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在脚下,门在天边”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3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平凹带来新作《带灯》以乡镇女干部“带灯”为主人公,从“维稳”与上访角度切入,反映乡村基层的问题与危机。小说贵在呈现矛盾的复杂性,打破单一的想象。“维稳者”带灯,善良可敬,不愿伤害农民,又不能渎职。她周旋于各种关系间,四处救急,斗智斗勇。上访者面目各异,各显神通。小说中的樱镇,与清风街(《秦腔》)、卉炉村(《古炉》)命运相似,正在遭遇现代化的改造。它们构成同一个主题:乡土中国的现代裂变。
  哪里能买到文字上的大力丸呢?
  要辨识《带灯》的艺术特色,且从贾平凹的创作“转身”谈起。
  《带灯》的后记写道:“我得有意学学两汉品格了,使自己向海风山骨靠近。可这稍微地转身就何等地艰难,写《带灯》时力不从心,常常能听到转身时关关节节都在响动,只好转一点,停下来,再转一点,停下来,我感叹地说:哪里能买到文字上的大力丸呢?”这传递了如下信息:作者思变,属意两汉,并非别开生面,只是稍微一转,幅度有限,却何其艰难。新作部分保留了既往“密实流年式的写法”:繁密叙事,流水账式;巨量信息,无边细节,繁冗琐碎;日常生活原生态呈现。同时,他也略有“转身”。
  小说的女主人公原名“萤”,却嫌恶“萤虫生腐草”之句,遂决意改名。因见萤火虫在草木间明灭,受到启发,她更名为“带灯”。这意思是:夜行自带了一盏小灯。其中寄意,不言可喻。她是樱镇综治办主任,负责“维稳”工作,处理乡村纠纷和上访事件。在整个樱镇,她是卓然不群、超然脱俗的。她是大学生,颇具才思,内心丰富,情感细腻。这就有了矛盾与分裂:她要应对农村无止的纠纷,深陷樱镇乱局;她又渴望精神超脱,构筑心灵空间。她在精神上爱慕着元天亮,并执著地给他写信。信笺内容不啻心灵诗篇,情感丰沛,譬喻丰富,联想环生,是小说的亮色。然而元天亮始终缺席,从未现身,好像缥缈的远方,不过是带灯个人的乌托邦。换言之,她将肉身存于浊世与当下,将精神寄于风景与远方。带灯说:“或许或许,我突然想,我的命运就是佛桌边燃烧的红蜡,火焰向上,泪流向下。”
  缘此命运和境遇,作者备了两副笔墨:史传笔墨,以叙事语言全景式地模拟客观的经验世界;诗性笔墨,以抒情语言集中地表现主观的精神世界。这为读者打开了两扇门:一扇通往樱镇的生活世界,泼烦日子,鸡零狗碎;男一扇通往带灯的内心世界,诗情进发,星空飞翔。前者是小说的主要构成,占大多数篇幅;后者是穿插其间的书信,宛如暗夜里的点点萤火。两者相映,形成诗与史的糅合。
  这从《红楼梦》里看出端倪:叙写日常的生活世界,又穿插着抒情的诗词歌赋。捷克汉学家普实克说过:“抒情性渗透进了叙事结构,使叙事摆脱了灰暗单调的日常生活的重负和牵引,飞翔起来。”小说《带灯》本身也好像是佛案上的泪烛,光与泪的映衬,正是诗与史的糅合:灼灼生辉的心灵之诗,引领读者不断向上;问题丛生的乡村痛史,使读者忧心关切。
  社会是陈年蜘蛛网,动哪都落灰尘
  继“改革”(《秦腔》)、“文革”(《古炉》)之后,贾平凹从“维稳”的角度提出问题,铺排烟海细节,汇聚洋洋信息,遂成《带灯》一书。
  “蛛网”是小说中屡现的意象,并多次形成蛛网之喻:“社会是陈年蜘蛛网,动哪都落灰尘。”这是作者对中国社会的本质性概括,又是全书内容的总体性譬喻。动摇中的“陈年蛛网”,喻指处于现代剧变中的乡土中国;而“灰尘”则指变动中浮现的问题与危机。这些问题,盘根错节又层出不穷,纠缠不清又混乱不明,所以“动哪都落灰尘”,按下葫芦浮起瓢。
  负责“维稳”的带灯,骑着摩托,走村窜寨,解决矛盾,预防上访。其间目睹浮生百态,深感人世之艰辛,而又难以置身事外。鸡毛蒜皮如核桃树归属问题,人命关天如家族械斗事件,让她应接不暇,顾此失彼。
  在作者看来,之所以问题丛生、危机四伏,深层原因在于:传统礼法崩解,宗庙祠堂失效,人们不再信守,而真正的法制观念与法制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人人皆知维护权利,又抛弃仁义,所以上访意图迥异:有的诉求合理,关乎正义;有的别有用心,图谋私利。加之矛盾复杂、关系错综,当地政府调节不当,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寄望于上访。国家以经济发展为要务,政府强调社会稳定,这就有了带灯所在的综治办。这就由“维稳”牵出了“变法”问题,而根底还在现代与传统的关系上。
