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是当前民办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目前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转变观念、建章立制、用理论指导实践、制定流程、信息化与文化共建五个方面阐述了有效管理的途径,以期对民办高校教学管理者有所借鉴。
关键词:民办高校;有效;教学管理
作者简介:崔丽英(1976-),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务处科长,助理研究员。(辽宁 大连 11605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71-02
教学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整体质量的关键。民办高校和公办院校相比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物质资源均相对薄弱,在此种状态下,随着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是当前民办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民办高校因其发展历史短,经验不足,人员短缺,在教育教学管理上一般采用“借来”方案,即管理上大都是“舶来主义”。教学管理方面的一些建设,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文件的起草、专业的设定、教务的管理等方面工作大都源于某一个或几个公办高校的做法,缺乏自身固有的特色。这种一味地学习外来文化,加之新办院校事务繁杂的影响以及不同的校情,势必会导致因融合度不够而产生更加忙乱的工作局面。同时,管理者不能很好地静下心来研究真正属于自己学校的管理模式,一批又一批的管理者墨守成规的、经验式的、“瞎子领瞎子干活”的管理思维与方式,形成了忙碌、抱怨、效率低下的管理现状,十分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理念的理解
《辞海》(1989年版)对“理念”一词的解释有两条: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观念(希腊文idea),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①现在,“理念”又有了许多新的引申义:其一,构想、创意;其二,信仰、信念;其三,看法、态度。②笔者认为管理理念是管理理论在具体管理人员头脑中经过重构后形成的无形的共鸣的管理思想。
目前教学管理工作者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不依据于管理理论指导的保守派管理者,习惯于沿袭传统管理经验与方式方法;一类是依据于一定管理理论指导的管理者,他们会在传统管理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改进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前者的致命弱点是可能出现“管理落后于实际教学需求”的局面,不但进步慢、效率低,还可能情况更糟。后者的优点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革,工作效率高,局面打得开。
因此,管理理念的转变会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民办高校有效教学管理的路径
管理工作不在乎形式,在乎管理的质量和效度,在于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针对多维性的教育质量内涵,多样性教育对象,现从五个方面来探讨民办高校的有效教学管理。
1.转变观念,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观念是工作中的无形指挥棒,因此,教学管理者要实现高效的管理首先要转变管理理念,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③,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第一,建立教学质量目标系统,以“育人为本”为原则,根据教学质量要素,确定质量等级标准,改变以往以“传统方式”为主的工作方式。
第二,建立决策管理系统和监督引导系统,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确定机构职责,以保证教学决策和教学指令得到有效及时的传递贯彻和实施,健全融先进管理理念、责权分明、协调一致为一体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改变传统的主观判断习惯,改变“拍脑门”的管理现象,尊重教育规律,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
第三,建立合理的评价评估系统与信息反馈系统,使全校师生自觉地习惯性地融入到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之中。改变以往以“管”或“管制”为主的管理工作,向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理念转变。卡耐基说过:“最高水平的管理就是让被管理者感受不到管理的存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体现了每一位管理者的工作责任心,同时也赢得了被管理者的心。
2.建章立制,实现管理规范化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要使教学管理井然有序的最直接可行的方法就是制度建设。制度既是一种导向也是一种约束,既是对管理者本身的一种约束,同时也是对被管理者的一种约束。通过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做到“做的和写的一样”,有令必行、有禁必止。逐步由“非正规”管理步入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的轨道。民办高校在制定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时必须遵循以下七大原则:
(1)规范性原则。规范是制定管理制度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依据教育部、所在省教育厅的教育规划,有关政策、法律、法令及本校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等。
(2)可行性原则。也是可操作性原则。管理制度的制定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同时必须要考虑到管理是一种最富有实践性的工作。
(3)引导性原则。也是导向性、指导性,即在制定制度时需要给予管理者以明确的方向性,使其能结合实际,在管理制度的要求范围内遵循一定规律和制度,自主开展相关管理工作。
(4)合理性原则。即制度的制定要符合实际情况,对于有关教学质量控制目标的制定要科学,对于相关标准的量化指标数据的规定要适度、合理。
(5)明确性原则。即制度的制定要明白、确定,有关目标、要求、标准都要做到具体、清晰,杜绝模棱两可,从而让管理者明白工作的要求,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该做什么,按照什么来做,做到什么程度。
