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明威的巅峰之作《老人与海》,以其浑然一体的结构,简约而深刻的风格和多层的意蕴为人们所称道。他用“冰山原理”来概括自己的风格和技巧。他说:“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原理去写它。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省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这是并不显现出来的部分。”
正是这八分之七水面以下的部分,使海明威的作品的终极意义变得模糊。意蕴的多层次性也就突显了出来。而这也是我们尝试运用精神分析方式解读该作品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我们考虑到 “海明威是受到弗洛依德主义影响的作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擅长于运用象征手法的语言艺术大师,因而有些批评家竟把他当成了象征主义作家。”此外,出于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们期望“……用精神分析方法进行文学批评,给我们提出了根本的人的问题:不同的事物个性对同一个事物反映如何?”以期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此问题。鉴于以上考虑,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一作品进行精神分析式的解读。
一、作为与生的本能相对立的死亡本能,是由弗洛依德于1920年在其发表的《超越快乐原则》中提出来的,他说:“一切生物毫无例上地由于内部原因而归于死亡(即再次化为无机移)……一切生命的最终目标乃是死亡,而且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无生命的东西乃是先有生命的东西而存在的。”死的本能代表着一种破坏的冲动。简而言之,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那么我们怎样面对死亡?是消极面对还是明知必死但也要积极抗争?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把自己的死亡意识赋予了大马林鱼。开始,作者通过桑提亚哥之口表述了对大马林鱼的热爱,他把大马林鱼当兄弟,虽然他如此热爱大马林鱼,但他不得不杀死它。这正反映了海明威的死亡意识。生和死都是重要的,但无奈的是生是短暂的,而死是永恒的。所以面对死亡惟一有意义的是强悍搏斗后的死亡才是有意义的。作者写道当老人用鱼叉刺大马林鱼的情形:“于是那鱼闹腾起来,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仍从水中高高跳起,把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4]死固然悲壮,但像大马林鱼这样用力一搏的死亡却很崇高。“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在海明威作品里,死体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体现了作者对死亡的认识。
另一方面,桑提亚哥杀死大马林鱼的行为也是极其残忍的:“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就在大胸鳍后面一点儿的地方,这胸鳍高高竖起,高齐老人的胸膛。他感到那铁叉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老人的这一残忍行为也体现了作者死亡本能的一种向外的破坏力,对一个以捕鱼糊口的老人来说,八十多天捕不到鱼便意味着自己的生存遇到了危机,于是“自我为了求得生存,为了对付焦虑,尤其是对待来自死的本能的危险,便力图通过改变本能的对象选择来转移危险。因此,死的本能被自我投射于外而表现为破坏欲、攻击欲、控制欲和竞争欲等等。”这一死亡本能的对外破坏欲也体现在老人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桑提亚哥的思想和行为就是海明威的思想和行为。海明威一生都在对死亡进行探索,如实地描写自己看到的世界并表现暴力,罪恶和死亡的主题。最后他以特殊的勇气和方式,走向死亡,接受了死亡。
二、弗洛依德在《释梦》中认为:“梦的本质就是被压抑的、被压制的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满足”《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梦见狮子主要是他无意识欲望的作用,我们觉得运用拉康的理论说明无意识的构成跟语言的构成一样,是比较恰当的,因为:“作为一位结构主义者,拉康自然将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联系起来考察,结果他认为无意识实际上也是一种文本。他曾大胆地假设道,如果无意识存在的话,它是不会具有象性地或本能地发挥其功能的,而应该通过语言这个‘中介物”才能产生功能。在他看来,无意识就像‘语言一样是有结构的’,是他体的话语。”既如此,所以:“梦具有句子的结构,或者用弗洛依德书中的话说,是一种猜字画谜的结构,也就是说,梦具有某种文字形式的结构。
这部作品中老人的梦可分为显现内容和隐含意义两部分,相对应的是能指是怎么分解成显义的所指和隐义的所指或所指对象?小说中桑提亚哥梦见狮子主要是他无意识欲望的作用,“狮子”作为能指,它既可表示一只动物,但它又是“森林之王”。那么狮子作为隐喻是“梦中的最主要内容,那么桑提亚哥就是狮子,他就是王。”“桑提亚哥是头狮子”这个隐喻表达了从一个在场子的符号(狮子)到一个不在场的符号(王)的语义转换。德里达认为,符号活动的领域“实际上是自由嬉戏的领域,也就是说,一个由有限构成的封闭体中进行着无限的置换替代的领域”。所指对象在其语境和超语境功能中,体现了桑提亚哥欲望的存在,读者可以在凝聚(隐喻)和置换(转喻)的关系上创立比喻和象征的迹象,来建构所指意义,凝聚(隐喻)是从在场的符号到不在场的符号进行着变化(如:狮子——王——冠军),而置换也是由一个符号取代另一个符号。通过置换,我们可知,由“狮子”到“王”再到“冠军”这种不在场或看不见的符号意义的转换,是通过老人无意识地想到他自己曾与一位黑人巨汉角力,想到棒球冠军狄马吉奥比赛,再到两只斗鸡,而得到加强的。
桑提亚哥的无意识欲望——想当冠军,实际上是海明威本人欲望的隐喻,海明威一生喜欢斗争和拼搏,他常是某个项目的冠军和能手,即使斗败了,也要在精神上取胜,这就应了那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精神分析批评作为一种统行的批评方法,能够对作者、作品中的形象和读者进行分析,能够达到传统批评方法所深入不到的无意识的深度,在这一点上无疑是有其重要意识的,可其缺陷和武断之处也不容忽视。我进行此文的目的,就是要从其积极方面着手,对这一作品作一尝试性的解读,期给大家帶一点点思考。
