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开发探究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g1ksmhz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强化面向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培养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变我国目前农业产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的有效途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核心是推动课程开发。课程开发应从课程目标、培养对象学习兴趣与学习经验以及“行动导向”教学设计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着手。从类型上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可以分为现代农业技能核心课程、现代农业产业管理能力核心课程、现代农业素养核心课程以及特色课程四类;从开发策略上看,通过确定多层级的课程开发框架与项目课程的开发指导思想,形成多元协同的课程开发机制,创新系统化培养课程结构和“成果导向”的课程评价方案,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体系。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6-0020-06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青年基金项目“城市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与发展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CJA110157);湖南师范大学优秀青年人才培养项目(2014)。
  【作者简介】唐智彬,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研究人员,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81)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农村职业教育与比较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对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特征的重要描述。基于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和目标的阐述,可以看出,农业现代化既包括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又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大量适应农业现代化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的带动,形成一支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农业从业人员队伍。因此,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十八大报告均将新型职业农民确定为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配合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基础性工作。2013年,教育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明确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与思路、基本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等基本问题。基于培养目标,我们从课程设置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出发,讨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相关数据,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无论是年龄结构还是文化程度,均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从2006年的数据看,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以下6947万人,占13.1%;21~30岁9184万人,占17.3%;31~40岁12679万人,占23.9%;41~50岁11021万人,占20.7%;51岁以上13269万人,占25%。从文化素质水平来看,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1]从上述数据的描述看,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队伍素质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发展理念的进步,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经历了由狭义走向广义的过程,即不仅仅关注农业生产技术或者生产手段的现代化,还包含了组织管理、市场经营、社会服务和国际竞争的现代化。基于这一发展目标,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显得越来越迫切。因此,亟待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强化面向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
  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也是培训活动的载体,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用于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2]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虽然与一般普通教育培养工作有所区别,但从教育的一般规律来说,科学的课程开发程序与方式仍将决定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水平。《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已经初步提出了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课程体系,需要将课程体系进一步细化到具体操作层面,通过开发高水平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以及课程评价方案等,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水平。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从教育性质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一种典型的成人教育,应遵循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规律与要求。在课程开发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编排以及课程评价与教学实施都是基本的要素,不同教育类型的课程体系中这些基本要素均不可缺少。课程基本要素也要面向特定群体的教育需求与学习特征,因此在分析新型职业农民课程基本要素之前,先要充分分析农民作为学习者的类型特征以及作为成人教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教育特征。
  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者诺尔斯在《成人学习者:被忽视的一类人》中提到了6项关于成人学习的基本预设:学习者需要知道他们为什么学习;成人的自我概念从一种比较依赖的人格发展为一种自我导向的人格;成人不断累积经验并转化为学习资源;成人的学习准备越来越转变为其社会角色的发展任务;成人对知识的应用从延后应用变为即时应用;成人的学习动机是内在的。[3]也有学者提出5项成人学习的预设:倾向于自我导向;对学习的类型与内容选择经验丰富;对学习内容与技巧的选择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学习是问题中心型;学习发生主要是内在动机而非外在报酬。[4]通过两位学者对成人学习的预设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成人学习与儿童的学习存在较多显著的差异,如学习者对学习类型与内容选择的经验将会影响学习效果与学习方式,学习选择的结果导向对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将提出新的要求等。   从成人教育的角度来说,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预设:一是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对象有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有非常强烈的自我驱动型学习动机;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象虽然在前期学习基础与学习经验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他们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将极大地影响其接受教育与培训的水平,教育与培训应充分考虑培养对象利用既有经验转化为学习资源的可能,及对其参与学习技巧与方式的影响,从而对教学方式提出了较高要求;三是职业农民培训与其职业生涯密切关联,也是其承担社会角色的重要部分;四是职业农民培养与一般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即学即用”,所培训的内容与日常工作应该能够直接“无缝对接”;五是培养内容与传统的学科教育不同,是“问题导向”与“问题中心”型;六是从教学模式来说,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需要更强的灵活性,以适应培养对象的特征。