  晚清以降,中国现代法制建设的过程,常常是“变法”的过程。这不是在无序之域确立规则,而是要取代传统法律。传统社会并非无法无天,自有规范可依。为了追求现代性,对传统规范施以强制性变革,以现代法制取而代之,是为“变法”。而“变法”之际,矛盾丛生,以“普适主义”自诩的现代法制与民间的传统规范相冲突,而后者通常遭到压制与破坏。电影《秋菊打官司》反映了这种冲突。秋菊执意上访,最终在法律的干预下赢了官司,维护了“权利”,却在乡土社会输了“理”。当村长被送进“局子”,秋菊却无限困惑。如果说秋菊的上访与困惑,反映了现代与传统的矛盾与冲突;那么《带灯》中的上访与纷争,则反映出两者断裂之间的虚无与混乱。换言之,秋菊尚在冲突地带,无所适从;而樱镇的人已身陷断裂之隙,危机四起。樱镇上的男女比秋菊更激进、更现代、更知权利,横扫困惑,乡情撕破,伦理已抛。秋菊上访是讨个“说法”,而樱镇的村民上访多半是谋利。这是历史前行的必然代价吗?
  旧制已经瘫痪,新制尚未健全。樱镇处于价值与意义的真空状态。透过纷纷扰扰的人事,樱镇确有重重苦难,却也是虚无之域。这里的男男女女,无所依附,只得各逐其利,争争吵吵,攘攘扰扰。小说里有两处怪诞的细节,着墨不多,颇有意味:一处是疯子捉鬼,另一处是和尚看鬼。疯子白天黑夜地跑,总说自己在捉鬼。和尚常坐在寺庙门口,看山下往来路人,分辨着人与鬼。在他的眼中,路上鬼影幢幢,唯独带灯是人。可以说,带灯是智慧而高贵的,是星空下的文化精灵。然而在文化失序的所在,她的挣扎只是徒劳。最终在重创之下,带灯精神失常,由文化的精灵变成文化的幽灵,夜游于镇街,与疯子相逢。这一疯一僧,小说里偶一闪现,却道出了这里的真相。   写作的仪式:谁在说
  贾平凹的写作,总是伴随着个人的仪式,并由“后记”特别交代。创作《秦腔》时,他在书房置放巨大汉罐,日日焚香,祭奠、召唤故乡的亡魂活鬼。当汉罐冒出来的烟线被他的吁气吹散时,他就感到满屋幽灵漂浮。写作《古炉》中期,他请来一尊童子佛,供于书案,在铜佛的注视中写作。在他的意念里,是佛将神明赋予了主人公狗尿苔。与《带灯》直接相关的,是一块大石头,自然“凹”状,形近火山口。作者认为,创作就是火山口,平日沉寂,但内心汹涌,随时发生新的喷发。于是,贾平凹把凹形石摆在桌子上,当作火山口来敬供,以期给予自己力量。
  这样的仪式,别有深意。作家主体的缺席,个人意志的消失及自我的无力。从创作空间书房看,作家并非独立主宰整个空间,而是与汉罐、佛像及怪石一同共洽。这些物品并非书桌式的客体,反成为具有发言能力的主体。在贾平凹看来,它们蕴蓄神秘之力,甚至能参与他的创作。不论书房中还是作品里,贾平凹没有君临的姿态,反倒退守一旁,让出主位。汉罐所召唤的亡魂活鬼,一起向作家诉说身世命运。他耐烦地倾听,并将一切移于纸上,原生态呈现,就有了《秦腔》。如果说在倾听鬼魂时,他还能“盯着”汉罐,那么在童子佛前,他只能被“注视”。前者还略有主动,而后者就全然被动了。及至创作《带灯》,作者已感乏力,信心不再,只得乞灵于凹形石。这象征力量、活力的“火山口”是他的冀望,也投射出深深焦虑:“后记”处多次提及自己的衰老和创作的力不从心。童子佛像不过据有书案方寸,而凹形石却几乎占满了整个桌面。作家留给自己的空间愈发狭小。这里颇富象征意味,即作家的主体不断后撤,终至缺席;个人意志渐趋消失,自我已太无力。
  早有识者指出:“贾平凹的《秦腔》在判断和反映‘真实’的同时,却泯灭了‘意愿’——那是主体意志虚无化的自我取消。”比之《秦腔》,新作《带灯》进一步“自我取消”,更为精神被动,彻底匍匐在社会现实层面,全然依附于失去总体性的无数细节。虽然带灯有所挣扎,但她执著地写信给缺席的元天亮,意味着她只能在语言的乌托邦中安身,寄望于个人的精神修炼,终归梦幻一场。
  取消启蒙身份,瓦解宏大叙事,消解历史目的,回到乡土本身,呈现破碎当下,这些固然可以,也有其价值。但接二连三,一味消解、质疑和所谓“还原”,最终只是堕入虚无,无所适从,为读者留下历史破碎的图景。
  作家需要突破
