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与昆曲“对话”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r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0月,北师大女教授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第三频道连续七天开讲昆曲《游园惊梦》。早在开讲前,于丹的举动就引起了众人的极大关注,很多人来电询问“于丹能讲昆曲吗?”“她真懂昆曲吗?”“那么多昆曲专家,为什么由她来开讲呢?”问这些问题的,有我的朋友、有记者,也有众多的观众。总之一句话:大家对她开昆曲讲座觉得奇怪。
  
  一出《拾画叫画》让她入迷
  
  其实许多人对于丹这个特殊人物了解不足,我觉得她是个为数不多的奇女子、大才女。于丹生于北京,我是看着她长大成才的,我能有这么一个忘年朋友作为知己,常引以为荣。这也许和20多年前我已是她的偶像有关。她当时是昆曲小戏迷,很喜欢看我的戏,一出《拾画叫画》让她入迷。这戏她前后看了不下20遍,唱词都能唱能背了,就连人物的内心活动、舞台调度乃至细腻的表演,都能讲出个一、二、三来。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那样懂昆曲,那样能欣赏昆曲,而且又那么专注,想不到吧! 她喜欢昆曲,她全家也都喜爱昆曲,她是在一个爱昆曲的家庭长大的,因此由她来讲昆曲心得,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20多年来,小于丹上大学、学传媒、教影视、担任博士生导师,并在电视传媒中开创自己的一片新天地,2006年被评为品牌中国年度人物。自从她于2006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台》解读《论语》和《庄子》以来,反响相当强烈,受到了全球华人追捧。根据她的讲稿整理而成的《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两书至今已经累计销售600万册,真是到了大街小巷、车船码头都能听到人们说于丹的地步。今日的于丹不简单,我也仰视她,不知不觉她倒成了我心中的偶像。她引古论今,妙语连珠,文思和口才叫人佩服。
  
  从看厅堂版《牡丹亭》敲定讲昆曲
  
  2007年7月她到北京皇家粮仓观看我所排的厅堂版《牡丹亭》,那环境、那形式一下子吸引了她。尤其是当她听到从亭子后面飘出(步步娇)的笛声时,她顿时泪湿两眼,整场戏她都处在兴奋激动中。在600年前明清两代皇家粮仓里演绎着有600年兴衰史的昆曲,而且剧目又是经典巨著《牡丹亭》,她似乎整个心身都完全浸沉在那个年代和环境里。她对厅堂版《牡丹亭》的创意大加赞赏,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给大家以极大的鼓舞。此间,我便趁兴向她提出:“于丹你现在是大明星、大红人,你能不能为宣传和推广昆曲做点什么呢?”她笑容满面地讲:“好啊! 汪老师你说我该做什么?”我立即提出:“你是否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台》开讲昆曲,凭你的影响力,让国人都了解一点昆曲。”她马上回答我:“好,宣传联合国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昆曲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我回去便与中央电视台商量。”她做事“雷厉风行”,立即搜集昆曲资料,阅读昆曲文选,反复观看昆曲录像,并很快和中央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戏曲音乐部商定和策划好这个专题,并定于10月国庆假期开讲。
  在开讲前的一次碰头会上,她胸有成竹地向大家介绍了她准备的内容,凡有涉及昆曲的台词,她都口若悬河倒背如流地背了出来,竟只字不差! 当场大家都傻了,我也惊呆了,我这个演了几十年戏的人,台上能唱曲文,可离开舞台词句却不一定能全部背出。于是许多人便有了这样的结论:她是个奇人!
  
  于丹对于昆曲有这样的功底,其实这是她多年的积累,她看昆曲实在是看得太多了! 全国六大昆剧团的戏她几乎全部看过,每个名家演出特点她也都能说得一清二楚。2007年8月下旬,全国六大昆剧团为庆祝香港回归国十周年到香港演出,于丹闻讯便偕同央视的马东从北京赶到香港,一口气观摩了六场,于丹还当场吟诵了《牡丹亭》大段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她说:“可能很多人了解昆曲就是从这几句唱词开始的。《红楼梦》里触动林黛玉芳心的,不也正是这几句吗?曹雪芹慧眼灵心,假借林黛玉之形来表现其神。中国有句古话‘以乐写哀’,这样的姹紫嫣红明媚春天,这样的美好女孩,这样的年华却都付予了断井颓垣,这个年轻女孩内心该有多少哀怨呢?所有这些,对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的很多学生毕业后进入白领阶层,在写字楼里穿着漂亮的套裙,化着很时尚的妆容,天天上班去下班回,那不是将姹紫嫣红付予了另一种意义的断井颓垣吗?还有时间去寻梦吗?即使赏心乐事,能被自己生命所拥有吗?”于丹的一番感叹令人惊讶,也叫人信服。
  
