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的机理探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dra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十分重视利用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的机理主要有:通过降低风险、分摊成本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通过阻止不利集中化和促进有利集中化,发展本国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买方垄断地位促进国外向本国转让技术,提升自主创新基础;通过扶持中小企业来促进技术创新。
  关键词:政府采购;自主创新;市场风险;集中化;买方垄断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它实际上包括两重含义:一是创新性。既包括全新的开创性创造,也包括在现有基础上的改进;二是指本国的创新,本国应拥有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利用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中,明确提出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在《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中,进一步用一章的篇幅作了详细论述。提出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建立本国货物认定制度和购买外国产品审核制度:发挥国防采购扶持自主创新的作用等。
  促进自主创新是政府采购最重要的政策功能之一,本文将从理论角度探讨其中的运行机理,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降低风险、分摊成本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根据财务管理理论,企业投资决策时,追求无风险净现值最大化,企业是否进行技术创新投资以及投资多少,取决于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的无风险收益现值与付出成本现值之间的关系。技术创新收益来自产品销售收入,只有技术开发成功并被市场消费者认可。技术创新才有收益,并且被市场接受得越快,风险将越小,无风险收益贴现值将越大。技术创新成本主要有前期开发成本和产品生产成本。其中最主要的是前期开发成本,这是一种固定成本,需要分摊到销售的单位产品中,所以产品销售量越大,单位产品分摊的成本将越少;产品越早被市场认可,企业开发成本将越快收回,风险越小。
  1 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高,开发成本大。由于企业自身能力限制和企业外部环境因素不确定性,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存在于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在开发决策、开发研究和市场化初期,如:企业决策者可能判断失误,选择了不正确的技术创新方向。或选择了错误的时机,此时出现了决策风险;研发时由于技术人员技术能力的不足,或企业现有整体技术水平不能完成新技术所要求的所有运作环节,此时出现了技术风险;新产品投放市场后。可能由于性能稳定性或消费者惯性等因素一时难以被市场接受:市场需要开拓且难度较大:新产品寿命短或开拓的市场被更新的产品替代等等,结果企业难以收回成本获得利润。从而出现市场风险。
  研究表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极大,特别是市场风险。如Edwin Mansfield(1981)认为。要使技术创新在经济上取得成功,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技术成功率;二是商业可行性;三是经济成功率。他对三家公司(一家化学企业、两家制药企业)作了深入研究。发现60%的项目取得了技术上的成功,30%的进入商业化生产,而在经济上获得成功的只有12%,由此可见风险之大:八个项目中成功的还不到一个。通过对化学、制药、石油、电子行业中16个主要企业4年的资料研究发现,获得经济成功的也大约只有20%:而对化学、制药、石油、电子行业中19个实验室的调查发现,技术成功率超过50%。所以Edwin Mansfield认为技术创新风险主要是商业风险。
  技术创新开发成本高、边际生产成本低,产品的规模经济相当显著,如据报道,开发windows XP的成本是10亿美元,而多生产一份的成本几乎为0,实际上。这种现象在软件、药品等等高新技术行业相当普遍。技术创新产品的这种特点使得一项技术创新必须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只有达到了这个规模,项目才能收回投资,并且市场需求规模越大,企业将盈利越多。
  2 政府采购能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方向,降低决策风险。把握企业技术创新方向至关重要,但由于企业决策者(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知识、能力和获取信息等方面局限性。企业在技术创新立项决策时,可能选择错误的时机、错误的项目,出现决策失误,使企业技术创新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注定失败的命运。政府采购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决策风险,因为与企业相比,政府拥有更为强大的研究机构。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更胜一筹,所以从宏观上来看,政府对技术创新方向研究更为深人和全面,预测更为准确。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对某些产品的采购以及对某些样机和技术、工艺的超前采购,引导企业投资于这些领域的技术创新,从而达到减少企业决策风险的目的。
  3 政府采购本身及其带动的巨额需求,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市场风险。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政府采购一般占到GDP的10%和财政支出的30%,采购金额巨大且稳定,如美国联邦政府2001年采购金额达2350亿美元,州和地方政府2000年采购金额为3850亿美元;欧洲委员会估算2001年欧洲公共团体采购金额达1万亿欧元;2005年我国政府采购额已接近3000亿元,且仅占GDP的1.6%。规模大并且还有广阔的增长空间。政府采购不仅总体规模大,而且从单一产品来说,其采购额在市场中也占有相当的份额,如2001年欧洲公共团体采购的计算机和监视器达280万台;2004年,我国政府采购小汽车为155亿元。其中对桑塔纳品牌的采购额达到23亿,政府采购计算机92亿元,其中对联想品牌的采购为34亿。如果企业技术创新产品获得了政府采购合同,则获得了无风险的稳定市场,只要企业技术开发成功就能得到稳定收入,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除了政府自身采购量外,企业技术创新产品政府采购订单还会向国内外消费者传输积极的产品质量、信誉信号,其效果相当于为企业做了优质免费广告,结果拓展了国内外私人市场,进一步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这在新产品刚投入市场时尤为重要。可见。政府采购能有效降低企业技术创新市场风险。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无风险收益,保证企业足额的技术创新投入。
  4 政府采购能分摊企业技术开发成本。技术创新产品显著的规模经济要求企业达到较高的市场销售量。政府采购巨额需求量可分摊产品开发成本,降低产品单位成本,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形成销量大一单位成本低一更大的销售量一更低的单位成本这种良性循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许多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起步迟,市场份额低,在规模经济影响下,单位成本高,无法与国外同类企业竞争,利用政府采购增加企业规模经济,是一种促进民族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
  5 国外的成功经验。国外政府采购历史悠久,许多国家都利用政府采购促进本国企业技术创新,成效显著。如 瑞典和芬兰对移动通讯技术NMT标准的采购为诺基亚和爱立信公司进入移动电话行业提供了决定性的帮助:瑞典政府对高压直流电技术、计算机化的电子电话交换技术的采购,法国政府对数字交换系统的采购,都极大地提高了本国企业技术创新。当然,最典型的案例要数美国,在其半导体和计算机工业发展的早期。由美国国防部和国家宇航局联合采购,有效地降低了这些产品进入市场的风险;同样。在美国硅谷成立初期,政府订单就占有25%,这样就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创新在市场方面的不确定性和风险:1960年,集成电路刚刚问世,美国联邦政府就订购了10%的产品,1962年,政府采购占到了94%,20世纪70年代政府采购的数量仍然占到了37%左右:在克林顿时期,为了扶持创新产品的初期市场。政府采购了以半导体和计算机等电子工业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大量技术创新产品,其中计算机及其相关产品就占到90亿美元,正是美国政府对本国高新技术的采购才引发了后来的美国“硅谷”和"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带”的迅速崛起。
  
