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语文本体,强化语文训练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文本体与语文训练
  
  作为课程名称的“语文”,最早是于1949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由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叶圣陶先生开始使用的。叶老从1912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前后60多年,对这半个多世纪里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详明。其中,关于语文的本体以及如何学习语文,他在多篇文章中做了精辟的阐释,1944年10月,在与朱自清合著的《国文教学》中作序曰:“‘五四’以来国文科的教学,特别在中学里专重精神或思想一面,忽略了技术的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没有得到适量的发展,未免失掉了平衡。”叶老有关语文的论述在其他著作中还有很多。在不同时期发表的文章中,有关表述虽有不同,但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基本看法:语文课的“语文”是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而这种能力需通过语文训练才能获得。
  叶圣陶的这一语文观实际上就成为1949年以来历次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且以1990年至2000年的教学大纲为例。如199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指导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这些纲领性文件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一个结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途径则是“严格”“有效”的“语文基本训练”。作为一门课程,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所有课程的特质就在于,它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根本宗旨的。这种能力,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002年开始,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相比较而言,课标之前的大纲把语言文字定位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这前提下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就偏重于语文知识、技能、技术;而新课标则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因此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就具有双重特性,一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的知识性,二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的人文性。也就是说,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不仅关涉到知识、技能、技术层面,而且跟理解、表达者的精神世界、思想情感等具有极其深刻的相关性。朱光潜先生在《文学与语文》中说:“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所谓“语文的精确妥帖”,就是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结果,“心里所要说的”指言说者的思想情感,“手里所写的”则是语言文字,二者需要“完全一致”,融为一体,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牵涉到知识、技能等问题,也必然渗透着言说者的思想情感。而做到“精确妥帖”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对于言说者而言,需要如此;而对于阅读者而言,要理解领悟作品的“精确妥帖”同样需要极“谨严”“极艰苦”、极扎实的语文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在字里行间可以看见作者的心灵。从这个角度讲,课程标准沿用了教学大纲关于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这一提法,但其内涵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二、三维目标与语文训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立足于语文本体,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高中生需要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养成哪些能力?这些知识与能力的获得需要语文训练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看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
  1.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
  2.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鉴赏诗歌、散文的有关知识;
  4.鉴赏小说、戏剧的有关知识;
  5.一点语法、修辞、逻辑知识。
  其中,文化常识、作家知识等是陈述性知识,这是相对静态的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的获得主要通过激活的传播来完成,如教师的介绍、学生的背记等;而鉴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有关知识是程序性知识,这些是动态的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靠背和记是无法获得的,它的获得更多地依赖于练习与反馈。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达到的标准不同,检验陈述性知识是通过看其能否被陈述、描述,而检验程序性知识则是通过看其能否被操作和实施。因此,“‘训练’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一种必要的方式:‘训’指教师的教导、指导,‘练’指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钱梦龙语)。新课标提出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具体是指,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中“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的能力”。如在“阅读与鉴赏”方面,要“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种“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经过艰苦的训练。试想,假如缺少有计划、具体有效的语文训练如何达成这个目标?
  当然,有效的语文训练是离不开必要的方法指导和学习的过程的。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典型的课文,巧妙地利用恰切的教学例子,教学生学会读,目的是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阅读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叶老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如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教学生通过由人物切入、情节切入、环境切入等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教学生通过诵读、比较、想象、填补等方法,揣摩句中的中心词、修饰词、虚词,甚至标点符号等,从而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教学生纵横联系,从人物与人物、作品与作品、读者与作者等角度进行分析,使他们能“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教师胸中有计划,教学有重点,但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语文训练有无关联呢?应该说,它主要靠的是熏陶,而不是训练,但要在训练中渗透和培养。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理解和鉴赏卡夫卡小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其表达的独特和主题的深刻。如《骑桶者》教学。通过课前向学生所做的调查发现,90%的学生在第一次阅读之后不理解小说人物与主旨。他们提出的问题有很多,如“我”是谁?“我”为什么要骑桶飞翔?老板夫妇有无看到“我”?这篇小说表现了什么主题?等等。可以说,要使学生对小说获得相对准确的整体感受都有相当的难度,更遑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达成。
  此时,教师可以借助语文训练这一桥梁,首先指导他们进行整体感知训练,可从人物、情节、环境等角度中选择一个角度切入,使学生基本上读懂这个故事。如从情节入手,可发现“骑桶飞翔”这个虚构的情节的设置,使小说呈现出荒诞的面貌,突显了卡夫卡的小说独特的风格,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人的生存困境。
  真正体验到情感还需要根据语境进行揣摩语言的训练,如细细品味一些语句,甚至是句中的标点符号。且看下例中老板妻子对老板“他要买什么?”的回答。
  “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
  我们知道,这里的引号属于直接引用,提示语在中间,说明说话中间有了较长的停顿。“什么也不买”是对老板的“他要买什么”的回答,事实上是承认“他”的存在。但是接着也许她正是猛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极短的停顿之后便立即否认一切:外面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听到。接下来,小说这样写道:
  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搧走。
  这是“我”的心理独白。这个复句分号前是对老板妻子所说的话的重复,这种重复是否肯定她说的是事实呢?联系分号之后所描写的动作——在“冷得要命”的街上解下围裙,可以看出这恰恰是对她自己话的否定,由此可以品出对人性、人世、人生的彻骨悲凉与绝望。
  就这样,通过语文的训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就顺利实现了。
  
