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溜索》是江苏省2010年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而阅读这种文质兼美的材料,学生肯定会有点感慨和感动。我们要把这种阅读期待与写作进行沟通,渗透写作训练,以读促思,以读悟写。把铅印的现代文阅读变成灵动的写作思考,在培养语感的基础上积累写作经验。
【关 键 词】 写作;溜索;教学
《溜索》是江苏省2010年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虽然是阅读材料,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将此作为中学生习作的范文加以指导。在训练现代文阅读时进一步从事写作指导,可谓一箭双雕。因为阅读这种文质兼美的材料,学生肯定会有点感慨和感动。我们要把这种阅读期待与写作进行沟通,渗透写作训练,以读促思,以读悟写。把铅印的现代文阅读变成灵动的写作思考,在培养语感的基础上积累写作经验。
阿城在小说《溜索》中通过对怒江峡谷中溜索经过的叙写,表现了溜索时的忐忑与惊心。从中我们至少可以学到以下几种写作方法。
一、首尾照应
文章开头说:“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文章结尾说:“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得闷雷原来一直响着。”作者通过雷声在结构上的相互呼应,使文章首尾照应,但事实上这闷雷的声音是不一样的。从开始时的“不在意”“生疑”到后来的“明白”和“听而不闻”。一方面显示了由于紧张而使人听不到轰隆隆的雷声,另一方面将这雷声化作背景音乐渲染出了紧张、跳荡的氛围。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开始时的雷声是充斥在耳朵中,最后的雷声是敲打在心坎上,充分地表达出了“我”内心的激荡。
当然文章还有把开头“抽一口气”与结尾“出一口长气”作呼应,开头写出“我”行到岸边,看到怒江峡谷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结尾“跺几下”土地后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写出了“我”紧张得大气也不敢喘到心中石头落地的踏实过程。
二、景色描绘
一般中学生不会描写,尤其是不懂得景物描写。而作家阿城在文章第二小节的景物描写中,确实通过多种角度的“架设”对怒江峡谷作了全方位的展示。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往下看。”
从写景角度看,一般采用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两种办法。“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表明是定点观察。而定点观察又是可以使用多种角度,如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仅就视觉而言又可以分为仰视、俯瞰、平视等,文中“万丈绝壁垂直而下”是俯瞰,“怒江自西北天际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而去则是采用了远看——近观(此处省略,以声音替代)——再远看这样一个顺序,而且写出了“色彩”,文中用“亮亮”来表达;写出了“声响”,文中用“隐隐喧声腾上来”来表达;写出了“氛围”,文中用“一派森气”来表达,更写出了内心的感觉,文中用“心中一颤,不敢向下看”来表达,可谓动静结合,声色结合。
三、多样衬托
(一)动物与动物衬托
在小说中写到了三种动物,分别是领队骑的马、飞翔的大鹰、要驮过峡谷的牛。“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写出了骏马的伟岸、飘逸、雄壮。“一只大鹰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跟羽毛在风中抖。”大鹰在峡谷中与狂风猛烈搏击。“那牛更是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泪流发抖,一方面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另一方面更是与前面的两种动物构成衬托。
文章虽然只是写了这三种动物,但面对大江峡谷,这三种动物都有明显的“感觉”和“反应”。有一位伟人说过,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三派,其实这三种动物也可以分这三种。而且相互衬托,以显示高下区别,胆略不同。
(二)人物与人物衬托
小说中的人物也分三种:分别是领队、汉子们和我。无疑我的“战战兢兢”与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构成反衬。但即便是同属一类的领队和汉子们,作者也采用了烘云托月的办法,以突出主要人物——领队的形象。通过他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来展示。“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了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敲一敲溜索和吼我过江则表现他认真负责,关心部下。“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部下配合默契。“一声呼哨”“最后一个过溜索”,则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放。
(三)动物与人物衬托
文章中将动物与人物进行衬托主要于两处。一是大鹰与最先过峡谷的精瘦短小的汉子衬托。雄鹰在人们印象中搏击长空、雄姿英发,但在此处,它只是“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雄风不再,这主要是衬托出汉子的迅捷高大的形象。还有一处是“我”与牛的相互衬托。牛的胆小与我的胆怯相互映衬。当然这本身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作者在这相互的映衬中描摹出了各种各类的形象,高下毕现并栩栩如生。
当然这篇文章可供我们学习的地方并不只是这一些。如作者写领队最后一个过溜索时“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先闻其声,再见其人,与上文写精瘦短小的汉子溜索相反。前面是先写其过溜索再写“一个长音飘过来”,是先写其人,再写其声。由于一开始过溜索时必须要详细介绍,所以等领队溜索时就略写,详略分明,腾出笔墨,突出强调他的呼哨和“抽身跃下”的姿态。强调哨音之烈,跃下姿势之美。显示了原始的野性和豪放之美。
【参考文献】
[1] 阿城. 阿城精选集[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2] 钱银兰. 阅读、写作与人文素养[J].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4(6).
