的细胞免疫功能的状态,我们于2005年5月对100例SARS确诊病例(SARS血清抗体阳性)愈后2年进行随访调查,对其T淋巴细
期刊
A族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GAS)在临床上存在着反复感染及难以治愈等问题.Cleary的研究[1]证明,GAS可以侵入细胞而逃避攻击.Fba,是一种新型表面蛋白,由M1血清型GAS 90-226分离株表达.以往研究资料显示,M1血清型GAS能通过其表面的Fba蛋白结合宿主补体旁路激活途径中协助Ⅰ因子降解C3b的两种重要蛋白FH、FHL-1,并以此促进GAS进入上皮细胞
期刊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肺炎衣原体(Cpn)热休克蛋白10(Hsp10),并观察该蛋白诱生巨噬细胞(MΦ)分泌TNF-α和IL-6等促炎因子的作用.方法 将Hsp10基因克隆于pQE30载体,在大肠杆菌(E.coli)M15中表达重组蛋白rHsp10,经亲和层析获得纯化rHsp10.以不同浓度的rHsp10作用于小鼠MΦRAW264.7,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因子TNF-α和IL-6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新近报道的人Boca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主要结构蛋白编码区基因的特征.方法 选择已经过初步研究证明为HBoV NP1基因检测为阳性的2份临床标本BJ3064、BJ3722,应用针对HBoV VP1蛋白编码区基因的PCR引物进行扩增,对所获得的PCR扩增产物直接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将所测到的序列与GenBank中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和种系进化分析.结果
在念珠菌感染时,TH1细胞分泌IL-12、IFN-γ,可激活或提高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抗念珠菌的能力,而TH2细胞分泌的IL-4和IL-10对机体的抗念珠菌有抑制作用.T细胞产生的这些细胞因子对宿主抗念珠菌有重要意义[1].动物实验证实小鼠对全身和皮肤-黏膜念珠菌感染的敏感程度与其自身的TH1和TH2细胞因子的平衡密切相关.但是,鉴于这些研究之间尚存在着很多矛盾或争议的观点,例如,在小鼠实验中发现
期刊
雷公藤内酯醇是雷公藤提取物中生物活性最强的物质.其免疫抑制功能主要是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性[1],包括抑制T细胞的激活和细胞因子的基因转录以及一些转录因子和信号转导通路调节因子的表达等.本研究以人单核细胞衍生的树突状细胞(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moDC)为研究对象,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DC的体外分化和成熟过程的影响。
期刊
肥大细胞增生病(mastocytosis,MT)是肥大细胞(mastocyte,MC)异常增生和聚集所致的疾病,一般MC聚集于皮肤,也可聚集于血液及全身多系统中,少数病例发生恶性MT,预后不良.体外细胞学的实验以及动物实验表明,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与c-kit的结合,可激发一系列MC所引起的生理及病理反应,包括过敏、炎症和血液系统、胃肠道系统的肿瘤;SCF与MT密
期刊
脑膜炎奈瑟菌均表达P1类外膜蛋白,这类蛋白称为PorA蛋白.同时也表达P2或者P3类外膜蛋白,这两类蛋白称为PorB蛋白.PorA和PorB蛋白表面的抗原决定簇是血清亚型和血清型的分类基础.PorA和PorB蛋白二级结构表明,两者分别具有8个暴露在外的环状结构(loopⅠ至Ⅷ).其中,loopⅠ和Ⅳ是PorA的可变区,而loopⅠ、Ⅴ、Ⅵ和Ⅶ是PorB的可变区,决定菌株血清亚型和血清型的抗原决定簇
期刊
冷冻干燥法保存细菌的菌种和病毒的毒种,不仅保存时间长,而且可以避免变异,可保持原细菌和病毒的生物特性.冷冻干燥技术在生物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保存生物制剂及其标准品的优良方法。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