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地可持续发展,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高职教育的办学格局、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就高职教育的定位、如何办出特色,培养模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定位;特色
在高等学校的教学及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理念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从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走向。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对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影响与指导作用。这其中,特别需要提起并加以评述的是素质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以及产学研合作教育理念,它们构成了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教育教学实践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认识
从1998年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三教统筹”调研开始,就遇到了一个高专、高职到底有什么区别这样一个问题,而且争议还很大。育人说,高专是本科压缩型的教育,本科生就业难,专科生就业更难,加上社会上对人才学历层次的要求上升,已经走进了死胡同;高职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育,它与高专教育有根本性的区别。而有的人则不同意这种看法,事实上高专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同样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教育,因此认为高专和高职投有什么区别,这些看法看起来似乎都有道理。
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长期以来是重层次、轻类型,以学制的长短划分教育层次已成天经地义;又由于目前我国高职在起步阶段,绝大多数高职教育是专科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讲,高专教学改革和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上是一致的。因此也可以说高专、高职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为了使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必须首先解决高职教育的定位。我们应当从理论上坚定不移地肯定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其一,它是正规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再二,它是有别于学术型、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技术型教育;其三,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教育阶段;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改革中,应当努力形成“学术型”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翼齐飞的格局。而且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用终身教育的观念构建全方位的立交桥。使我国需要进入高等教育的人才,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成长多样化的需要,选择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实现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21世纪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的目标。
二、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
人类进入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使命的内涵更为丰富。大学不仅应履行启迪智慧,探索真理,发展科学,传递文化,服务社会的职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实现着造就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而且更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更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更强调社会的责任。因此,大学不应只是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而应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此相适应,大学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管理思想的变革为先导,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我校坚持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先导地位,定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并形成制度化,以始终保持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1997年初,学校结合“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开展了以提高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以此为契机,学校整体组装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深化教学改革,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教学成果.进入新世纪,学校审时度势,把“十五”计划第一年定为“教育质量年”,于2001年初开展以“发展、创新、质量”为主题的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新理念,研究制订了“十五”事业发展规划。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为推进“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学校事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武器,形成了良好的改革舆论氛围和机制。2003年初,学校提出以创建教学工作优秀学校为契机,举办发展与改革论坛,深入思考学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等重大问题上的定位,深入思考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和战略举措,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
通过研究与探讨,我们认识到,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大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出现无序的管理、盲目的管理、低效的管理甚至僵死的管理,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局面。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统一认识,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将教育研究与办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过程。因此,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不仅应努力践行学术自由、共享管理、责权明晰、精英选择、定期检测、内部密切合作等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原则,而且应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如要强化学术管理思想,由过于强调教学管理的行政职能转变为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职能,提升教学管理的学术性。要强化开放管理思想,实行更为开放的管理方式,现代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多职能、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强化民主管理思想,在教学决策、计划、执行、控制、检查全过程中更注重民主化,实行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科学性和管理效能。应树立管理国际化观念,正确处理好管理的国际化要求与本土化特色的关系,更新质量标准,建立既符合国情、校情又能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的标准体系,按国际规则办事,同时注重发展优势,保持特色。要树立管理现代化观念,现代教育管理要具有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进性。要树立可持续管理观念,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
三、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实践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进入现代之后,当专业教育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主体时,出现了学科过度分化,知识狭窄化,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人文素养差等问题。因此,通识教育逐步受到大学的重视。
(一)北京大学元培计划
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2001年启动的以蔡元培的名字命名的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这样一种培养模式,达到培养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本科生的目的。
元培计划通过举办元培计划实验班,实行自由选择专业、导师制、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等举措。北京大学在元培计划实验班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在全校范围内推行通识教育。
(二)复旦大学探究性学习与核心课程
2005年復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成为复旦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新尝试。学校引入经典名著课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经典名著课程是学生进行研讨性学习的核心课程,学生在交流、探索中掌握原著,使理性思维得到训练。
设计六大核心课程模块,拓展通识教育宽度。复旦大学于2006年确立了中国文学、中西哲学、西方现代化史、自然科学史、自然生态与生命科学、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等六大模块来设计核心课程体系。如今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在此基础上设有2200门、4200门次课程,平均3.7个学生就有1门次的课程,学生拥有相当大的选择空间。
(三)浙江大学“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模式
2000年5月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成立,该学院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进入竺可桢学院后,不分专业,先在文、理、工三大类平台上进行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前期培养。通过前期培养,学生逐渐了解各专业及学科情况,在第二学年,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确认主修专业,并进入后期培养阶段,同时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
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我们目前进行的专业教学改革,最终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毕业生的就业率是评价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毕业生就不了业,一切改革都将成为一句空话。由于目前教学改革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在政策上还不配套,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加大就业指导,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就业机制,将是一个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胡建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篇,2009.
[2]刘晓枫,上官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模式探索[J].学理论,2008,24.
[3]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2002.
