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cy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中学语文教材都有一个新的特点,就是把阅读与写作分开编排。编者的目的是让语文学习更加具有系统性,这种设想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然而,我们都知道,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找准契机,渗透写作指导,让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领会到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一、揣摩课文题目,渗透写作指导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题目能使文章增辉添彩,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古今中外的作家无不重视对文题的推敲锤炼。但是,当前的中学生在作文的拟题方面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首先是文不对题,如以“往事”为题材写一篇文章的拟题为《我的父亲》;其次是文不对体,如写议论文的拟题为《中学时代》;最后是题目平淡,不会运用比喻、象征、引用等拟题法进行拟题。对于这些情况,教师就只能责怪、埋怨吗?中学语文新教材中的课文题目可谓各呈异彩,只要教师平时多注意引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学,我们的学生也能拟出好的文题。如《荷塘月色》,这个标题既优美又能概括文章内容。教师在授课前可以让学生掩卷分析思考题目,推测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表达怎样的感情,读后再联系内容理解作者所拟题目的精妙。在教师多次的引导点拨下,学生就会从阅读中学会和积累各种拟作文题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揣摩开头结尾,渗透写作指导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头开得好,下笔如有神,文思奔涌,脉络清晰。尾结的好,收束有力,并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而我们大多数学生的习作,开头不是过于突然,对所要要记叙的人和事缺少必要的交代,就是绕大弯子空发议论。或无的放矢地去写景抒情。结尾不是匆匆收场,就是画蛇添足,或空喊口号,或拖泥带水。新的中学语文中有许多形式各异的好的开头和结尾可以作为范本,如开头:(1)开门见山式,如《“布衣总统”孙中山》;(2)背景渐入式,如《雷雨》;(3)设问置疑式,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4)引用式,如《琐忆》。如结尾:(1)自然收束式,如《赤壁赋》;(2)首尾呼应式,如《拿来主义》;(3)卒章显志式,如《灯》;(4)抒情议论式,如《故都的秋》。
  教师在教学时完全可以结合这些典型,进行写作指导,让学生体会它们对增强课文表达力、感染力的作用,学习到不同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应让学生仿效练习,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如给一篇作文加上不同的开头、结尾,评讲的时候对一些开头、结尾较好的文章进行表扬等。我班学生在写《珍惜青春》这篇作文时,有的学生开头引用一些名言,如黑格尔的“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有的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如有的同学这样写到“青春是美好而短暂的,我们要珍惜青春”。有的背景渐入,如有位同学开头描写一幕打架的场面,从而引出珍惜青春的主题。有个同学写《父亲的眼泪》,结尾是“他的泪水或许在别人看来是平凡的一点一滴,但在我看来却是整片大海。我就是海上的一叶小舟,大海托着我,直到我驶出港湾的那一天”。这个结尾在议论中抒情,感人肺腑。看完这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开头和结尾,教师也深感学生思路打开了。
  
  三、揣摩课文语言,渗透写作指导
  
  在传统写作理论中,语言是和主题、材料、结构、表达等相提并论的,其实语言和它们并不属于一个层面,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观,是整个写作过程的载体。没有语言,其它将不复存在;没有好的语言,其他内容也将毫无意义。思维是写作的核心,语言则是附丽它的土壤。虽然,语言在写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纵观当前的学生作文,其语言实在令人担忧:不通顺者有之,平淡无奇者有之。造成这种局面,语文教师也有脱不了的关系。其实,选人教材的课文,几乎每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美文,其语言很值得学生去借鉴。我认为,对语言的学习和借鉴,最重要的方法是揣摩,仿写,只要教师平时多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中的精彩句段,并多仿写借鉴,相信学生的语言会更丰富。如教读《荷塘月色》一文时,我在课堂上专门引导学生学习文中优美的写景句,首先是揣摩,其次是语句语段的仿写,最后是整篇的仿写,学生仿写的《雨后荷塘》、《湖滨月色》等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揣摩课文构思,渗透写作指导
  
  构思是在作者观念里为文章进行设计,是在孕育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构思的任务相当繁重,包括组选材料、提炼主题、安排结构、确定角度等,因此说构思是写作的灵魂并不为过。但据本人的观察,绝大部分中学生在作文构思上存在着平淡落俗的毛病。如我在布置学生写《误解》一文时,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写了这些方面的内容:“我有一件非常珍爱的东西,有一天突然不见了,我怀疑是我的好朋友偷的,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我误解了他(她)。”行文平平淡淡,没有波澜,没有起伏,读后索然无味,这是思维单向性的体现。还有一类作文,读后让人产生“似曾相识”之感,并能猜出下文和结局,如写《难忘的事》,就写路上有人摔倒,自己把他扶到医院;写《征服自己》,绝大多数写自己考试失败,想到某某名人的奋斗史,然后鼓起勇气,奋发图强。这是由于学生懒惰、依赖思维定势、缺乏思维创新造成的。这两种类型是中学生作文构思的通病,也是他们需要逾越的障碍,这个障碍起源于思维能力,也与我们对学生作文构思的引导不够有关。于是,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认真体会新教材中的一些构思精巧的文章。如《琐忆》一文围绕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选取的七件小事,以小见大反映人物精神的构思;《故都的秋》“总起—分写—总括”的构思;《灯》“眼前—回忆—联想—眼前”的构思等等。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正视学生的作文实际,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贴近教材,感受教材,把教材读深读透,广为采撷,积学储宝,使“阅读一写作”同步共振,相信语文作文教学的“方塘”必然会呈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可喜局面。
  