  二、通过阻止不利集中化和促进有利集中化。发展本国高新技术产业
  
  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转移的规律。国际贸易“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经济上互相联系的产业和经济活动,由于在空间位置上的相互接近性带来成本节约,或由于规模经济带来产业成本节约,区域发展是在外部规模经济驱动下的经济空间的自我强化过程。某些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素,都可能在自我强化的过程中趋于不断放大而对区域格局的形成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即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发达地区和后发地区都被“锁定”(Lock—in),出现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马太效应。根据新经济地理理论。一体化经济对区域经济活动和财富的空间分布的影响将取决于市场规模效应的相对大小、运输成本的降低以及区域间劳动流动性的增强。如果一体化使得劳动流动性和市场规模效益增长。则区域经济活动将会在更大范围的空间聚集。核心区和边缘区之间的差距就会增大。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高新技术产业一般先在发达国家兴起,根据新经济地理理论,发达国家已先行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将吸引世界其它地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点。运输成本小,人才流动性强,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也将向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集中,这种集中化力量加剧了国际专业化程度,使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当然,高新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会扩散。如果将高新技术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成长、成熟和衰退几个阶段。则技术创新开始于发达国家,经过若干年的成长,成熟后向次发达国家扩散,然后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时已到衰退阶段,此时新的技术又在发达国家创新和成长。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总是处于技术制高点,获得高额利润,发展中国家则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总之,由于路径依赖。新兴的高新技术总是向发达国家集中,只有待其衰退时才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总是落后于发达国家,并且如果没有强大的外力改变,这种趋势不会逆转。只会不断强化。
  2 政府采购是阻止或强化集中化的强大力量。Fed-erico Trionfetti(2001)利用欧洲的资料实证检验表明,歧视性政府采购与国内专业化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巨额的政府采购额能作为一种强大的外力改变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利用歧视性政府采购阻止集中化,促进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因为当发展中国家政府只采购本国高新技术产品时。本国企业有了稳定的政府采购市场作保证,就不会向发达国家集中,从而成功阻止了本国高新技术企业向发达国家的集中化;再者,政府采购也增强了本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存能力。使之在与国外大企业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达到了阻止本国高新技术生产向发达国家企业集中的效果。
  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利用政府采购阻止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化。韩国电信业的发展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2003年,韩国信息通讯部宣布要在韩国发放宽带无线接入牌照,当时韩国还没有自己的标准和技术。众多跨国公司前来竞争,但韩国电信标准化组织宣布了韩国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标准框架,却不对外公布具体的标准细节,甚至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也不让步。直到国内企业完全掌握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我国汽车产业中自主创新品牌奇瑞的发展壮大。与政府采购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政府采购还能通过强化集中化促进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如前面所提到的美国对其电子工业的支持。就对“硅谷”和“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带”等全球电子工业中心的形成功不可没。发展中国家也有可能强化集中化,因为现代科技中有些新兴技术可能先在发展中国家出现。如果能得到本国政府采购支持,这些技术就可能产业化先行发展,在自行强化机制下成为全球中心。
  
