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叶澜教授提出提出必须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反应中,同样的反应物条件稍有变化,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现象。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会解题目,能拿高分即可,结果是学生越学越没兴趣,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所谓生成,就是已有的事物经过发展变化而产生新的事物。在化学课堂上,笔者尝试着把课堂交给学生,尊重并倾听学生的表述,竟然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借助本文,笔者谈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埋下伏笔
精彩的课堂要将“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起来,只有预设的课堂虽有秩序却无灵气,生成的课堂虽乱却很精彩。精心的预设是能保证教学朝着科学的目标前进。但同时这种预设也应该具有弹性,留有一定空间的。例如:在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时,学生已经知道了实验的方法及过程,完全有能力自主完成该实验,因此,在设计实验时,笔者在实验器材方面作了调整:给出了环形玻璃搅拌棒和环形铁丝搅拌棒,配有两孔软木塞的保温杯。学生根据实验方案,热火朝天的做起了实验,小组交流时,有些组的学生提出问题:数据有偏差,耗时较长,笔者要求他们自己找原因。对于中和热的数据有偏差的同学,有的学生发表了意见:“老师安排了两个搅拌棒,不能用铁丝做的,铁丝的搅拌棒传热较快,热量散失多,当然数据不准”;对于实验耗时较长的同学,有的同学得意的说:“老师安排了保温杯,比你们搭的装置保温效果好,用了它,既省时,又准确。好啊。”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不知道的同学一看实验桌,恨得牙痒痒,“老师你真坏。”这时有的学生打抱不平了:你自己不看清材料,还怪老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找自己的不足,查别人的问题,整个课堂可谓精彩纷呈。化学实验的过程,尤其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教师的精心的预设,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异想不到的生成,对学习化学充满了兴趣,对化学实验更是爱不释手,“老师让我再做一次吧”。这应该是对预设最好的回报,也是最有意义的生成。
二、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为生成点亮导火线
化学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主动的学生不断在思考,灵感层出不穷,这对老师来说,绝对是一种挑战,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充实业务基础,善于挑战传统与常规,迎接学生的新思维,达到“教学相长”。例如:在进行“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学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判断反应自发与否,是看焓变和熵变,还有反应温度,那么可逆反应呢?正向自发,逆向也自发?”此问题一出,笔者自己都懵了:是呀,这个问题怎么解释呢?我只好坦白了:这个问题我也不能解释,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们会找到满意的答案。化学还有很多领域值得我们去研究,你们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说不定哪天同学们中间也出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着呢!还有一次在介绍石墨的结构时,笔者讲述了石墨结构的特点:既有共价键又有范德华力,并演示了石墨的球棍模型,但特别强调层内为共价键,层与层之间为范德华力。这样的结构就定了石墨的性质:质地软、熔点高。随即有学生举手:硬度和熔点的衡量标准应该是统一的呀?别的学生也面露疑惑。我一看这情形,暗自高兴:又有戏了。给了他们三分钟时间,借助模型自己讨论,寻找结果。三分钟结束,有学生发言:软是层与层之间范德华力造成的,熔点高应该是共价键决定的。我点头表示同意。又有学生站起来说:那这个模型上层与层之间的小棍不代表化学键了?是的。我再点头。“怪不的石墨可用小刀切的”该生自言自语:“那有没有人可以把它切成一薄层,就这模型中间一个一个碳原子排列的这样?”“有的,就是今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得主”我说。全班哗然。这样的课堂,不仅是化学知识的生成,更是学生理想的放飞,去主宰一切的胆量。
三、善待学生各种生成,它是精彩生成的源泉
