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破百 中国怎么办

来源 :管理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价在不断创新高
  
  2008年3月5日起,国际原油价格开始飙升,不断创出新高。3月10日,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盘中突破每桶108美元;12日,纽约指标原油期价盘中最高达每桶110.20美元。
  虽然“美元疲弱”已经成为公认的“祸首”,但是对于最新油价将“奔往何处”,专家的看法却并不一致。有的专家认为,“有可能在110美元平均关口前,油价出现回调。”但另有专家认为,“美元贬值当下仍看不到终止的迹象。因此,目前也很难估算油价飙升的上限。”甚至有投资机构已开始讨论油价达到200美元的可能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迹象对石油需求会有一定影响,但从全球来看,新兴市场和产油国的石油需求仍在不断增加,这意味着供需层面对油价的支撑仍然存在。在地缘政治方面,美国对伊朗制裁、委内瑞拉与埃克森美孚的纠纷、尼日利亚爆炸事件等都给国际石油市场埋下了“炸弹”。任何一个“炸弹”爆炸,都是国际油价新高的“导火索”。国际油价很有可能像一根弹簧还会不断地震荡上升。
  两年前,当油价突破70美元时,国际社会就惊呼为“心理极限”。而现在,这根“油价弹簧”还会冲击一个又一个让人瞠目的价格高点。油价的飙升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剧烈,中国自然无法独善其身。而这一轮的油价上涨,对中国的冲击更是远超其他国家。中国进入高油价时代的同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势在必行。
  
  中国受害最深
  
  油价飙升的原因,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指向了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美元。而由此带来的考验在于中国等东亚国家,其中中国更是受到侵害压力最大的国家。油价上涨并不会影响我国经济总体的平稳增长。然而,作为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50%的进口国,我国经济日益承受国际油价的压力,这是不争的事实。
  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认为,石油是基础能源,国际油价的上涨会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走高,尽管这种影响目前尚未反映到消费层面,但考虑到工业品领域价格的滞后性和长周期特点,从长期看,油价持续上涨可能增加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长久认为,虽然高油价会影响所有石油进口国,但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冲击要比发达国家更大。由于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石油消费量下降、能源利用率提高以及通胀因素,发达国家有能力消化油价上涨的冲击。对俄罗斯及中东、非洲一些产油国来说,油价上涨则是利好因素,有关机构已经调高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测。
  中国等东亚国家主要依靠制成品出口,消耗的是本国的人力资源与环境资源。美元的贬值和高涨的油价带来了双重压力:辛辛苦苦积累的外汇储备面临贬值风险,而同时,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目前接近50%,高油价几乎成为中国无法避免的刚性开支,中国在生产出口产品的时候,还要支付更高的能源价格。这无异于一场对中国财富和资源的变相洗劫。
  对于实行自由汇率的国家而言,油价上涨所产生的实际压力比中国要小许多。因为美元的贬值则意味着本币的相应升值,能够抵消油价上扬的价格压力。然而,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的可自由兑换,面对油价上涨,中国本币升值对油价高涨的阻断效应并不明显。
  影响中国的外部因素不仅仅是价格,还有美国经济。美国次贷危机的阴影一直未能散去,关于美国经济衰退的预测越来越多。由此,一旦美国经济衰退与输入型通货膨胀同时爆发,那么,一个在经济学教科书中几乎被视为“癌症”的词汇就会出现,那就是“滞胀”,即一国在经历宏观经济衰退的同时伴随着物价的飙升。遗憾的是,经济理论界面对“滞胀”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的武器。
  这意味着,能否积极应对高油价带来的压力和风险,有效改善其脆弱或劣势地位,对非产油国发展中国家,是一大严峻挑战。
  
  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伴随高油价而来的,还有对“能源危机”的恐慌。《纽约时报》称:“为确保石油供应而展开的争夺变得非常激烈。”
  前不久,美国未来能源和跨党派政策中心联合导演了一场名为“石油风暴”的决策演习,而演习中预设的背景是“油价150美元/桶”。事实上,美国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这种决策演习,保障能源也已经成为美国政策的优先点之一。为了消除对海外能源过于依赖的“心病”,美国开始加强对本国石油的开采。除此之外,布什政府在过去4年已为开发其它清洁能源投入了20亿美元。
  目前,我国对国际石油定价尚缺乏话语权。无论怎样看,我国都不能不把高油价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性现实前提之一。
  “根本性的措施当然是调整产业结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说,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打击很大,当时的日本以建立在低油价基础上的钢铁、化工、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日本于是调整产业结构,开始发展高附加值的加工组装业以及微电子行业。其成功经验,对我国有借鉴意义。同样具有战略意义的是积极寻找和发展新能源,目前大的汽车制造国几乎都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
  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都与石油危机冲击后的战略调整有关。他们变压力为动力,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总体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油价时代的到来,可能标志着我国经济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一个契机。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去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举措。去年上半年,取消了553项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先后出台了天然气、煤炭产业政策,以推动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能源使用结构。从2007年12月1日起,我国实施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限制或禁止高污染、高能耗、消耗资源性外资项目准入,同时进一步鼓励外资进入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等产业。
  对于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来说,调整产业结构绝非一日之功。石油替代能源技术的全面产业化,还需要20年甚至更长时间。冯飞说:“我们不能把宝全都押在未来,还要‘用近水解近渴’。”
  更重要的是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专家预测,在当前能源紧张、污染严重的双重压力下,国家可能出台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小排量汽车的发展。
  冯飞认为,成品油价格偏低,不是“价”的问题,而是“税”的问题。我国还没有开征燃油税,而在欧洲很多国家,税占到油价的百分之七八十。
  “当然,油价提高不能一步到位,必须考虑到社会的承受能力,特别是要照顾一些困难或特殊群体的利益,比如使用农用车的农民。”他说,“可以运用财政手段,对抗风险能力弱的群体和交通运输等行业进行定向补贴。”他还建议,在不提高总体税率的前提下,调整汽车消费税征管方式,向社会传达更加明显和强烈的节能政策信号。
  
  (据新华视点)
其他文献
介绍了一种基于定点DSP的MP3解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系统以高性能的定点DSP TMS320vc5416为核心处理器,通过对DSP的软件编程实现对MP3数据实时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