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转基因产品的陆续问世似乎为提高粮食产量、保护生态环境开启了一扇有益之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如何规范这一市场?本文以创造性破坏视角,从演化经济学与供需理论入手,对我国转基因产品的市场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关键词:创造性破坏;转基因产品;经济学分析;市场规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诸多国家纷纷将现代生物技术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持生物技术的发展。具有13亿多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面积仅占世界7%的我国,随着现代工业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保护耕地与增加农业产量已越来越成为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紧迫课题。转基冈产品的不断问世,似乎为解决这一难题开启了一扇有益之门。
一、理论探讨
(一)创造性破坏
创造性破坏是经济学大师熊彼特著名的观点:经济创造过程是改变经济结构的创造性破坏过程。经济创造使经济不断地从内部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地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有价值的竞争不是价格竞争。而是新商品、新技术、新供应米源、新组合的竞争,也就是占有成本上或质量上决定性优势的竞争,这种竞争打击的不是先有的企业利润边际和产量。而是它们的基础和生命。
梅特卡夫(J.Stmdey Metcalfe)在《演化经济学与创造性毁灭》中强调:技术创新中的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中知识盛=产和扩散过程的不可分割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政府技术政策的任务不是预测哪种创新将会胜出,而应当是构建一个基础设施来支持企业,促进创新多样性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使创新涌现更为容易。泰勒,考恩在《创造性破坏》一书中指出:技术正在为消费者带来更广的选择菜单。技术除了推进一个社会内部的选择菜单之外,也往往使社会“创意能量”的来源更为丰富。
(二)淡化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的英国学者霍奇逊(hodg-son,G.M.)根据小体论、方法论和隐喻这3个标准,界定了他所认同和主张的演化经济学。他的观点基本反映了演化经济学的宗旨:①本体论的标准——是否对以下假定给予充分的强调,即经济演化过程包含着持续的或周期性出现的新事象和创造性,并由此产生和维持制度、规则、商品和技术的多样性;②方法论的标准——是否反对还原论(reductionism)。演化经济学应该是反还原论的。即复杂系统在其不同的层次上呈现出突显的特性,每一个层次都不能被完全地归约到另一个层次,或在另一个层次上得到完整的解释,对更高层次的突现特性的分析不能完全还原基本的元素层面上。③隐喻标准——即是否在理论上广泛使用生物学隐喻。使用生物学隐喻的动机在于取代支配着主流经济学的机械论范式。许多演化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在其性质上更接近于生物系统而非机械系统,对经济生物学的隐喻_史为恰当。在这3个标准中,生物学隐喻的标准是个“软”标准,因为霍奇逊最终在为不同经济学家分类时,只采纳了前两个标准,也就是说,只要某位学者符合这两个标准,而不管他是否赞成采纳生物学隐喻,他就可以被看做“演化经济学家”。
截至目前,国内关于转基因产品的研究并不多。且大部分集中于转基因产品的不确定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标识管理、发展现状等等。为了我国转基因产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并进一步规范其市场的有效竞争,木文借鉴创造性破坏理论。结合新兴生物技术的跃辽模型,以演化经济学的观点。结合供需理论,剖析和破解在转基因产品市场中转基因产品供求关系的经济力量对创造性追求是利还是弊?
