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听她上课,是唐山地震后的那个秋季,她把课堂搬到了村后的竹林里。那时她还年轻,身材娇小,短发,耳边夹两个黑色的发夹。她的声音极清脆,在我幼时的心里,简直是可以跟竹梢上宛转歌唱的画眉相媲美的。她的学生,一个个从家里带了板凳,蓝天为顶,翠竹是墙,再加上我们这些不够学龄的孩子的围观,个个起劲得很。她点名:陈建国、徐卫红、张爱兵——那些姓名,全都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学生们大声地应答着:“到——”我们忍耐不住,也奶声奶气学着他们喊“到”。她站在挂在竹上的小黑板前,突然喊起我的名字,我吓了一跳,却又不敢像刚才一样报“到”了。她笑了一下,走过来说:“带他们走,不要影响妈妈上课。”我于是带领那一群娃娃兵,走到更深的竹林,不吭声地继续观看。她时而领大家读课文,时而在小黑板上写字。有翠绿的竹林映衬,有风踩过竹叶“沙沙”的声响做背景音乐,她的形象顿时光辉万丈,以至于4岁的我暗暗地下了决心:长大后也像她一样,领着小朋友,在竹林子里上课。
没错,她就是我的母亲!
等我上小学时,她居然就成了我的老师。那时,父亲病重,她经常偷偷哭泣,把眼睛哭坏了,不到四十就戴上了老花镜。上课的时候,她经常低下头,从镜片的上面注视我们,眼镜滑到鼻尖上,那样子既威严又滑稽。我们最害怕的是单独面对她时,她隔着镜片严肃地审视我们,这个时候,不用她开口,做了坏事的、没有完成作业的,全都乖乖地坦白从宽,没有一个例外的。直到小学毕业,我们班的风气有口皆碑。
她给学生的奖励总是很特别,香橼成熟的季节,她爬上高高的梯子采香橼,奖给默写满分的孩子;月季花开了,她摘几朵插在酱油瓶里,摆在讲台上,告诉我们是因为大家表现好得来的奖励。满教室的芬芳里,是我们涨红的笑脸。
每当儿童节前夕,她照例要挑选高年级的女生排练节目,参加公社的文艺会演。她跳的舞非常好看,身段婀娜,眼波流转。开始时她边哼边跳,做了几遍示范后,就坐到风琴跟前,一踩一弹之间,瞄一下跳舞的女孩。女孩子们边唱边跳,都得意得很。
那时,她还是民办教师,农忙的时候,她领着大家去地里劳动。她会指着天空飞过的雁阵教我们: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她还会指着满地奔忙的农人,教我们背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时,桂花开得正旺,她深深一嗅,说:“桂子开花,十里飘香。”我们也学着她深深一嗅,说:“桂子开花,十里飘香。”闻着桂花的香,我们每人抱着两小捆稻子,在田野里跑得飞快。偶尔有某个孩子的父亲,肩上挑着沉甸甸的担子跑过,看见自己的孩子满头满身的稻草,禁不住吆喝一声:“小子,好好干!”天深蓝,阳光明媚,稻草散发出一阵一阵清香,我们小小的心里,装得满满的都是欢喜。她并没有刻意教我们怎么写作,但是我们班曾经有三个学生参加县里的小学生作文竞赛获了奖,很是引起了一番轰动,如今想来,跟这一段经历是分不开的。
后来,她终于转正,吃上了“皇粮”。这时,她头发已经花白,却还是踩着风琴,教孩子们唱歌、跳舞,银色的发丝随着忽高忽低的节奏飘动。
再后来,她退休了。她上街的时候,水果店的老板塞给她一大袋水果;去菜场的时候,肉摊上会有一块上好的腿肉丢到她篮子里;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大夫跑出来,扶住她,细心地帮她检查身体……
每每遇到这样的事情,她总是喜欢津津乐道很久,那些,都曾是她的学生,在竹林子里听她上过课、随她跳过舞、闻过香橼的芬芳、跟她搬过稻子……
现在,我早就当教师很多年,但似乎并没有实现幼年的心愿——我既没有带我的学生去竹林里上课,亦没有领他们去广阔的田野干活,唱歌跳舞也根本不用我操心。很多人认可我,说我是个好老师,因为我的学生,总能够考高分,写出来的作文很有技巧,在公开课上的表现也很是不俗,但不知道为什么,跟她比起来,我总觉得自己心灵的一角有个缺口,却一直没有找到填满它的办法……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
没错,她就是我的母亲!
等我上小学时,她居然就成了我的老师。那时,父亲病重,她经常偷偷哭泣,把眼睛哭坏了,不到四十就戴上了老花镜。上课的时候,她经常低下头,从镜片的上面注视我们,眼镜滑到鼻尖上,那样子既威严又滑稽。我们最害怕的是单独面对她时,她隔着镜片严肃地审视我们,这个时候,不用她开口,做了坏事的、没有完成作业的,全都乖乖地坦白从宽,没有一个例外的。直到小学毕业,我们班的风气有口皆碑。
她给学生的奖励总是很特别,香橼成熟的季节,她爬上高高的梯子采香橼,奖给默写满分的孩子;月季花开了,她摘几朵插在酱油瓶里,摆在讲台上,告诉我们是因为大家表现好得来的奖励。满教室的芬芳里,是我们涨红的笑脸。
每当儿童节前夕,她照例要挑选高年级的女生排练节目,参加公社的文艺会演。她跳的舞非常好看,身段婀娜,眼波流转。开始时她边哼边跳,做了几遍示范后,就坐到风琴跟前,一踩一弹之间,瞄一下跳舞的女孩。女孩子们边唱边跳,都得意得很。
那时,她还是民办教师,农忙的时候,她领着大家去地里劳动。她会指着天空飞过的雁阵教我们: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她还会指着满地奔忙的农人,教我们背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时,桂花开得正旺,她深深一嗅,说:“桂子开花,十里飘香。”我们也学着她深深一嗅,说:“桂子开花,十里飘香。”闻着桂花的香,我们每人抱着两小捆稻子,在田野里跑得飞快。偶尔有某个孩子的父亲,肩上挑着沉甸甸的担子跑过,看见自己的孩子满头满身的稻草,禁不住吆喝一声:“小子,好好干!”天深蓝,阳光明媚,稻草散发出一阵一阵清香,我们小小的心里,装得满满的都是欢喜。她并没有刻意教我们怎么写作,但是我们班曾经有三个学生参加县里的小学生作文竞赛获了奖,很是引起了一番轰动,如今想来,跟这一段经历是分不开的。
后来,她终于转正,吃上了“皇粮”。这时,她头发已经花白,却还是踩着风琴,教孩子们唱歌、跳舞,银色的发丝随着忽高忽低的节奏飘动。
再后来,她退休了。她上街的时候,水果店的老板塞给她一大袋水果;去菜场的时候,肉摊上会有一块上好的腿肉丢到她篮子里;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大夫跑出来,扶住她,细心地帮她检查身体……
每每遇到这样的事情,她总是喜欢津津乐道很久,那些,都曾是她的学生,在竹林子里听她上过课、随她跳过舞、闻过香橼的芬芳、跟她搬过稻子……
现在,我早就当教师很多年,但似乎并没有实现幼年的心愿——我既没有带我的学生去竹林里上课,亦没有领他们去广阔的田野干活,唱歌跳舞也根本不用我操心。很多人认可我,说我是个好老师,因为我的学生,总能够考高分,写出来的作文很有技巧,在公开课上的表现也很是不俗,但不知道为什么,跟她比起来,我总觉得自己心灵的一角有个缺口,却一直没有找到填满它的办法……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