教育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生命,有思想的鲜活的个体,课堂上,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生成各种新的想法,有的想法是有助于课堂的教学,有的可能会对课堂内容产生不利的影响,此时,如果将学生一顿臭骂,甚至粗暴地喝斥学生闭嘴,只会让学生从此关上“生成”之门,游离课堂之外。例如在讲解“酯化反应”时,班上有个调皮的男生,立刻举手回答:“老师,我知道了,怪不得我妈烧菜时要放酒和醋,原来是生成了有香味的酯。”同学们一听,轰堂大笑,他自己也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看着我,我朝他点点头,没有表态,同学们一下子又静下来,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我说:“他的想法是有一点道理的。”听了我说这句话,他原本涨得通红的脸上略带狐疑之色,我鼓励他到:考虑一下酯化反应的条件?别的同学又反过来提醒他了。我给了他一个鼓励的眼色,他大声回答道: 要浓硫酸做催化剂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对浓H2SO4的作用开始热闹的讨论。以后的课堂上,他的回答比以前明显多了思考,化学成绩进步也很多。生成,是学生思维闪烁的火花,是不可的预约的精彩,只有善待,才能精彩纷呈。
四、及时反思,升华生成的价值
有位前辈曾经说过:成功的课堂,就是能让执教者昂首挺胸的走下讲台的课堂。事实上,化学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情感的交流,生成的火花会突然而至。对于课堂上的这种“突发”状况,不是每一位老师都能驾驭的。通过反思,教师能汲取到更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不断得到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提高。例如在讲解完酯化反应之后,学生对于浓硫酸的作用经过了激烈讨论,我寻思着应该安排一次对比实验(以往课堂演示实验只安排有浓硫酸作催化剂的)通过对比去获得对浓硫酸作用的直接感受,这应该比单一实验效果更好,并且对酯化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也有帮助(初学时学生总会漏写生成的水)。实践证明,确实如此。因此,教师应该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经常和深刻的反思,充分模拟各种可能的生成,在此基础上积累经验并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智慧。有了这样的教学智慧的积累,面对课堂上多姿多彩的生成现象,我们就能处变不惊,并欣然迎接,利用智慧的推进迎来不曾预约的精彩。
新课程的教学已由传统的僵化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生成性教学”。预设与生成会使我们的课堂既有章可循又精彩纷呈。教学不是忠实的传递和被动的接受,它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我们走下“高高在上”的讲台,对学生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智慧,反思生成,提高教学机智,使化学课堂生机盎然。
(作者单位:江苏省黄桥中学)
所谓生成,就是已有的事物经过发展变化而产生新的事物。在化学课堂上,笔者尝试着把课堂交给学生,尊重并倾听学生的表述,竟然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借助本文,笔者谈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埋下伏笔
精彩的课堂要将“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起来,只有预设的课堂虽有秩序却无灵气,生成的课堂虽乱却很精彩。精心的预设是能保证教学朝着科学的目标前进。但同时这种预设也应该具有弹性,留有一定空间的。例如:在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时,学生已经知道了实验的方法及过程,完全有能力自主完成该实验,因此,在设计实验时,笔者在实验器材方面作了调整:给出了环形玻璃搅拌棒和环形铁丝搅拌棒,配有两孔软木塞的保温杯。学生根据实验方案,热火朝天的做起了实验,小组交流时,有些组的学生提出问题:数据有偏差,耗时较长,笔者要求他们自己找原因。对于中和热的数据有偏差的同学,有的学生发表了意见:“老师安排了两个搅拌棒,不能用铁丝做的,铁丝的搅拌棒传热较快,热量散失多,当然数据不准”;对于实验耗时较长的同学,有的同学得意的说:“老师安排了保温杯,比你们搭的装置保温效果好,用了它,既省时,又准确。好啊。”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不知道的同学一看实验桌,恨得牙痒痒,“老师你真坏。”这时有的学生打抱不平了:你自己不看清材料,还怪老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找自己的不足,查别人的问题,整个课堂可谓精彩纷呈。化学实验的过程,尤其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教师的精心的预设,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异想不到的生成,对学习化学充满了兴趣,对化学实验更是爱不释手,“老师让我再做一次吧”。这应该是对预设最好的回报,也是最有意义的生成。
二、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为生成点亮导火线