  范明辉,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广东南海。
其他文献
在我每每感叹《我与地坛》的艺术美的同时,又在想,为什么一个命运如此多舛的人,竟会用如此从容不迫的笔调去阐述一个本来十分沉重的“残疾主题”,唱响他十几年不平凡的“命运交响曲”呢?他的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究竟支撑一个残疾之躯活下去的精神动力是什么?从史铁生本人的生活历程来看,再从《我与地坛》中“溯本求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一种“补偿心理”给了他很大的生命平衡力量,而地坛则恰恰是他这种心理的栖
由于追求升学率,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只追求功利性的现象,很多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着重讲授知识点,忽略了人文性的渗透,使语文课堂变得很沉闷,甚至出现了有个别同学厌学的现象。因此,要想语文课变得生动有意义,就应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渗透人文精神。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分解、欣赏,让学生体会并领悟到文本中所蕴含的那种美好的文化精神和理念,接受熏陶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价值标准,而逐步达到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其中听是最基础的,它和读一样是吸收、理解口头信息的手段。叶圣陶曾说:“听是用耳朵读,读是用眼睛去听……”可见,听的训练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呢,我觉得离不开老师的耐心、慧心和恒心。    一、耐心是根本    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很多时候,我们大人是比较主观的,认为有的内容孩子应该是懂的,
近期重温《孔雀东南飞》,再度被刘兰芝形象深深感染,且忽而意识到:深入剖析刘兰芝形象,并让广大男女朋友对照古人反省自己,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现实意义不可低估。  刘兰芝究竟是怎样一种女人?有哪些地方值得男人珍爱?下文试图分类一一浅析。  一.她婀娜多姿,是个美女  “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不论是体态,
《曲别针》是近年来国内小说创作的一篇难得的短篇佳作。它从当下生活秩序、日常经验及人的生存之道出发,拨开时代语境的氤氲迷雾,在象征的映像中,展示了人与人之间所固有的相互关联和复杂冲突,并将“人的精神分裂”这一语言艺术中最深刻的主题以一种貌似闪烁其辞却又准确精致的叙述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作为叙述标记的“曲别针”,在这里受到关注的当然不是因为它的实用价值,其中的深意体现在它是一种手工艺术的材料,这种手
情感激发能使学生“趋向鼓舞、心中喜悦”,有利于调动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激情导入,蕴酿情感    热情,是人类进行活动的源泉,赞可夫曾说过:“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结果。”上课导语要有激情,才能触发学生动情。这样
经常听到许多身处一线的农村语文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似乎有点大海捞针的味道,任你费九牛二虎之力却仍死气沉沉。”笔者以为,这些同仁们发出这样的感慨,未免有些悲观,但也不得不让人思考:精彩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尽管新课改为语文课堂注入了一份活力,让语文课堂这潭死水泛起阵阵涟漪,甚至激起了令人欣喜的浪花。但要真正使语文课堂焕发活力,还是需要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语文教师如何去构建精彩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一代教学理念,也是对语文教育终极目标的一次深刻反思和完美诠释。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方法和技巧。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的重大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方法有:①根据时代特点,因地制宜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普遍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现代新诗比古典诗词更难教,尤其是“朦胧诗"或一些采用了西文现代表现技巧的作品。因为教师自身“读不懂”所以也“讲不好”,学生们在学了以后更是一知半解,最终只能把诗句背下来应付考试完事。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觉得最大的症结所在,是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现代诗歌的特质进行教学。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作品中一首文词非常丰富、词藻华丽、浓艳,韵律和谐,极富音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戏剧舞台上,绽放了一朵奇葩——荒诞派戏剧,而萨缪儿·贝克特《等待戈多》的上演所获得的极大成功,则是荒诞派戏剧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等待戈多》全剧充满了荒诞的色彩,作者把流浪者搬上舞台,揭示了人在荒诞的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心理苦闷。同时代的中国作家鲁迅也把目光瞄向了社会中的底层人物,以如椽笔写下《阿Q正传》,以表现“人”在社会中的尴尬地位,达到揭露社会不合理性的目的。  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