  成人教育课程开发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形成了一些非常有启发性的观点与思路。如Benseman认为,基于成人强烈的学习意愿,成人学习的课程目标应强调多方面的异质需求,包括成人自我需求和兴趣、社会以及社区需求等,课程内容要兼顾成人的选择,课程设计以成人学习经验为基础,教学方法则应注重需求动机驱动和人性化教学设计,评价要以课程内容与学习者需求之间的符合程度为标准,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师生、生生共同评价等。[5]这些都鲜明体现了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特点。在确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开发的框架与思路过程中,我们要重点关注成人教育课程的特征。
  从课程的角度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的基本框架涵盖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的多样性。课程专家泰勒提出的“目标模式”认为课程目标包括三大来源:学习者本身、当代学校外社会生活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同时还包括两道“过滤网”,即:利用哲学选择目标,重视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使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换句话说,就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同时,课程目标也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宗旨等内容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6]因此,新型职业农民课程的课程目标应整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的多元化目标,同时,也要注意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与农业教育的发展特点,将各种要素融合到新型农民培养课程目标中。二是课程要基于培养对象的学习兴趣,注重与其所从事的农业生产工作的结合,要通过与其日常经验的结合以激发其参与兴趣。三是重视课程开发与学习者的学习经验,研究者们认为,学习经验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动机的激发以及学习经验的连续性。[7]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要充分关注培养对象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积累的生产经验与学习经验,课程设计要考虑学习者与现代农业生产实践的互动,通过融入“行动导向”课程设计思路,促使学习者主动参与,尽量避免因课程脱离学习者日常经验而导致学习与工作的疏离,弱化学习效果。四是在课程的教学方法设计上,考虑培养对象的成人特点,按培养对象特点进行相应的新型农民课程教学设计。围绕项目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自我学习动机。五是课程评价应以“成果”为导向,突出成果与解决问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的评价要坚持“成果导向”“作品导向”“问题解决导向”等原则,课程学习评价重在考核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完成的项目、形成的作品、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水平。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的基本类型
  就概念而言,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8]从这一定义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内容:现代农业技能、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与管理能力以及现代农业意识。三个方面培养内容关注不同领域新型职业农民的能力发展。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区域性差异与产业的地区差别等基本条件来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课程也同样应该体现类似内容。
  目前,我国已经在职业农民培养课程体系上形成了初步的框架。如在《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中,将培养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三大类。三大类课程的设置和选择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实际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也允许各地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当调整课程内容或增开其他课程。[9]这里所提及的课程从宏观上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明确,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奠定了基础,也是研究课程体系开发的重要依据与参考。根据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内涵与规律的理解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的能力与素养要求,培养课程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型,不同类型的课程指向不同的培养目标,四类课程共同构成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体系。各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农业产业发展特点,构建相应的课程结构。如适合使用农业机械的地区,需要重点培训农业机械技术;在重点推广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地区,如贵州的部分山区,则应注重特色农业培训课程的开发,相应的课程体系也应该突出这一特征。四类课程中,一部分公共基础类课程,如现代农业素养核心课程,可以统一开发;而专业技能课程则应根据地区不同进行差异性开发,并自由组合。
  第一类:现代农业技能核心课程。传统农业生产条件下农民的农业技能多是通过祖辈代代相传获得的,一般很少通过集中教育;而农业现代化必然伴随着农业耕种技术、种子技术、养殖技术等的改进以及农业机械的使用,同时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工技术也必然得到重视。发展现代农业,首先是要让农业从业人员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在个体经验的基础上,按需掌握现代种养殖、农业机械以及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现代农业技术。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就是部分现代农业技术,这些内容将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核心课程。
  第二类:现代农业产业管理能力核心课程。现代农业发展必然要求农业生产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过去由于农民缺乏市场意识和现代农业经营能力,“谷贱伤农”“菜贱伤农”的现象屡屡发生。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意识与风险意识,能准确判断农产品市场发展趋势,并逐步培育参与农产品市场竞争的能力。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产业管理能力也应该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内容。新型职业农民要通过掌握一定的成本核算知识和方法,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培养一定的管理能力与经营素质;尤其是生产经营型和社会服务型农民,增强自身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能力更为重要。   第三类:现代农业素养核心课程。现代农业除具有高产、高效与省力的特征之外,环境友好也不容忽视。由于农业生产中环保意识的缺失,目前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污染最为严重的农业污染国之一,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等生产资料过度使用,在造成极大的食品安全危机和身体健康危机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不可逆的环境破坏。[10]要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污染,除了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与开发污染低的农资,更重要的是培养职业农民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培训农民掌握适当的环境友好的生产技能与农资使用办法,让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仅追求高效益,更追求高质量,生产出更为安全的农业产品,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绿色农业、可持续农业的理念和实施办法都需要通过相应的培训课程来实现,从发展趋势看,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中应专门开设以现代农业意识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素养类课程,使农民逐步具备农业生产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并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