  贾平凹颇有文学抱负,自称“为了中国当代文学去突破和提升”。若真有意突破,我希望他莫再自我重复。《带灯》在技术上的半转身,并不能掩盖作者的故步自封。细节的重复,不算要害,暂不罗列。其主要症结至少有两处:
  其一,对历史与现实的认知、想象已经程式化。在他看来,现代性如大风劲吹,将乡村连根拔起,裹挟而去,不知方向。不论革命还是改革,莫不如此。这一总体性譬喻及认知,反复出现,自动化生产,已成定势。在《带灯》中,尘埃蛛网,动辄落灰,是这一思路的延续。总之,几部作品,一贯风吹人乱,未尝新变。这在根本上制约了作家的突破。
  其二,塑造人物的思路过于单一。作者对带灯的塑造,明显在重复《古炉》的狗尿苔。两者貌似差异较大,却出自同一模板:“人境逼仄,所以导致想象的无涯。”这一具有张力的逻辑,先后在两部小说的“后记”中出现,反复陈说,恐人不知。带灯美丽又超然脱俗,狗尿苔丑陋却似天外来客,皆是乡村独异的存在。他们身处逼仄的现实,却生成无边想象:前者营构诗意空间,后者建立童话世界。还是民间老话: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
  如果作家不能克服上述顽疾,那么不沦“转身”几轮,终是画地为牢。贾平凹以踢球比喻写作,我也借此修辞,作整体评估:《秦腔》进球了,《卉炉》射偏了,而《带灯》已露疲态,仍卖力奔跑,满场转身盘带、传球倒脚,就是不见临门一脚。比赛告终,球在脚下,门在天边。
  《带灯》让女主人公深入农村现实,绝望又坚韧地行进在当下:抱守记忆是枉然,瞩望未来又惘然。然而必须超越逼仄又破碎的现实,所以她自己携带精神的灯盏,在浊世暗夜撑起诗性的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带灯是贾平凹的精神自喻:当历史失去目的,时代乱象纷呈,作家犹如踽踽夜行,只得紧贴沉厚大地,依附无边细节,自带明灯一盏,照出世路人心。但是,持灯之人把灯盏置于地上,转身藏于暗处,隐身不见了。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今年是文学巨匠茅盾先生诞辰120周年,也是他逝世35周年。21世纪的人们站在茅盾故居,将以自己随想的方式庆祝和怀念这位为中国新文化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作家。  茅盾故居有两处,一是他出生地浙江乌镇观前街17号,二是他晚年的居住地北京后圆恩寺胡同13号。两处茅盾故居都是中央认定的。  一  1896年7月4日,茅盾出生在浙江乌镇观前街17号一所普普通通的临街楼上,这是一座与当地街坊并无二致的房子,
曹文轩荣获2016年度国际安徒生奖,这是华文儿童文学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也实现了洪汛涛先生生前的心愿。  洪汛涛先生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教育家、一代童话大师、“神笔马良”之父,他早在25年之前,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谈起安徒生,自然会想到那个以‘安徒生’命名的世界性的儿童文学奖。但是这个奖,对于我们华文儿童文学并没有放在恰当的位置上。首先,他们没有我们华文儿童文学作家参加奖的评审委员
一个繁忙的学期刚过去几天,我就收到学院《壹评》编辑部主编许弘毅的邮件,希望我抽空给你们写一封信。这些年来,《壹评》邀请我给新生写信已成为一种惯例,我也很感谢能有这样一个平台,让我机会跟你们聊一些话题。  每年聊的话题都不大一样,但有一层意思总是相同的,那就是每年我都会对新生说:对于你们这样一群很聪明的、智商应当说很高的学生来说,如果想上大学,选择应当是很多的;而在国内外众多的著名大学中,你们选择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标志性事件,也是一个打破旧秩序,重建新秩序的复杂过程,经历了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巨大而又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建国史研究对这一重大变革,多是侧重于政治、军事上的宏观叙述,因而并不能完全反映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复杂社会面像,忽略了中共在建国过程中的诸多事实细节。