(6)前瞻性原则。即制度的制定要未雨绸缪。要把握规章制度制定的时机,“雪中送炭”和“雨后送伞”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制度不但需要完善,在制定时更需要具有前瞻性,这种前瞻性需要紧跟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制度制定得越及时,越有利于整体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 (7)系统性原则。即制度的制定要完整有序,各个环节要相互呼应,不能脱节。要改变“管人管事往往只凭领导讲话、一个一个单项的文件,构不成完整配套的管理体制体系,甚至文件之间相互打架。一旦出问题就会手忙脚乱,职责不清,甚至久拖不决”④的状况,注重制度的系统性对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3.用理论指导实践,推进管理全员化
加强和规范管理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④要打破传统以经验为主的管理模式,全员参与以管理理论为指导而进行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杂、乱、忙是教学管理者给我们留下的基本印象,也是大多教育管理者的基本工作事实,他们要么机械呆板变通不够,要么朝令夕改到处“救火”,究其原因还是缺乏思考、缺乏学习、缺乏研究,即缺乏理论的指导而导致虽一味埋头苦干却不见成效。因此,我们要重视理论指导实践,让全体员工都参与到教学质量管理的决策中。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从管理者自身角度来看,要进行岗位的工作研究。就是要求管理者加强学习,增强思考力。对于管理者而言,身在实践中,如何加强理论的指导作用?要不时跳出自身实践的圈子,站在圈外的角度反思所在岗位存在的问题,将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原因通过某一知识点的联结,总结规律,形成理论,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只有这样的管理者才是真正的管理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管理者而言,合适的管理理念是其工作的最好工具。
(2)从高校的宏观管理来看,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帮助教学管理者提高管理质量,如成立高教研究室。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在成文时,已经不是对研究者原作的简单概括或总结,它是经过研究者的思想过滤或重组过的研究成果。其目的是为了给无暇阅读原作或是缺少技术背景的管理者们提供一个高屋建瓴、简明易懂的对于最新研究成果的阐释,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进行本岗位工作的革新。⑤
4.制定流程,实现管理全程化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流程一词解释为:工艺流程的简称。而工艺流程其解释为:工业品生产中,从原料到制成成品的各项工作程序。流程应用于教学管理领域,主要体现为工作流程,即指工作事项的活动流向顺序。工作流程包括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工作环节、步骤和程序。工作流程中的各项程序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且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在某一具体的教学质量管理流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的规章制度、工作的计划是工作流程制定的基本依据,工作的先后程序以及工作的结果则都属于工作流程制度的关键部分。工作流程对于工作的标准化有着很大的帮助,可以很好地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一个良好的工作流程图可以让管理者全面了解工作的顺序、走向。工作流程图是由工作的一个开始点、一个结束点及若干中间环节组成,而且中间环节的每个分支也都要求有明确的分支判断条件。⑥学校在制定工作流程时特别关注三个要素:第一,任务明确。即一个工作项目配备一个工作流程,开始点就是如何准备工作,结束点则必须是完成任务目标。第二,程序清晰。即工作的次序要层层递进,工作的传递方向要清晰明了。第三,标准统一。即工作标准要统一,不符合标准的“结果”一律重新进入“中间环节”,直至达到所要求的工作标准方可进入“结束点”。对于反复进入“中间环节”的情况,管理者应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原因,修订流程或完善制度。只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流程存在,才会保障整个教学秩序的稳定。
5.信息化与文化共建,实现管理全因素化
高校本身就代表着前沿知识的一个重要的基地,民办高校也不例外,在信息化时代,民办高校应积极合理地采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教学管理。这不但体现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层次,同时也极大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特别是民办高校在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信息化管理手段会带来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文化是高校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校教学管理仅有目标管理、制度管理或人本管理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教学管理文化建设。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实践活动,教学管理文化的优劣,关系到管理者在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氛围好坏,这种氛围间接反映了一所学校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好的工作氛围使得管理者的工作有序愉悦,也同时给被管理者传递着校方在管理过程中所蕴含的一种温馨、有序、互相尊重、权力与责任并存的讯号,或者说为管理者带来良好服务的同时也无形中向被管理者展示着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独特风采与魅力,使得被管理者心悦诚服接受管理、享受服务,同时学习并融进了先进管理文化的环境,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依据高质量标准进行教学工作的习惯。
注释:
①夏征农,陈至立.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368.
②理念[EB/OL].http://www.hudong.com/wiki/%E7%90%86%E5%BF%B5.
③[美] Fred C.Lunenburg,Allan C.Ornstein.孙志军,金平,曹淑江,等,译.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④陈浩.微言评高教[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31.
⑤程星.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之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
⑥工作流程[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992935.htm.
