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英语课程改革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扬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宽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建议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英语教师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设置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二)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2.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4.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5.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三)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宽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增强教学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做到:
1.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
3.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二、评价建议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教师也可以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一)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并学会采用自我评价的方法。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评价应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如果学生对自己某次课堂测验成绩不满意,就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评价。
(三)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例如:
1.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
2.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成就?
3.是否反映了教师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与不足?
4.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或不足?
教师要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四)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要避免使用过于繁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进行评价,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
关键词: 英语课程改革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扬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宽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建议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英语教师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设置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二)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2.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4.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5.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三)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宽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增强教学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做到:
1.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
3.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二、评价建议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教师也可以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一)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并学会采用自我评价的方法。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评价应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如果学生对自己某次课堂测验成绩不满意,就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评价。
(三)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例如:
1.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
2.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成就?
3.是否反映了教师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与不足?
4.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或不足?
教师要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四)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要避免使用过于繁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进行评价,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