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赶超”、“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每一句口号都理直气壮,压得家长不敢懈怠。尽管深知孩子的苦,但现实让每一个拉着孩子奋力拼搏的父母迷茫。今天,究竟该如何做一个好家长,权威式还是朋友式?
孩子不是商品 教育不是竞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也许不能一概而论。然而,追求公众认同却是不少家长共同的选择,这也许就是“狼爸”、“虎妈”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之一。
来自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八成以上的家长希望子女是班级的前十五名,一半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能成为博士,而结果全都如意当然是不可能的。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冯秀军对这种“操之过急”的教育方法不认同。作为教育工作者,她认为,“如果教育总是在太心急的情况下进行,永远在赶超,永远‘更高更快更强’地追赶,反而会损失更多。教育如果盲目追赶速度,损失的可能是高度、深度,甚至是温度。孩子不是商品,家长不能一直以竞争、竞技的心态面对孩子,甚至期待他们能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社会认同。因为,如果家庭教育过程中给孩子带来伤害,影响可能很大,可能最后连失败的原因都无法追溯。”
作为一位母亲,她认为,孩子各不相同,教育没有定式。孩子处在幼年,没有足够的判断力的时候,让他知道做事应有底线是对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懂得爱与被爱。
面对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广告,身边老师、朋友的压力,冯秀军说,她也会选择给孩子报培训班,但会尽量从孩子实际情况出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父母,似乎更应该“慢工细活”地教育孩子,而不是“大火爆炒”。如果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不听取孩子的意见,可能只会把问题隐藏起来。
别让孩子成为未来的“智力苦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谭巍的女儿2011年时参加中考,尽管处于学业的关键时刻,但是作为家长,她同样选择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她平等地讨论问题,引导孩子自己做选择。
“读书取得特别高的学历是一条稳妥的道路,但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孩子……如果孩子并不具备这方面的素质或兴趣的话,硬要选择一个重点中学或硬要努力熬上一个好大学未必是件好事。”谭巍说,“而且,大学毕业就意味着要走上与专业相应的工作岗位,如果这个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只是令大家羡慕的,工作伴随半生,孩子也少了人生乐趣的一多半。”
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合格的家长应让一切都停下来,让孩子自由发展?
“不是。”谭巍沉思,“我认为兴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并不对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孩子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识结构,从这个角度说,当然可以上培训班。如果孩子对一门功课感兴趣,一个有才华的教师可以带给她很多启发,可以点燃她的兴趣。”
同时,她认为:“非让孩子努力地获得社会功利化的认可并不能称为成功,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而且,真正成为某些领域创新拔尖人才的,一定是在轻松的工作状态中的灵感闪现,如果非挖光他们的潜力,他们可能有很好的工作,但只能成为卖“智力苦力”的人,永远绷着,不能享受到在极放松的情况下的灵感迸发。我相信,对于家庭,对于国家,我们需要的都不是‘智力苦力’。”
家长是观察孩子起舞的人
对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王立志来说,家长的作用就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孩子,因为“家长是观察孩子起舞的人”,而家庭教育应该是“生态化农业而非现代化工业”。
在王立志看来,家庭教育最困难,因为我们没有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细微的变化;家庭教育又最容易,因为孩子按照自己内在的节律起舞。
和孩子相处,王立志会尊重他的天性,在点滴生活细节间,告诉孩子生活、学习的种种道理。
“作为家长,我反对大量机械式的训练,因为孩子是有知即行的。军训式的训练不能给孩子带来自由和智慧,智慧源自于平和、安静。死板的训练只能使他们变得机械,我相信,孩子的聪明智慧不是因为成人教给他的多,而是他天生的慧根被腐化得少。”王立志肯定地说。
如果家庭教育也是打好孩子成长的地基,那么每个孩子内心世界的“成长大楼”一定各式各样。王立志认为,一些孩子的“大楼”一定死板坚固,像火柴盒;而一些孩子的“大楼”却关照四方,有深度广度高度,像天坛、像科隆教堂;有的孩子的“大楼”甚至可能摇摇欲坠。