参考文献:
[1][美]Fred C.Lunenburg,Allan C.Ornstein.孙志军,金平,曹淑江,等,译.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陈浩.微言评高教[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程星.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之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民办高校;有效;教学管理
作者简介:崔丽英(1976-),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务处科长,助理研究员。(辽宁 大连 11605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71-02
教学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整体质量的关键。民办高校和公办院校相比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物质资源均相对薄弱,在此种状态下,随着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是当前民办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民办高校因其发展历史短,经验不足,人员短缺,在教育教学管理上一般采用“借来”方案,即管理上大都是“舶来主义”。教学管理方面的一些建设,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文件的起草、专业的设定、教务的管理等方面工作大都源于某一个或几个公办高校的做法,缺乏自身固有的特色。这种一味地学习外来文化,加之新办院校事务繁杂的影响以及不同的校情,势必会导致因融合度不够而产生更加忙乱的工作局面。同时,管理者不能很好地静下心来研究真正属于自己学校的管理模式,一批又一批的管理者墨守成规的、经验式的、“瞎子领瞎子干活”的管理思维与方式,形成了忙碌、抱怨、效率低下的管理现状,十分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理念的理解
《辞海》(1989年版)对“理念”一词的解释有两条: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观念(希腊文idea),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①现在,“理念”又有了许多新的引申义:其一,构想、创意;其二,信仰、信念;其三,看法、态度。②笔者认为管理理念是管理理论在具体管理人员头脑中经过重构后形成的无形的共鸣的管理思想。
目前教学管理工作者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不依据于管理理论指导的保守派管理者,习惯于沿袭传统管理经验与方式方法;一类是依据于一定管理理论指导的管理者,他们会在传统管理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改进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前者的致命弱点是可能出现“管理落后于实际教学需求”的局面,不但进步慢、效率低,还可能情况更糟。后者的优点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革,工作效率高,局面打得开。
因此,管理理念的转变会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民办高校有效教学管理的路径
管理工作不在乎形式,在乎管理的质量和效度,在于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针对多维性的教育质量内涵,多样性教育对象,现从五个方面来探讨民办高校的有效教学管理。
1.转变观念,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观念是工作中的无形指挥棒,因此,教学管理者要实现高效的管理首先要转变管理理念,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③,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第一,建立教学质量目标系统,以“育人为本”为原则,根据教学质量要素,确定质量等级标准,改变以往以“传统方式”为主的工作方式。
第二,建立决策管理系统和监督引导系统,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确定机构职责,以保证教学决策和教学指令得到有效及时的传递贯彻和实施,健全融先进管理理念、责权分明、协调一致为一体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改变传统的主观判断习惯,改变“拍脑门”的管理现象,尊重教育规律,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
第三,建立合理的评价评估系统与信息反馈系统,使全校师生自觉地习惯性地融入到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之中。改变以往以“管”或“管制”为主的管理工作,向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理念转变。卡耐基说过:“最高水平的管理就是让被管理者感受不到管理的存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体现了每一位管理者的工作责任心,同时也赢得了被管理者的心。
2.建章立制,实现管理规范化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要使教学管理井然有序的最直接可行的方法就是制度建设。制度既是一种导向也是一种约束,既是对管理者本身的一种约束,同时也是对被管理者的一种约束。通过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做到“做的和写的一样”,有令必行、有禁必止。逐步由“非正规”管理步入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的轨道。民办高校在制定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时必须遵循以下七大原则:
(1)规范性原则。规范是制定管理制度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依据教育部、所在省教育厅的教育规划,有关政策、法律、法令及本校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等。
(2)可行性原则。也是可操作性原则。管理制度的制定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同时必须要考虑到管理是一种最富有实践性的工作。
(3)引导性原则。也是导向性、指导性,即在制定制度时需要给予管理者以明确的方向性,使其能结合实际,在管理制度的要求范围内遵循一定规律和制度,自主开展相关管理工作。
(4)合理性原则。即制度的制定要符合实际情况,对于有关教学质量控制目标的制定要科学,对于相关标准的量化指标数据的规定要适度、合理。
(5)明确性原则。即制度的制定要明白、确定,有关目标、要求、标准都要做到具体、清晰,杜绝模棱两可,从而让管理者明白工作的要求,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该做什么,按照什么来做,做到什么程度。
(6)前瞻性原则。即制度的制定要未雨绸缪。要把握规章制度制定的时机,“雪中送炭”和“雨后送伞”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制度不但需要完善,在制定时更需要具有前瞻性,这种前瞻性需要紧跟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制度制定得越及时,越有利于整体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 (7)系统性原则。即制度的制定要完整有序,各个环节要相互呼应,不能脱节。要改变“管人管事往往只凭领导讲话、一个一个单项的文件,构不成完整配套的管理体制体系,甚至文件之间相互打架。一旦出问题就会手忙脚乱,职责不清,甚至久拖不决”④的状况,注重制度的系统性对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3.用理论指导实践,推进管理全员化