【关 键 词】 写作;溜索;教学
《溜索》是江苏省2010年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虽然是阅读材料,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将此作为中学生习作的范文加以指导。在训练现代文阅读时进一步从事写作指导,可谓一箭双雕。因为阅读这种文质兼美的材料,学生肯定会有点感慨和感动。我们要把这种阅读期待与写作进行沟通,渗透写作训练,以读促思,以读悟写。把铅印的现代文阅读变成灵动的写作思考,在培养语感的基础上积累写作经验。
阿城在小说《溜索》中通过对怒江峡谷中溜索经过的叙写,表现了溜索时的忐忑与惊心。从中我们至少可以学到以下几种写作方法。
一、首尾照应
文章开头说:“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文章结尾说:“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得闷雷原来一直响着。”作者通过雷声在结构上的相互呼应,使文章首尾照应,但事实上这闷雷的声音是不一样的。从开始时的“不在意”“生疑”到后来的“明白”和“听而不闻”。一方面显示了由于紧张而使人听不到轰隆隆的雷声,另一方面将这雷声化作背景音乐渲染出了紧张、跳荡的氛围。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开始时的雷声是充斥在耳朵中,最后的雷声是敲打在心坎上,充分地表达出了“我”内心的激荡。
当然文章还有把开头“抽一口气”与结尾“出一口长气”作呼应,开头写出“我”行到岸边,看到怒江峡谷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结尾“跺几下”土地后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写出了“我”紧张得大气也不敢喘到心中石头落地的踏实过程。
二、景色描绘
一般中学生不会描写,尤其是不懂得景物描写。而作家阿城在文章第二小节的景物描写中,确实通过多种角度的“架设”对怒江峡谷作了全方位的展示。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往下看。”
从写景角度看,一般采用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两种办法。“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表明是定点观察。而定点观察又是可以使用多种角度,如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仅就视觉而言又可以分为仰视、俯瞰、平视等,文中“万丈绝壁垂直而下”是俯瞰,“怒江自西北天际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而去则是采用了远看——近观(此处省略,以声音替代)——再远看这样一个顺序,而且写出了“色彩”,文中用“亮亮”来表达;写出了“声响”,文中用“隐隐喧声腾上来”来表达;写出了“氛围”,文中用“一派森气”来表达,更写出了内心的感觉,文中用“心中一颤,不敢向下看”来表达,可谓动静结合,声色结合。
三、多样衬托
(一)动物与动物衬托
在小说中写到了三种动物,分别是领队骑的马、飞翔的大鹰、要驮过峡谷的牛。“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写出了骏马的伟岸、飘逸、雄壮。“一只大鹰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跟羽毛在风中抖。”大鹰在峡谷中与狂风猛烈搏击。“那牛更是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泪流发抖,一方面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另一方面更是与前面的两种动物构成衬托。
文章虽然只是写了这三种动物,但面对大江峡谷,这三种动物都有明显的“感觉”和“反应”。有一位伟人说过,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三派,其实这三种动物也可以分这三种。而且相互衬托,以显示高下区别,胆略不同。
(二)人物与人物衬托
小说中的人物也分三种:分别是领队、汉子们和我。无疑我的“战战兢兢”与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构成反衬。但即便是同属一类的领队和汉子们,作者也采用了烘云托月的办法,以突出主要人物——领队的形象。通过他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来展示。“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了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敲一敲溜索和吼我过江则表现他认真负责,关心部下。“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部下配合默契。“一声呼哨”“最后一个过溜索”,则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放。
(三)动物与人物衬托
文章中将动物与人物进行衬托主要于两处。一是大鹰与最先过峡谷的精瘦短小的汉子衬托。雄鹰在人们印象中搏击长空、雄姿英发,但在此处,它只是“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雄风不再,这主要是衬托出汉子的迅捷高大的形象。还有一处是“我”与牛的相互衬托。牛的胆小与我的胆怯相互映衬。当然这本身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作者在这相互的映衬中描摹出了各种各类的形象,高下毕现并栩栩如生。
当然这篇文章可供我们学习的地方并不只是这一些。如作者写领队最后一个过溜索时“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先闻其声,再见其人,与上文写精瘦短小的汉子溜索相反。前面是先写其过溜索再写“一个长音飘过来”,是先写其人,再写其声。由于一开始过溜索时必须要详细介绍,所以等领队溜索时就略写,详略分明,腾出笔墨,突出强调他的呼哨和“抽身跃下”的姿态。强调哨音之烈,跃下姿势之美。显示了原始的野性和豪放之美。
【参考文献】
[1] 阿城. 阿城精选集[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2] 钱银兰. 阅读、写作与人文素养[J].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