  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欣赏昆曲
  
  9月11日至13日,于丹的开讲在皇家粮仓开始录播。录播前还调动了全国各昆剧院团的优秀演员为于丹讲昆曲、作示范,她和马东一起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浸沉在昆曲里,感受前人所创造的那一份优雅、从容、高贵而又充盈着时尚气息的精神享受。她的七天开讲节目从“梦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等七个方面阐述她看昆曲的心得。
  于丹开篇说:“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所描写的是天下第一有情人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大家都听说过《牡丹亭》,听说过杜丽娘——美丽的太守之女,她的一切生死缘起都因为一个梦。她做梦的地方就在她家的后花园,长这么大她自家的后花园没去过,因为父母不让去。这一年春天杜丽娘突然意识到自己青春觉醒,有一种愁绪无处打发,因此便到后花园看看,这一去竟是一发不可收拾,突然之间自己的心事给触动了,真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色引发了她的感伤,她入梦了,做了一个美丽的、离奇的、令人神往的春梦。”于丹说:“想想今天人们的生活,说到做梦,大家都忙碌,有太多的事,睡觉时当一个梦刚刚走近时,该上班了。因此,能睡到自然醒变成一种幸福。这样的状况,那么杜丽娘说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我们还有时间进去吗?可杜丽娘那时进园倒真的看到了春天,她看到‘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这情、景、词都是美的,真是美不可言!”于丹反复地说着昆曲美,她说昆曲美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至情至性,载歌载舞”,同时昆曲也是虚拟之美,写意之美,是人的幻化之美在想象中共同完成的延伸。
  
  她与观众一起“游园惊梦”
  
  
  于丹说,审美是一种眼光,一种能力。一个在生活中能随处发现美丽的人,看昆曲时所把握住的美,会比别人多一些。昆曲也有一些固定的故事,但这些故事传递的内容,都能在浓缩之后真正令人怦然心动,过目不忘。于丹确是能随处发现美丽的人,她爱生活,爱事业,爱社会,爱家人,也爱昆曲,她会随处发现美丽。因此她看昆曲能看出些名堂,看出内涵,能真正过目不忘。她的七天演讲录播我都在场,每次45分钟总是一气呵成,非常流畅,一字不错,好似现场直播。因此,出版社才可不费大的力气马上把她的七天讲昆曲的内容整理成书,于12月2日在北京举行《于丹游园惊梦昆曲之旅》的出版首发式。
  尽管电视开播后社会反响强烈,出版的首发式又相当轰动,但于丹说她和马东一起与观众游园惊梦,并不是想去探究挖掘那些昆曲内部的符号和密码,只是想让大家感受这种古老艺术形式的无边魅力。她说:“有一种生活方式叫‘昆曲’,它不仅仅是一种戏曲形式,而且可以拆解出好多元素放在今天的生活里。比如在600年前的粮仓里,配以明式家具和现代的布景灯光来演唱古老的昆曲,这些元素中有传统与时尚的冲突,但冲突到一起,却构成了一种和谐。我讲昆曲不一定让大家都要去唱昆曲,去整折整折地看昆曲,只要知道一点意向,知道一点声腔,寻找其中的一种情怀,从容下来去做梦就够了。”也许,这就是她今天登上中央电视台讲昆曲的目的吧!
其他文献
编者按: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三联村,这个全国知名的先进村的村官刘宏球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在三联,我就是皇帝”。  这一想法在中国不少的村官中甚为流行。这一心态也凸现了中国五千年农业文明所滋养的封建官僚文化仍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相当的影响力。  “村官”是生活在中国农村最基层的一个“官员”群体,“村官”甚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但其中一些人在“官帽”和地方宗族力量的荫蔽下,在“小庙”里干出了
简要介绍了时域反射仪(TDR)测定土壤含水量的原理和方法,根据TDR实测的土壤水分和农田水量平衡原理,估算了冬小麦生育期内不同供水条件下的农田蒸散量,探讨了TDR探针不同埋设方式对测定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