(黑龙江大庆十一中学 163411)
正是这八分之七水面以下的部分,使海明威的作品的终极意义变得模糊。意蕴的多层次性也就突显了出来。而这也是我们尝试运用精神分析方式解读该作品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我们考虑到 “海明威是受到弗洛依德主义影响的作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擅长于运用象征手法的语言艺术大师,因而有些批评家竟把他当成了象征主义作家。”此外,出于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们期望“……用精神分析方法进行文学批评,给我们提出了根本的人的问题:不同的事物个性对同一个事物反映如何?”以期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此问题。鉴于以上考虑,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一作品进行精神分析式的解读。
一、作为与生的本能相对立的死亡本能,是由弗洛依德于1920年在其发表的《超越快乐原则》中提出来的,他说:“一切生物毫无例上地由于内部原因而归于死亡(即再次化为无机移)……一切生命的最终目标乃是死亡,而且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无生命的东西乃是先有生命的东西而存在的。”死的本能代表着一种破坏的冲动。简而言之,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那么我们怎样面对死亡?是消极面对还是明知必死但也要积极抗争?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把自己的死亡意识赋予了大马林鱼。开始,作者通过桑提亚哥之口表述了对大马林鱼的热爱,他把大马林鱼当兄弟,虽然他如此热爱大马林鱼,但他不得不杀死它。这正反映了海明威的死亡意识。生和死都是重要的,但无奈的是生是短暂的,而死是永恒的。所以面对死亡惟一有意义的是强悍搏斗后的死亡才是有意义的。作者写道当老人用鱼叉刺大马林鱼的情形:“于是那鱼闹腾起来,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仍从水中高高跳起,把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4]死固然悲壮,但像大马林鱼这样用力一搏的死亡却很崇高。“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在海明威作品里,死体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体现了作者对死亡的认识。
另一方面,桑提亚哥杀死大马林鱼的行为也是极其残忍的:“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就在大胸鳍后面一点儿的地方,这胸鳍高高竖起,高齐老人的胸膛。他感到那铁叉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老人的这一残忍行为也体现了作者死亡本能的一种向外的破坏力,对一个以捕鱼糊口的老人来说,八十多天捕不到鱼便意味着自己的生存遇到了危机,于是“自我为了求得生存,为了对付焦虑,尤其是对待来自死的本能的危险,便力图通过改变本能的对象选择来转移危险。因此,死的本能被自我投射于外而表现为破坏欲、攻击欲、控制欲和竞争欲等等。”这一死亡本能的对外破坏欲也体现在老人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桑提亚哥的思想和行为就是海明威的思想和行为。海明威一生都在对死亡进行探索,如实地描写自己看到的世界并表现暴力,罪恶和死亡的主题。最后他以特殊的勇气和方式,走向死亡,接受了死亡。
二、弗洛依德在《释梦》中认为:“梦的本质就是被压抑的、被压制的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满足”《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梦见狮子主要是他无意识欲望的作用,我们觉得运用拉康的理论说明无意识的构成跟语言的构成一样,是比较恰当的,因为:“作为一位结构主义者,拉康自然将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联系起来考察,结果他认为无意识实际上也是一种文本。他曾大胆地假设道,如果无意识存在的话,它是不会具有象性地或本能地发挥其功能的,而应该通过语言这个‘中介物”才能产生功能。在他看来,无意识就像‘语言一样是有结构的’,是他体的话语。”既如此,所以:“梦具有句子的结构,或者用弗洛依德书中的话说,是一种猜字画谜的结构,也就是说,梦具有某种文字形式的结构。
这部作品中老人的梦可分为显现内容和隐含意义两部分,相对应的是能指是怎么分解成显义的所指和隐义的所指或所指对象?小说中桑提亚哥梦见狮子主要是他无意识欲望的作用,“狮子”作为能指,它既可表示一只动物,但它又是“森林之王”。那么狮子作为隐喻是“梦中的最主要内容,那么桑提亚哥就是狮子,他就是王。”“桑提亚哥是头狮子”这个隐喻表达了从一个在场子的符号(狮子)到一个不在场的符号(王)的语义转换。德里达认为,符号活动的领域“实际上是自由嬉戏的领域,也就是说,一个由有限构成的封闭体中进行着无限的置换替代的领域”。所指对象在其语境和超语境功能中,体现了桑提亚哥欲望的存在,读者可以在凝聚(隐喻)和置换(转喻)的关系上创立比喻和象征的迹象,来建构所指意义,凝聚(隐喻)是从在场的符号到不在场的符号进行着变化(如:狮子——王——冠军),而置换也是由一个符号取代另一个符号。通过置换,我们可知,由“狮子”到“王”再到“冠军”这种不在场或看不见的符号意义的转换,是通过老人无意识地想到他自己曾与一位黑人巨汉角力,想到棒球冠军狄马吉奥比赛,再到两只斗鸡,而得到加强的。
桑提亚哥的无意识欲望——想当冠军,实际上是海明威本人欲望的隐喻,海明威一生喜欢斗争和拼搏,他常是某个项目的冠军和能手,即使斗败了,也要在精神上取胜,这就应了那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精神分析批评作为一种统行的批评方法,能够对作者、作品中的形象和读者进行分析,能够达到传统批评方法所深入不到的无意识的深度,在这一点上无疑是有其重要意识的,可其缺陷和武断之处也不容忽视。我进行此文的目的,就是要从其积极方面着手,对这一作品作一尝试性的解读,期给大家帶一点点思考。
(黑龙江大庆十一中学 16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