加强和规范管理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④要打破传统以经验为主的管理模式,全员参与以管理理论为指导而进行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杂、乱、忙是教学管理者给我们留下的基本印象,也是大多教育管理者的基本工作事实,他们要么机械呆板变通不够,要么朝令夕改到处“救火”,究其原因还是缺乏思考、缺乏学习、缺乏研究,即缺乏理论的指导而导致虽一味埋头苦干却不见成效。因此,我们要重视理论指导实践,让全体员工都参与到教学质量管理的决策中。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从管理者自身角度来看,要进行岗位的工作研究。就是要求管理者加强学习,增强思考力。对于管理者而言,身在实践中,如何加强理论的指导作用?要不时跳出自身实践的圈子,站在圈外的角度反思所在岗位存在的问题,将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原因通过某一知识点的联结,总结规律,形成理论,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只有这样的管理者才是真正的管理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管理者而言,合适的管理理念是其工作的最好工具。
(2)从高校的宏观管理来看,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帮助教学管理者提高管理质量,如成立高教研究室。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在成文时,已经不是对研究者原作的简单概括或总结,它是经过研究者的思想过滤或重组过的研究成果。其目的是为了给无暇阅读原作或是缺少技术背景的管理者们提供一个高屋建瓴、简明易懂的对于最新研究成果的阐释,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进行本岗位工作的革新。⑤
4.制定流程,实现管理全程化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流程一词解释为:工艺流程的简称。而工艺流程其解释为:工业品生产中,从原料到制成成品的各项工作程序。流程应用于教学管理领域,主要体现为工作流程,即指工作事项的活动流向顺序。工作流程包括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工作环节、步骤和程序。工作流程中的各项程序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且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在某一具体的教学质量管理流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的规章制度、工作的计划是工作流程制定的基本依据,工作的先后程序以及工作的结果则都属于工作流程制度的关键部分。工作流程对于工作的标准化有着很大的帮助,可以很好地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一个良好的工作流程图可以让管理者全面了解工作的顺序、走向。工作流程图是由工作的一个开始点、一个结束点及若干中间环节组成,而且中间环节的每个分支也都要求有明确的分支判断条件。⑥学校在制定工作流程时特别关注三个要素:第一,任务明确。即一个工作项目配备一个工作流程,开始点就是如何准备工作,结束点则必须是完成任务目标。第二,程序清晰。即工作的次序要层层递进,工作的传递方向要清晰明了。第三,标准统一。即工作标准要统一,不符合标准的“结果”一律重新进入“中间环节”,直至达到所要求的工作标准方可进入“结束点”。对于反复进入“中间环节”的情况,管理者应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原因,修订流程或完善制度。只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流程存在,才会保障整个教学秩序的稳定。
5.信息化与文化共建,实现管理全因素化
高校本身就代表着前沿知识的一个重要的基地,民办高校也不例外,在信息化时代,民办高校应积极合理地采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教学管理。这不但体现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层次,同时也极大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特别是民办高校在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信息化管理手段会带来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文化是高校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校教学管理仅有目标管理、制度管理或人本管理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教学管理文化建设。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实践活动,教学管理文化的优劣,关系到管理者在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氛围好坏,这种氛围间接反映了一所学校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好的工作氛围使得管理者的工作有序愉悦,也同时给被管理者传递着校方在管理过程中所蕴含的一种温馨、有序、互相尊重、权力与责任并存的讯号,或者说为管理者带来良好服务的同时也无形中向被管理者展示着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独特风采与魅力,使得被管理者心悦诚服接受管理、享受服务,同时学习并融进了先进管理文化的环境,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依据高质量标准进行教学工作的习惯。
注释:
①夏征农,陈至立.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368.
②理念[EB/OL].http://www.hudong.com/wiki/%E7%90%86%E5%BF%B5.
③[美] Fred C.Lunenburg,Allan C.Ornstein.孙志军,金平,曹淑江,等,译.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④陈浩.微言评高教[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31.
⑤程星.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之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
⑥工作流程[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992935.htm.
参考文献:
[1][美]Fred C.Lunenburg,Allan C.Ornstein.孙志军,金平,曹淑江,等,译.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陈浩.微言评高教[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程星.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之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