二、转基因产品的特征及其发展现状
所谓转基因产品,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它们的遗传物质或结构,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这种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产或孕育出的产品。均可称为转基因产品。
与传统的非转基因产品相比,转基因产品之所以有着神秘的魅力,是在于有着以下显著的特征与优势:第一,可以极大地改善转基因产品品种,增加营养成分,降低致敏物质和有毒物质的含量。增加淀粉含量,延长产品的保存时间。第二,可以方便有效地改变粮油食品中的化学成分组成及其比例,以改善其食用品质或加工特性,满足不同人群的膳食需求。增加其附加值。第三,作物被植入了抗虫性状基因后。赋予作物抵抗病虫害的体能,从而减少和避免农药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生态。第四。通过基因修饰,可以使植物产生亚油酸,并能使作物对恶劣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增强,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第五。利用生物遗传工程,将普通的农作物,变成能预防疾病的神奇的“疫苗食品”。
我斟从上世纪80年代初。已将现代生物技术纳入其科技发展计划,经过近30年的努力发展,生物技术研究实力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增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批准转基因产品商业化生产的国家,也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独立研制抗虫棉花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目前,我国已成为转基因产品的主要进几国与生产国。我国进口转基因产品的贸易额逐年攀升,其主要产品为转基因大豆。同时,我国也已成为转基因农产品大国,天间试验和商品化生产面积仅次于美国、加拿大、阿根延,居世界第4位,一些种类的产品具有较大的出口潜力。
三、对转基因产品的经济学分析
(一)基于破坏性创新视觉的经济学分析
随着世界人几的增加,不断地对粮食的增长提出新要求,生产工具的改善和科学的增产一直是人类努力的方向,绿色革命之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创造更多产量的同时所带米的列耕地土质和环境的破坏已经越来越让人类感到不安。现代农业的生产已不再是早期的农耕生产,而是纳入到工业化范畴的太规模生产。出于要满足低成小和高产量的需要,涉及大量的工业处理过程,采用化学方法求利避害。而转基因对农作生物物改造方式成为这种上业生产方式的替代过程。转基因食品的推广实质也是一种试探性试验的后期过程,在实验和理论论证其无害后,其真正结果也只能在推广后得以显现。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埘称的地位,甚至无意识地成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试验品。在实践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是人类发展的必有之路,也是人类创造新事物必须承担的破坏成本。
(二)基于演化经济学的经济学分析
生物体的变化离不开进化论的范畴,达尔文进化理论有5个方面。第一,物种并非永恒不变的。第二,所有的物种都来自共同的祖先。第三,进化是逐渐的。第四,物种的增殖。第五,自然选择。从第一和第二点来看,转基因作物只是将生物基因库中的基因进行了人为选择和表达,并没有凭空制造生物。生物体本身是复杂的,转基因作物由于引人外援基因增强其在某方面的特质,因而其是跳跃发展的,这和第三点相悖。第五点的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观点,其借助斯宾塞的术语,将自然选择表 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虽然人类主观的意愿,使得转基因作物获得某些人类所需要作物具有的特性。但对于复杂的生物体。人类改变其部分基因后的结果是其原有荩冈和新越冈共同构成的产物。赫尔也认为,即使原有的稳定常态因环境变化和新荩因引入种群而受破坏,然而作为种群仍然必须在动态过程中保持与环境相适应。基因作物这种在自然选择环境下的动态结果和优势是不是和科学预期的相同,这便产生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是人类对转荩因作物不同态度的根,小由米。
(三)基于供需关系理论的经济学分析
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服务的。而对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需要不断进行技术优化和改良去满足人类对粮食的需要。保持粮食增长的方法只有增加生产面积和提高单产。全世界已经没有新的可耕地了,提高单产就成为养活每年新增8000万人口的关键。以农药化肥及杂交育种的方式提高单位作物产量的绿色革命养活了世界上更多的人口,但杂交育种的作物在自然环境中并不具备优势,农药化肥和温度调节等方式增加产量,其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也已减弱。且农药化肥等用量已趋于饱和,其造成的污染却在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极端气候的增加,造成作物减产等不良影响也在增加。导致人类粮食安全日益受到威胁。从增加粮食产量和保护环境的角度,转基冈作物可以增加其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继而保护环境,增加粮食产量。因此,这项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是符合供需理论及人类发展需要的。
四、转基因产品市场的未来及其启示
转基因产品是利用新技术创造的新的科技产物,目前尚存在诸多争议。但更多的科学试验表明。至目前为止,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持此观点者的主要理由是:第一,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试验,政府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科研者抱有高度的负责精神。第二。传统作物在种植过程中会使用大量农药来保证产量,而抗病虫的转基因作物则无需喷洒农药,既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又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第三,一种食品是否造成中毒主要是看它在人体内有无受体和能否被代谢掉,转化的肚因是经过筛选的、作用明确的,所以转基因成分不会在人体内积累,也就不会有害。第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转基因产品及其市场将得到更加规范和完善。
基于这一观点,结合前述对转基因产品的经济学分析。本文认为转基因产品及其市场与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但严格的规章和规范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严格按照不对人类与环境有害的立法规程去操作,世界生物技术的发展才会是健康、有益的。我们的餐桌文化和社会生活也会因生物技术带来的革命和转基因产品的不断问世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绚烂多姿。我们同世界各国一道,皆应为此而努力。
(责任编辑:方涵)
参考文献:
[1][英]梅特卡夫,演化经济学与创造性毁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美)泰勒·考思,创造性破坏[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3](美)理查德·福斯特等,创造性破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美)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2.
[5](美)恩斯特·迈尔,进化是什么[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
[6]吕娜,转基因技术——人类获取食物方式的伟大变革[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5,(04).
[7]钟甫宁、陈希,转基因食品、消费者购买行为与市场份额——以城市居民超市食用油消费为例的验证[J],经济学,2008,(04).