[4]张伏力.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模式[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
[5]陈宝华.试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以深圳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0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定位;特色
在高等学校的教学及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理念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从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走向。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对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影响与指导作用。这其中,特别需要提起并加以评述的是素质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以及产学研合作教育理念,它们构成了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教育教学实践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认识
从1998年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三教统筹”调研开始,就遇到了一个高专、高职到底有什么区别这样一个问题,而且争议还很大。育人说,高专是本科压缩型的教育,本科生就业难,专科生就业更难,加上社会上对人才学历层次的要求上升,已经走进了死胡同;高职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育,它与高专教育有根本性的区别。而有的人则不同意这种看法,事实上高专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同样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教育,因此认为高专和高职投有什么区别,这些看法看起来似乎都有道理。
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长期以来是重层次、轻类型,以学制的长短划分教育层次已成天经地义;又由于目前我国高职在起步阶段,绝大多数高职教育是专科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讲,高专教学改革和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上是一致的。因此也可以说高专、高职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为了使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必须首先解决高职教育的定位。我们应当从理论上坚定不移地肯定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其一,它是正规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再二,它是有别于学术型、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技术型教育;其三,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教育阶段;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改革中,应当努力形成“学术型”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翼齐飞的格局。而且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用终身教育的观念构建全方位的立交桥。使我国需要进入高等教育的人才,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成长多样化的需要,选择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实现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21世纪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的目标。
二、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
人类进入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使命的内涵更为丰富。大学不仅应履行启迪智慧,探索真理,发展科学,传递文化,服务社会的职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实现着造就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而且更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更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更强调社会的责任。因此,大学不应只是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而应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此相适应,大学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管理思想的变革为先导,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我校坚持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先导地位,定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并形成制度化,以始终保持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1997年初,学校结合“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开展了以提高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以此为契机,学校整体组装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深化教学改革,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教学成果.进入新世纪,学校审时度势,把“十五”计划第一年定为“教育质量年”,于2001年初开展以“发展、创新、质量”为主题的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新理念,研究制订了“十五”事业发展规划。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为推进“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学校事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武器,形成了良好的改革舆论氛围和机制。2003年初,学校提出以创建教学工作优秀学校为契机,举办发展与改革论坛,深入思考学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等重大问题上的定位,深入思考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和战略举措,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
通过研究与探讨,我们认识到,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大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出现无序的管理、盲目的管理、低效的管理甚至僵死的管理,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局面。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统一认识,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将教育研究与办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过程。因此,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不仅应努力践行学术自由、共享管理、责权明晰、精英选择、定期检测、内部密切合作等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原则,而且应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如要强化学术管理思想,由过于强调教学管理的行政职能转变为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职能,提升教学管理的学术性。要强化开放管理思想,实行更为开放的管理方式,现代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多职能、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强化民主管理思想,在教学决策、计划、执行、控制、检查全过程中更注重民主化,实行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科学性和管理效能。应树立管理国际化观念,正确处理好管理的国际化要求与本土化特色的关系,更新质量标准,建立既符合国情、校情又能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的标准体系,按国际规则办事,同时注重发展优势,保持特色。要树立管理现代化观念,现代教育管理要具有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进性。要树立可持续管理观念,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
三、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实践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进入现代之后,当专业教育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主体时,出现了学科过度分化,知识狭窄化,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人文素养差等问题。因此,通识教育逐步受到大学的重视。
(一)北京大学元培计划
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2001年启动的以蔡元培的名字命名的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这样一种培养模式,达到培养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本科生的目的。
元培计划通过举办元培计划实验班,实行自由选择专业、导师制、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等举措。北京大学在元培计划实验班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在全校范围内推行通识教育。
(二)复旦大学探究性学习与核心课程
2005年復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成为复旦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新尝试。学校引入经典名著课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经典名著课程是学生进行研讨性学习的核心课程,学生在交流、探索中掌握原著,使理性思维得到训练。
设计六大核心课程模块,拓展通识教育宽度。复旦大学于2006年确立了中国文学、中西哲学、西方现代化史、自然科学史、自然生态与生命科学、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等六大模块来设计核心课程体系。如今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在此基础上设有2200门、4200门次课程,平均3.7个学生就有1门次的课程,学生拥有相当大的选择空间。
(三)浙江大学“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模式
2000年5月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成立,该学院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进入竺可桢学院后,不分专业,先在文、理、工三大类平台上进行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前期培养。通过前期培养,学生逐渐了解各专业及学科情况,在第二学年,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确认主修专业,并进入后期培养阶段,同时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
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我们目前进行的专业教学改革,最终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毕业生的就业率是评价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毕业生就不了业,一切改革都将成为一句空话。由于目前教学改革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在政策上还不配套,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加大就业指导,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就业机制,将是一个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胡建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篇,2009.
[2]刘晓枫,上官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模式探索[J].学理论,2008,24.
[3]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2002.
[4]张伏力.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模式[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
[5]陈宝华.试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以深圳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