由于化民等撰著的《裂变与重构:人民共和国的创世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壹/  徐方所著《干校札记》是南方出版社出版的一册并不厚的书,大约就十多万字吧,但我讀后内心感动得久久不能平静,竟在几个月中反复通读了好几遍,总感觉有话要说。  历史往往会制造出令人匪夷所思的奇迹,其中最大的奇迹莫过于在特殊时代中产生出的人性之美。而我所感动的正是书中所描述的在艰难的时代中,发生在实际生活人际交往中(主要是作者母女与顾准交往)的人性之美和人文之光。  杨绛出版于1981年的《干校
在中国和其他地方,乡村故事在其与工业资本主义的相互作用下,提出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因此,“地方史”不仅仅是一个接一个的县、村的历史,它指的是一整个地区,并从这个地区来理解使全球、国家和地区取决于基于地方状况的相互作用。“地方”在本书里不仅指地理上的位置,而且常常是指“当地”。联系到具体的自然环境和基于土地的劳动关系,“地方”也指有着共同的社会分析的不同事发地,正如下面章节所要展示的。  本书论
2017年,是中国新诗诞生以来所走过的第一百个年头。稍微知道点中国现代诗歌史的人,自然而然会想到百年新诗与上海到底会有何种关系。《新青年》杂志的前身《青年杂志》1915年创刊于上海,胡适1917年首创的新诗,以及他的那篇关于新诗的理论文章《论新诗》,都是发表于《新青年》上面。而胡适在他后来的一篇文章《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也明确提出:无论通信,作诗,译书,做笔记,做报馆文章,编学堂讲义,替死人作墓志
名著导读和课文教学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都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但是在统编本的名著导读教学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阻碍了名著导读教学的发展,无法完成名著导读教学任务,也难以达成教材编者的意图。   为更好地改进名著导读教学,我们需要再次重新审视编写体例,实施“双线并进,梯度实施”策略,引领阅读教学真发生,让学生真阅读、深阅读、阅读整本书,进而实现“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
2017年的高考已结束,看着网上各种纷至沓来的高考信息,尤其是看到一些回忆参加高考的文章,我的思绪也不禁穿越时空隧道,回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那一代人参加高考时的场景。  因为入学晚,我第一次参加高考是在1980年。我读高中是1978年,那时1977年刚刚进行第一次全国高考,据说当时有一个政策,哪一个公社的学生高考升学率高,县政府就给予奖励。公社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就把已经考上县重点中学的学生
2014年,32岁的李娜迎来了自己网球事业的巅峰,也走到了职业生涯的尽头。  9月19日上午11时,李娜的微博上一篇长文,中国体坛一姐用中英双语向赛场说再见。  还在役时,李娜之于中国体育始终是个微妙的存在。她的玫瑰纹身,她的第一次退役,她的“呛口语录”,以及她与丈夫之间既戏谑又温情的互动,无一不是国内外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无一不是其标新立异的表象。  及至退役时分,一段欲言又止的告别剖析,一封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