[8]金福子、崔松虎,破坏性视觉下的“山寨机”成功要因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08).
[9]杨海芳、李哲,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07,(23).
关键词:创造性破坏;转基因产品;经济学分析;市场规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诸多国家纷纷将现代生物技术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持生物技术的发展。具有13亿多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面积仅占世界7%的我国,随着现代工业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保护耕地与增加农业产量已越来越成为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紧迫课题。转基冈产品的不断问世,似乎为解决这一难题开启了一扇有益之门。
一、理论探讨
(一)创造性破坏
创造性破坏是经济学大师熊彼特著名的观点:经济创造过程是改变经济结构的创造性破坏过程。经济创造使经济不断地从内部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地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有价值的竞争不是价格竞争。而是新商品、新技术、新供应米源、新组合的竞争,也就是占有成本上或质量上决定性优势的竞争,这种竞争打击的不是先有的企业利润边际和产量。而是它们的基础和生命。
梅特卡夫(J.Stmdey Metcalfe)在《演化经济学与创造性毁灭》中强调:技术创新中的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中知识盛=产和扩散过程的不可分割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政府技术政策的任务不是预测哪种创新将会胜出,而应当是构建一个基础设施来支持企业,促进创新多样性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使创新涌现更为容易。泰勒,考恩在《创造性破坏》一书中指出:技术正在为消费者带来更广的选择菜单。技术除了推进一个社会内部的选择菜单之外,也往往使社会“创意能量”的来源更为丰富。
(二)淡化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的英国学者霍奇逊(hodg-son,G.M.)根据小体论、方法论和隐喻这3个标准,界定了他所认同和主张的演化经济学。他的观点基本反映了演化经济学的宗旨:①本体论的标准——是否对以下假定给予充分的强调,即经济演化过程包含着持续的或周期性出现的新事象和创造性,并由此产生和维持制度、规则、商品和技术的多样性;②方法论的标准——是否反对还原论(reductionism)。演化经济学应该是反还原论的。即复杂系统在其不同的层次上呈现出突显的特性,每一个层次都不能被完全地归约到另一个层次,或在另一个层次上得到完整的解释,对更高层次的突现特性的分析不能完全还原基本的元素层面上。③隐喻标准——即是否在理论上广泛使用生物学隐喻。使用生物学隐喻的动机在于取代支配着主流经济学的机械论范式。许多演化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在其性质上更接近于生物系统而非机械系统,对经济生物学的隐喻_史为恰当。在这3个标准中,生物学隐喻的标准是个“软”标准,因为霍奇逊最终在为不同经济学家分类时,只采纳了前两个标准,也就是说,只要某位学者符合这两个标准,而不管他是否赞成采纳生物学隐喻,他就可以被看做“演化经济学家”。
截至目前,国内关于转基因产品的研究并不多。且大部分集中于转基因产品的不确定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标识管理、发展现状等等。为了我国转基因产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并进一步规范其市场的有效竞争,木文借鉴创造性破坏理论。结合新兴生物技术的跃辽模型,以演化经济学的观点。结合供需理论,剖析和破解在转基因产品市场中转基因产品供求关系的经济力量对创造性追求是利还是弊?
二、转基因产品的特征及其发展现状
所谓转基因产品,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它们的遗传物质或结构,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这种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产或孕育出的产品。均可称为转基因产品。
与传统的非转基因产品相比,转基因产品之所以有着神秘的魅力,是在于有着以下显著的特征与优势:第一,可以极大地改善转基因产品品种,增加营养成分,降低致敏物质和有毒物质的含量。增加淀粉含量,延长产品的保存时间。第二,可以方便有效地改变粮油食品中的化学成分组成及其比例,以改善其食用品质或加工特性,满足不同人群的膳食需求。增加其附加值。第三,作物被植入了抗虫性状基因后。赋予作物抵抗病虫害的体能,从而减少和避免农药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生态。第四。通过基因修饰,可以使植物产生亚油酸,并能使作物对恶劣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增强,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第五。利用生物遗传工程,将普通的农作物,变成能预防疾病的神奇的“疫苗食品”。
我斟从上世纪80年代初。已将现代生物技术纳入其科技发展计划,经过近30年的努力发展,生物技术研究实力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增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批准转基因产品商业化生产的国家,也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独立研制抗虫棉花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目前,我国已成为转基因产品的主要进几国与生产国。我国进口转基因产品的贸易额逐年攀升,其主要产品为转基因大豆。同时,我国也已成为转基因农产品大国,天间试验和商品化生产面积仅次于美国、加拿大、阿根延,居世界第4位,一些种类的产品具有较大的出口潜力。
三、对转基因产品的经济学分析
(一)基于破坏性创新视觉的经济学分析