  第四类:特色课程。特色课程是当前课程开发的热点,应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涵来说,特色课程是基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理念,依托区域传统农业资源、特色农业资源和农业产业资源,以职业农民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而开发的课程。课程有区域特征、学校特点以及内容特色。特色课程服务于特定的现代农业职业技能,包括服务于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和特色农业技能的相关培训内容。特色课程可以是培养机构根据特色产业而单独开发的课程,也可以是培养机构根据教学的需要,对统一的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发而形成的地方性特色课程。特色课程的开发将体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区域性特色与地区特征。
  上述是对新型职业农民课程体系所包含的类型进行的简单划分,在实践中,可能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出现其他类型的课程。对于课程开发而言,要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职业技能为核心目标,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产业管理能力与市场意识为重要取向,以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意识为根本,指导构建职业农民培养课程体系,重在体现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职业性与整体性。先进性指的是课程内容应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的产业发展需求,这涉及农业各个方面,是一种专业性与实践性都极强的内容,主要由农业学科与农业产业的进展决定的。职业性则充分考虑把“农民”作为“职业”(profession)进行培养,而非作为传统意义上的“身份”。作为职业岗位中的职业人,要完全地参与职业世界、适应工作岗位的不断变化和拥有完满的职业生活,就必须具备综合的职业能力。[11]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一方面应指向帮助培养对象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以促使其利用职业技能参与社会分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并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重点在掌握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专有技能;另一方面应具有整体性,体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与其他教育类型一样,也是培养人的活动,因而课程体系的设计同样应该关注新型农民的职业生涯发展与个体发展。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
  基于上述课程开发基础理论的分析与课程类型的划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首先要确立总体开发框架,选择以职业农民工作任务分析为基本方式的项目课程开发总体思路,通过建立多元主体、多方参与的课程开发机制与课程评价方案,最终形成内容充分、结构合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体系。
  (一)确定多层级的课程开发框架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一项由政府主导的人才培养项目,是确保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因此,培养课程开发应注重规范性与特色性并重。课程开发顶层框架应体现多级、多维的特征。多级是指建立国家级、省市级、校级层面的课程开发框架,不同的课程由不同的开发主体负责。国家层面主要由农业、教育部门牵头,主要确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标准,并确定课程开发的标准与基本方案。同时,依托国家层面的专家力量,开发省市以及学校难以完成的课程开发项目(如现代农业发展的最新成果与趋势等)和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公共课程(如现代农业意识与素养课程、职业农民素养课程等)。省市级层面则主要负责将国家所确立的课程方案与课程体系根据区域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特点进行区域化实践,将教学标准按专业特点细化,并组织专家力量开发省市农业产业特色课程。校级层面则重在对国家和省市级层面所开发的培养课程进行实施层面的改造,进行专业课程与公共类课程的二次开发,以此推动课程的顺利实施。在总体的课程开发框架内,各个层级的主体有不同的开发任务与重点,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上下协同的课程开发框架。
  (二)确立“项目引领”的课程开发总体思路
  “项目引领”是指新型职业农民的课程开发应充分借鉴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所积累的做法与经验,对课程进行项目化开发。项目课程是目前职业教育最为常见的课程开发方案,是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12]职业课程解决了学生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职业训练与工作现场脱节等多个长期困扰职业教育教学的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依托典型产品的开发思路使“行动导向”“学生中心”得到了落实。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项目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开发中,以新型职业农民岗位为分析对象,相关产业领域的专家首先对新型职业农民工作岗位所包含的工作任务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并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确定相应知识与技能作为核心课程内容。其次,开发面向课程体系的项目,以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任务所形成的典型产品或服务来组织课程内容。典型产品与服务都是来自现代农业生产与管理服务的实践,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并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工作过程中知识的结构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13],以此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三)形成稳定的多元协同课程开发机制
  从某种意义来说,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一种典型的职业教育,是面向特定岗位、特定职业的。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应突出现代农业产业现实需求、发展趋势及成果,逐步形成稳定的多主体开发课程机制。“多主体”是指在相关部门确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框架内,由农业或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普通高校(主要是农业类高校)、高职院校以及其他培养单位参与,充分吸收规模农业企业从业人员、农场主、职业农民等专业人才参与到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来,形成多元协同的课程开发机制。在多元主体的开发机制中,行政部门主要负责组织力量开发课程标准框架,在课程体系开发的初期阶段协调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并负责组织对课程开发成果进行鉴定与推广使用。高校专家主要负责现代农业学科的理论开发,并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总体方案。农业企业专家、农场主和职业农民则主要在现代农业技能开发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四)创新系统化培养课程结构方案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结构是指培养机构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总体目标与培养要求之下,根据自身的培养能力与发展目标,形成的一整套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课程体系组织形式。课程结构包括单门课程的内容、各门课程的编排思路与顺序、不同课程门类在时间上的分配。从微观上分析则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以及单门课程的内容组织结构。[14]科学的课程结构,是形成合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从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课程结构分析来看,知识本位的学科课程结构特征还比较明显,因此有待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创新性二次开发。