化学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主动的学生不断在思考,灵感层出不穷,这对老师来说,绝对是一种挑战,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充实业务基础,善于挑战传统与常规,迎接学生的新思维,达到“教学相长”。例如:在进行“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学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判断反应自发与否,是看焓变和熵变,还有反应温度,那么可逆反应呢?正向自发,逆向也自发?”此问题一出,笔者自己都懵了:是呀,这个问题怎么解释呢?我只好坦白了:这个问题我也不能解释,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们会找到满意的答案。化学还有很多领域值得我们去研究,你们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说不定哪天同学们中间也出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着呢!还有一次在介绍石墨的结构时,笔者讲述了石墨结构的特点:既有共价键又有范德华力,并演示了石墨的球棍模型,但特别强调层内为共价键,层与层之间为范德华力。这样的结构就定了石墨的性质:质地软、熔点高。随即有学生举手:硬度和熔点的衡量标准应该是统一的呀?别的学生也面露疑惑。我一看这情形,暗自高兴:又有戏了。给了他们三分钟时间,借助模型自己讨论,寻找结果。三分钟结束,有学生发言:软是层与层之间范德华力造成的,熔点高应该是共价键决定的。我点头表示同意。又有学生站起来说:那这个模型上层与层之间的小棍不代表化学键了?是的。我再点头。“怪不的石墨可用小刀切的”该生自言自语:“那有没有人可以把它切成一薄层,就这模型中间一个一个碳原子排列的这样?”“有的,就是今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得主”我说。全班哗然。这样的课堂,不仅是化学知识的生成,更是学生理想的放飞,去主宰一切的胆量。
三、善待学生各种生成,它是精彩生成的源泉
教育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生命,有思想的鲜活的个体,课堂上,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生成各种新的想法,有的想法是有助于课堂的教学,有的可能会对课堂内容产生不利的影响,此时,如果将学生一顿臭骂,甚至粗暴地喝斥学生闭嘴,只会让学生从此关上“生成”之门,游离课堂之外。例如在讲解“酯化反应”时,班上有个调皮的男生,立刻举手回答:“老师,我知道了,怪不得我妈烧菜时要放酒和醋,原来是生成了有香味的酯。”同学们一听,轰堂大笑,他自己也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看着我,我朝他点点头,没有表态,同学们一下子又静下来,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我说:“他的想法是有一点道理的。”听了我说这句话,他原本涨得通红的脸上略带狐疑之色,我鼓励他到:考虑一下酯化反应的条件?别的同学又反过来提醒他了。我给了他一个鼓励的眼色,他大声回答道: 要浓硫酸做催化剂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对浓H2SO4的作用开始热闹的讨论。以后的课堂上,他的回答比以前明显多了思考,化学成绩进步也很多。生成,是学生思维闪烁的火花,是不可的预约的精彩,只有善待,才能精彩纷呈。
四、及时反思,升华生成的价值
有位前辈曾经说过:成功的课堂,就是能让执教者昂首挺胸的走下讲台的课堂。事实上,化学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情感的交流,生成的火花会突然而至。对于课堂上的这种“突发”状况,不是每一位老师都能驾驭的。通过反思,教师能汲取到更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不断得到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提高。例如在讲解完酯化反应之后,学生对于浓硫酸的作用经过了激烈讨论,我寻思着应该安排一次对比实验(以往课堂演示实验只安排有浓硫酸作催化剂的)通过对比去获得对浓硫酸作用的直接感受,这应该比单一实验效果更好,并且对酯化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也有帮助(初学时学生总会漏写生成的水)。实践证明,确实如此。因此,教师应该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经常和深刻的反思,充分模拟各种可能的生成,在此基础上积累经验并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智慧。有了这样的教学智慧的积累,面对课堂上多姿多彩的生成现象,我们就能处变不惊,并欣然迎接,利用智慧的推进迎来不曾预约的精彩。
新课程的教学已由传统的僵化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生成性教学”。预设与生成会使我们的课堂既有章可循又精彩纷呈。教学不是忠实的传递和被动的接受,它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我们走下“高高在上”的讲台,对学生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智慧,反思生成,提高教学机智,使化学课堂生机盎然。
(作者单位:江苏省黄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