  三、通过买方垄断地位促进国外向本国转让技术,提升自主创新基础
  
  1 引进国外技术是提升本国自主创新的基础。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需要依靠自主创新,但这并不影响购买国外成熟技术,特别是当国内技术与国外技术存在较大差距时,因为采购国外技术能节约研发经费和时间。有效缩小与技术先进国家的差距,在较高起点上自主创新。日本和韩国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据日本科技厅统计。在1950年~1966年间,有1500家公司引进了国外技术;日本的钢铁、机械、半导体、电视机、微电子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后很快赶上或超过技术输出国,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韩国引进大量国外技术,并投入巨资进行再创新。现在在以纳米级微电子、光电子、纳米材料、下一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医疗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等方面,几乎处在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同一水平。
  2 政府采购有利于促进技术转让。先进技术产品市场,特别是一些重大技术产品市场,供应商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或企业),属于典型的垄断市场结构,供应商有很大定价权。供应商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定价往往远高于竞争市场价格,且一般不会让渡技术。当需求方为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时,政府采购的巨额需求规模使之具有相当大的市场势力,从而形成买方垄断,这种双垄断市场结构下。不但技术产品的市场价格由买卖双方协商确定。而且买方要求卖方转让技术也是可能的。
  许多国家都利用政府采购获得国外的技术转让。我国引进高速列车就是一个成功案例。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铁路技术装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如果仅仅依靠自身力量,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不仅技术上难度很大。而且至少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引进国外技术迫在眉睫。世界上,掌握高速列车技术的只有日本、德国和法国的少数几个企业,为典型的卖方垄断市场结构。我国铁道部作为采购方,充分发挥了我国铁路市场规模大的买方优势,在与外方谈判中掌握了主动权,促使外方企业在出售高速列车时还向我国转让核心技术。大大缩小了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使我国企业能在较高的起点水平上自主创新。
  
  四、通过扶持中小企业来促进技术创新
  
  1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小企业数量大,经营灵活,在技术创新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盖尔曼曾对美国1969年~1975年进入市场的635项创新项目进行研究,发现相对其雇佣人数而言。中小企业创新数量高于大企业2.5倍。将创新引入市场的速度比大企业快27%。阿科斯对1982年美国34个创新最多的行业中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数作了比较。发现有20个行业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占优势。14个行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占优势,在一些新兴行业,特别是新兴的高风险行业中小企业表现出更大的优势。美国小企业局(SBA)对1996年。2000年专利数在15件以上的1071家美国公司的调查研究发现,小企业雇员人均专利数是大企业的13倍~14倍。在1%最有影响的专利中,小企业专利数是大企业的两倍,小企业的专利与社会联系更为紧密。我国也不例外。据报道,科技型中小企业造就我国约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
  2 政府采购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在融资、技术标准制定、风险承受和信息获取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政府采购可通过对中小企业的价格优惠和合同预留等措施。确保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市场分享适当的份额,从需求方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如美国为确保小企业公平分享联邦政府的巨额采购市场,规定了23%的主合同授予小企业的法定目标。以及给予小企业6%的价格优惠,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美国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其他文献
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为了加大对财政涉农资金的规范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对各类财政涉农专项资金管理上相继推行了政务公开、资金“报账制”管理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
城乡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个根本问题,也是当前和今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需要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
“十五”以来,辽宁省各级财政以振兴老工业基地为主题,积极探索,扎实工作,较好地支持了和谐辽宁建设。本文在分析总结“十五”时期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