  根据项目课程的开发思路,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来源,是课程专家、农业企业专家等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条件下通过分析得到的职业农民的工作任务,课程结构对应的是职业农民的工作结构。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既涉及理论也涉及实践,既涉及技术也涉及管理,既涉及能力更涉及素质,必须将其视为一项系统工程,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课程结构与培养工作。课程结构的基本构成思路应该是:课程的相应门类对应新型职业农民工作过程,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门类结构;课程的排列顺序则要反映新型职业农民工作过程的展开顺序;课时分配要依据所对应的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越难则课时越多,反之亦然;课程内容的组织则以工作过程中知识、技能以及素质的关系为依据。[15]循此思路,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将形成基于工作任务,遵循工作知识逻辑结构,体现新型职业农民各类岗位内在联系,并体现知识与技能要求特征的课程结构。
  (五)开发“成果导向”的课程评价方案
  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之间的衔接与对话,将通过课程评价得到体现,也是修正课程开发与课程目标偏差的重要方式。课程评价是课程进入课堂实施层面之后的必备环节,开发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课程评价方案是科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性质,结合成人教育课程评价的特点,构建“成果导向”的课程评价方案是较为合理的选择。从评价指标来说,“成果”可以是一项具体的现代农业产品,可以是现代农业技能的操作,也可以是现代农业产业管理的方案,还可以是具体情境下的问题解决手段,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成果。从“成果”的细节指标来看,则主要包括培养对象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素养的形成水平等。从评价的具体方式来看,应充分重视与农业生产周期、农民工作时空特点的结合。“成果导向”的现代职业农民培养课程评价方式尊重了成人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与学习特征,有效地激发培养对象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课程评价也要与新型职业农民的认证与评价体系进行有机衔接,实现培养对象在职业能力发展与职业证书获得上的同步。
  【注释】
  [1]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5号)[EB/OL].(2015-2-25) http://news.china.com.cn/txt/2008-02/27/content_10909595.htm.
  [2]Philip H Taylor, Colin Richards.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Studies[M]. NFER Publishing Company,1979:53.
  [3]Knowles, M. S. The Adult Learner: A Neglected Species[M]. Houston: Gulf Publishing:55-66.
  [4]Peterson, D. A. Facilitating Education for Older Adults[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49-159.
  [5]Benseman, J. R. The Assessment and Meeting of Need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M]. Stockholm: Stockholm Institute of Education,1980.
  [6]张华.论课程目标的确定[J].全球教育展望,2000(1):13-19.
  [7]彭虹斌.新课程经验化与学习环境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7(2):15-20.
  [8]农业部.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2015-2-25) http://www.moa.gov.cn/govpublic/KJJYS/201306/t20130605_3484776.htm.
  [9]教育部,农业部. 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EB/OL]. (2015-2-25)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3/content_2652543.htm.
  [10]温铁军,程存旺,石嫣. 中国农业污染成因及转向路径选择[J]. 环境保护,2013(14):47-50.
  [11]陈鹏,庞学光. 培养完满的职业人——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构思[J].教育研究,2013(1):101-107.
  [1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原理与开发[J]. 职业技术教育,2008(19):5-11.
  [13]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 江苏高教,2006(6):137-139.
  [14][15]徐国庆.工作结构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J]. 教育发展研究,2005(8):71-74.
其他文献
【摘要】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主要由“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等三门专业核心平台课程组成。三门课程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对统一的课程体系。教师在使用课标时应注意应用关键点:明确质量标识、理解能力要求、用好选择空间。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程标准解读;特征;应用关键点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发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0-0020-01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列为全年政府工作内容。地方本科高校按照什么样的核心指标,建设到什么样的水平,才可以成为“应用型”高校?这些问题不搞清楚,政府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将无从
最令人痛心的是,实习安全事故大多是人为造成的,实习专业不对口、异地实习、安全教育与管理流于形式等因素,无一不与管理相关。因此,只有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才能切实保障实习工作安
随着现代出版业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出版物品种急剧增加,内容全方位扩展。古今中外各种知识与思潮。通过书报这些传媒。进入并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自然也推动了近代中国文化
中职招生工作从终点上分析就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只要毕业生的薪酬水平较高,家长就能满意,就有意愿送孩子来上学,学校招生工作才能步入良性循环。归根结底,职业学校必须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把握三个规律:一是市场规律。学校要开展市场调研,根据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设置专业,根据行业、企业的人才要求设置目标,这样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才有市场。二是教育规律。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师资、设备等办学条件来设计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