随着世界人几的增加,不断地对粮食的增长提出新要求,生产工具的改善和科学的增产一直是人类努力的方向,绿色革命之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创造更多产量的同时所带米的列耕地土质和环境的破坏已经越来越让人类感到不安。现代农业的生产已不再是早期的农耕生产,而是纳入到工业化范畴的太规模生产。出于要满足低成小和高产量的需要,涉及大量的工业处理过程,采用化学方法求利避害。而转基因对农作生物物改造方式成为这种上业生产方式的替代过程。转基因食品的推广实质也是一种试探性试验的后期过程,在实验和理论论证其无害后,其真正结果也只能在推广后得以显现。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埘称的地位,甚至无意识地成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试验品。在实践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是人类发展的必有之路,也是人类创造新事物必须承担的破坏成本。
(二)基于演化经济学的经济学分析
生物体的变化离不开进化论的范畴,达尔文进化理论有5个方面。第一,物种并非永恒不变的。第二,所有的物种都来自共同的祖先。第三,进化是逐渐的。第四,物种的增殖。第五,自然选择。从第一和第二点来看,转基因作物只是将生物基因库中的基因进行了人为选择和表达,并没有凭空制造生物。生物体本身是复杂的,转基因作物由于引人外援基因增强其在某方面的特质,因而其是跳跃发展的,这和第三点相悖。第五点的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观点,其借助斯宾塞的术语,将自然选择表 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虽然人类主观的意愿,使得转基因作物获得某些人类所需要作物具有的特性。但对于复杂的生物体。人类改变其部分基因后的结果是其原有荩冈和新越冈共同构成的产物。赫尔也认为,即使原有的稳定常态因环境变化和新荩因引入种群而受破坏,然而作为种群仍然必须在动态过程中保持与环境相适应。基因作物这种在自然选择环境下的动态结果和优势是不是和科学预期的相同,这便产生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是人类对转荩因作物不同态度的根,小由米。
(三)基于供需关系理论的经济学分析
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服务的。而对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需要不断进行技术优化和改良去满足人类对粮食的需要。保持粮食增长的方法只有增加生产面积和提高单产。全世界已经没有新的可耕地了,提高单产就成为养活每年新增8000万人口的关键。以农药化肥及杂交育种的方式提高单位作物产量的绿色革命养活了世界上更多的人口,但杂交育种的作物在自然环境中并不具备优势,农药化肥和温度调节等方式增加产量,其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也已减弱。且农药化肥等用量已趋于饱和,其造成的污染却在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极端气候的增加,造成作物减产等不良影响也在增加。导致人类粮食安全日益受到威胁。从增加粮食产量和保护环境的角度,转基冈作物可以增加其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继而保护环境,增加粮食产量。因此,这项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是符合供需理论及人类发展需要的。
四、转基因产品市场的未来及其启示
转基因产品是利用新技术创造的新的科技产物,目前尚存在诸多争议。但更多的科学试验表明。至目前为止,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持此观点者的主要理由是:第一,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试验,政府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科研者抱有高度的负责精神。第二。传统作物在种植过程中会使用大量农药来保证产量,而抗病虫的转基因作物则无需喷洒农药,既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又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第三,一种食品是否造成中毒主要是看它在人体内有无受体和能否被代谢掉,转化的肚因是经过筛选的、作用明确的,所以转基因成分不会在人体内积累,也就不会有害。第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转基因产品及其市场将得到更加规范和完善。
基于这一观点,结合前述对转基因产品的经济学分析。本文认为转基因产品及其市场与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但严格的规章和规范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严格按照不对人类与环境有害的立法规程去操作,世界生物技术的发展才会是健康、有益的。我们的餐桌文化和社会生活也会因生物技术带来的革命和转基因产品的不断问世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绚烂多姿。我们同世界各国一道,皆应为此而努力。
(责任编辑:方涵)
参考文献:
[1][英]梅特卡夫,演化经济学与创造性毁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美)泰勒·考思,创造性破坏[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3](美)理查德·福斯特等,创造性破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美)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2.
[5](美)恩斯特·迈尔,进化是什么[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
[6]吕娜,转基因技术——人类获取食物方式的伟大变革[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5,(04).
[7]钟甫宁、陈希,转基因食品、消费者购买行为与市场份额——以城市居民超市食用油消费为例的验证[J],经济学,2008,(04).
[8]金福子、崔松虎,破坏性视觉下的“山寨机”成功要因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08).
[9]杨海芳、李哲,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