  三、语文实践与语文训练
  
  语文实践与语文训练并不是对立的一对关系,语文训练其实是语文实践的一部分。语文实践范围广泛,包括课堂的语文实践和课外的语文实践,旨在“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使已经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而课堂上进行的语文训练旨在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和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揣摩这两个词语还可以发现,语文训练重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语文实践则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性。结合语文的本体特征和课堂教学的特殊性,课堂上的语文实践应主要是语文训练。
  课堂教学每个单位时间只有45分钟,这45分钟固然不可以由教师一言到底,但是也绝不应是学生完全自主的时间。课堂教学应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我们不可能无视教师的作用,课堂的教学目标由谁确定,教学过程由谁控制,教学进度由谁把握,教学效果由谁去测试,这些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训”强调教师的指导,这种指导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检测,有改进的;“练”则强调了学生反复的学习,不仅指学习的频度,而且指学习的难度、效度、向度和秩序,强调了要亲历,要主动,有思考。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示范是训,学生的模仿是练;教师的点拨是训,学生的讨论是练;教师的引导是训,学生的修正是练。韩军老师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一堂精到的语文训练课。我们来看改句对比训练的几个片断。
  1.韩军老师说:“第三节,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四个画面,我认为这里语言太啰唆了。我这样改‘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坟墓/你的瓦菲/你的园地/你的石椅……’,把那些修饰语‘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全部省去,不是更简练吗?”“‘草盖的’‘枯死的’‘一丈平方的’都说明大堰河的什么呢?”
  这时,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注意到修饰语的作用是“营造了一种悲惨、凄凉的氛围”,说明了人物“身世的悲苦”。
  而后,教师继续用改句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语感。
  2.韩军老师说:“‘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这一句,我觉得,肯定丢掉了一个字,丢掉了一个‘我’字。”
  这时,有不少学生同意教师的观点,动手在课本上加上了个“我”;有的学生则不以为然,他们的意见如下:1.这里的“自己”不是“艾青自己”,而是“父母自己”。如果在“自己前面”加上“我”,就成了“艾青自己”;2.“自己”是客观的,那确实是诗人的家,而“我自己”带有主观色彩,在诗人心里认可的家。诗人在这里用“自己”而不用“我自己”,说明诗人心里并不承认这个家,他认同的是大堰河的家。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有了不少进步。在接下来韩军老师提出的改句对比训练中,几乎所有学生都能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体会了。
  在整节课中,这样的片断是很多的。教师的“训”精心巧妙,学生的“练”积极主动,通过训练,教师让学生关注句中修饰语,理解修饰语在表情达意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帮助学生积累了语文经验,真可谓具体有效。
  我们相信,这种语文训练是达成语文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经之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没有适量的语文训练,又何谈语文素养的提高呢?
其他文献
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古人如此,今人亦然,我亦如此。  ——题记  有一种东西,它承载着人们的希望,这种东西有虚有实,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在心中产生一股巨大的力量,它就是梦想。  一个人怎能没有梦想?没有梦想,便没有奋斗的目标;没有梦想,生活就会平淡如水。上帝没有赐予我们翅膀,但赐予了我们会飞的心和能够梦想的大脑,使我们有了一双“隐形的翅膀”。我们是21世纪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
雨,晶莹的雨,又细又密,从灰蒙蒙的天空中飘落下来。河面腾起了迷迷蒙蒙的烟雾,田野披上了轻薄柔软的纱衣。  明明穿着雨衣,一步一滑,走在泥泞的乡村小路上。他睁大眼睛,四处环顾,四处寻觅,他精心喂养的春蚕已经脱了四次外衣,再过两天就要“上”吐丝了,可是就在这节骨眼上没了桑叶。看着那些心爱的蚕宝宝饿得直伸脖子,他怎么能不焦急呢?  啊,桑叶,你躲在哪里?躲在哪里?  忽然,他看见有个小小的身影在朝远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