王立志也十分反对“提分才是硬道理”等教育口号,他认为这是一种“暴力”,“如果他从小生活在这种竞争环境中,你觉得他的未来会充满爱与宽容吗?”“宁静的心田是孩子成长的沃土,所以,每一位家长,请让孩子安静成长,做他们自己星云世界的水手吧。”王立志真诚地说。
孩子不是商品 教育不是竞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也许不能一概而论。然而,追求公众认同却是不少家长共同的选择,这也许就是“狼爸”、“虎妈”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之一。
来自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八成以上的家长希望子女是班级的前十五名,一半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能成为博士,而结果全都如意当然是不可能的。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冯秀军对这种“操之过急”的教育方法不认同。作为教育工作者,她认为,“如果教育总是在太心急的情况下进行,永远在赶超,永远‘更高更快更强’地追赶,反而会损失更多。教育如果盲目追赶速度,损失的可能是高度、深度,甚至是温度。孩子不是商品,家长不能一直以竞争、竞技的心态面对孩子,甚至期待他们能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社会认同。因为,如果家庭教育过程中给孩子带来伤害,影响可能很大,可能最后连失败的原因都无法追溯。”
作为一位母亲,她认为,孩子各不相同,教育没有定式。孩子处在幼年,没有足够的判断力的时候,让他知道做事应有底线是对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懂得爱与被爱。
面对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广告,身边老师、朋友的压力,冯秀军说,她也会选择给孩子报培训班,但会尽量从孩子实际情况出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父母,似乎更应该“慢工细活”地教育孩子,而不是“大火爆炒”。如果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不听取孩子的意见,可能只会把问题隐藏起来。
别让孩子成为未来的“智力苦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谭巍的女儿2011年时参加中考,尽管处于学业的关键时刻,但是作为家长,她同样选择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她平等地讨论问题,引导孩子自己做选择。
“读书取得特别高的学历是一条稳妥的道路,但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孩子……如果孩子并不具备这方面的素质或兴趣的话,硬要选择一个重点中学或硬要努力熬上一个好大学未必是件好事。”谭巍说,“而且,大学毕业就意味着要走上与专业相应的工作岗位,如果这个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只是令大家羡慕的,工作伴随半生,孩子也少了人生乐趣的一多半。”
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合格的家长应让一切都停下来,让孩子自由发展?
“不是。”谭巍沉思,“我认为兴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并不对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孩子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识结构,从这个角度说,当然可以上培训班。如果孩子对一门功课感兴趣,一个有才华的教师可以带给她很多启发,可以点燃她的兴趣。”
同时,她认为:“非让孩子努力地获得社会功利化的认可并不能称为成功,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而且,真正成为某些领域创新拔尖人才的,一定是在轻松的工作状态中的灵感闪现,如果非挖光他们的潜力,他们可能有很好的工作,但只能成为卖“智力苦力”的人,永远绷着,不能享受到在极放松的情况下的灵感迸发。我相信,对于家庭,对于国家,我们需要的都不是‘智力苦力’。”
家长是观察孩子起舞的人
对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王立志来说,家长的作用就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孩子,因为“家长是观察孩子起舞的人”,而家庭教育应该是“生态化农业而非现代化工业”。
在王立志看来,家庭教育最困难,因为我们没有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细微的变化;家庭教育又最容易,因为孩子按照自己内在的节律起舞。
和孩子相处,王立志会尊重他的天性,在点滴生活细节间,告诉孩子生活、学习的种种道理。
“作为家长,我反对大量机械式的训练,因为孩子是有知即行的。军训式的训练不能给孩子带来自由和智慧,智慧源自于平和、安静。死板的训练只能使他们变得机械,我相信,孩子的聪明智慧不是因为成人教给他的多,而是他天生的慧根被腐化得少。”王立志肯定地说。
如果家庭教育也是打好孩子成长的地基,那么每个孩子内心世界的“成长大楼”一定各式各样。王立志认为,一些孩子的“大楼”一定死板坚固,像火柴盒;而一些孩子的“大楼”却关照四方,有深度广度高度,像天坛、像科隆教堂;有的孩子的“大楼”甚至可能摇摇欲坠。
王立志也十分反对“提分才是硬道理”等教育口号,他认为这是一种“暴力”,“如果他从小生活在这种竞争环境中,你觉得他的未来会充满爱与宽容吗?”“宁静的心田是孩子成长的沃土,所以,每一位家长,请让孩子安静成长,做他们自己星云世界的水手吧。”王立志真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