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陌生化”看什克洛夫斯基文学观念的重构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engfei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世纪末以来,席卷全球的帝国主义殖民战争与两次世界大战将传统西方奉行的价值观念彻底击碎,理想国崩塌。在哲学思想上,基督教的传统道德对人的奴役使得尼采提出了“重估一切价值”的理念。这一切的变化同时也在影响着文学的发展。种种冲击使人们对文学产生了不同的观念。本文将通过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代表什克洛夫斯基的重要理念——陌生化入手,探求什克洛夫斯基文学观念是如何重构的。
  关键词:陌生化;文学观念;重构
  作者简介:何佳宁,男,1992年3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1
  一、什克洛夫斯基对陌生化的阐释
  在什克洛夫斯基之前,19世纪的现实主义理论一直将文学作品同现实生活紧密关联,将“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当做文学的首要任务。随后的现代主义理论,打破“崇高”,反对一切权威,将关注点“向内转”,重视人的无意识与本能,力图挖掘人内心的世界,加强了对形式研究的力度,尤其是在语言方面,追求荒诞与怪异。与之相似,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从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就是说,文学作品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不会受到任何关乎于意识形态的干扰。而“陌生化”则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什克洛夫斯基指出:“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增加感知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什氏对于文学文本的内容关注极少。他所关注的是人们对文本的审美感知过程,提倡一种人本能的对艺术的美的直觉。这种对美的感知是与文学文本艺术形式相关的,延长审美感知的时间长度和增加对形式感知的难度则是通过对语言的“陌生化”处理而达到的。在他看来,日常语言注重的是词语中蕴含的内容,而文学语言注重的是词语的排列方式。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什氏并不是将读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虽然他的理论对后来姚斯的接受美学的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是仅仅将读者作为一个审美主体,从未系统阐述过审美主体是如何进行建构的。他的关注点与出发点是紧紧锁定在文本之上,即对于“文学性”的探讨,重点在于文文本的艺术形式的研究与阐释。故而,他认为文艺作品的美感只产生于形式上的独特性,与内容无关。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奇绝,延长人们审美感知的过程。文学作品不应该是对对象的照搬与模仿,需要经过艺术加工,而陌生化则是艺术加工必不可少的方法。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经过陌生化处理过的语言,不承载一般语言的意义(如日常语言),而仅具有“诗学功能”——即是文学语言所具有的功能。但这样一来,就会使語言陷入到一种极端分裂的状态下,语言的社会功能与诗学功能被强行分割。按照索绪尔的观点,语言具有能指和所指的功能。那么什氏觉得,文学语言只有恒定的能指功能。
  二、什克洛夫斯基文学观念的重构
  所谓“文学性”的问题历来是学者们探讨甚至争辩的主要问题之一。内容与形式内在的辩证关系的产生似乎宣告了一种自洽的文学性理论的诞生。受20世纪初的语言学转向的影响,以及因殖民扩张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西方传统价值理念崩塌的阵痛,使许多学者开始“反思”自身的文学观念——在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中将内容着重突出,投射到现实生活中,作为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加以反映。什克洛夫斯基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他的《散文理论》中这样写道:“你原以为是由某位诗人创造出来的形象,却是从别的诗人那里借用过来的,而且几乎是不加改动。”我们可以看到,什氏认为现实必须经过作家的创造性变形,使其具有陌生的新面貌。于是,陌生化手法使用的熟练程度,成为衡量文学文本的艺术性高低的标尺。因此,现代主义必定会取代现实主义。什克洛夫斯基对现实主义理论的全面反拨,其理论基础就在于此。
  故而,什克洛夫斯基的文学观念是以形式作为中心,而其中语言的地位则是重中之重——词语的复活,这是什克洛夫斯基对于文学观念的最好定义。他试图对文学进行重新阐释,力图将词语物化。对于什氏而言,词就是词,主要是它的物质性和具体性。“陌生化”理论正是通过这种忽略文本的思想内容,重视形式的思想下诞生的。在这一时期,形式主义的基本概念都是在对词语的使用中消减词语的意义。通过对言语的非自动化的组合而构成的文学文本,彻底消解了词语本身乃至文学文本思想内容的含义。
  虽然什克洛夫斯基再三声明文学及其特定语言具有独立性的观念,不与其他任何组织形式相关。然而在他的《散文理论》中却提到:“不言而喻,语言处于社会关系的影响之下。”有趣的是,这一点曾被巴赫金强烈批判:“这一点丝毫没有引起什克洛夫斯基的不安,他对此并无多大兴趣。”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解读:词是物,是按照自身的规律与规则变化的,而规律与规则受言语肌理的制约。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艺术手法是与总体的语言逻辑规律的发展和读者的接受与需要密切相关的,前者取决于后者。忽略的这一点,体现了他一定的理论缺陷。
  参考文献:
  [1]《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巴赫金,1998年5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2]《评什克洛夫斯基著<散文理论>》,巴赫金,1998年5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3]《文学理论入门》,乔纳森·卡勒,2015年11月,译林出版社。
  [4]《散文理论》,什克洛夫斯基,2010年5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5]《词语的复活》,什克洛夫斯基,1992年3月,译林出版社。
  [6]《萨特文学论文集》,让-保罗·萨特,1998,安徽文艺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荻生徂徕所作《峡中纪行》叙述了作者寻访奇景的过程,共有上、中、下三篇。中篇对饿鬼嗌的探索描写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荻生徂徕;峡中纪行;饿鬼嗌  作者简介:谭若丽(1984-),女,山东省莱芜市人,2015年获吉林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古典诗词、东北文学。  中圖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莎士比亚不仅是伟大的剧作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在十四行诗方面的成就,不仅在英国,乃至在世界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巅峰。莎翁作品中含有大量的博喻现象,西方人把这种博喻现象称为“莎士比亚式比喻”,十四行诗也不例外,诗歌中大量博喻和隐喻的使用,使诗歌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而是具有千变万化的修辞之美和深邃的思想。  关键词:十四行诗;事物性博喻;事件性博喻  作者简介:赵梦(1991-),女,湖北人,上
摘 要:日本历史的发展中,是在明治维新之后逐渐步入现代化的社会。在西方文化的传递下,原先封建式的日本思想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男女平等的观念也逐渐渗透到日本思想发展的潮流中,而日本女性的地位在这样的形势下也得到了提高。从日本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女性形象的变化。因此,本文将会结合芥川龙之介等的作品来分析其内含的女性形象的特点,以此来分析文化视野下女性的地位。  关键词:文化视野;日本文学作品;女
新闻工作是一个严肃而神圣的职业。能够成为讴歌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是十分光荣的。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能像新闻工作者那样以深刻的历史纵深感,理性地触摸和探究 Journalism is
摘 要: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一生》是其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中影响较大的一部。小说中的内容很好地表达了他的创作风格,本文通过对《一生》的探索,希望能够好的理解这部作品的背景与主旨。  关键词:《一生》;文学创作;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1  《一生》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生平仅有
学位
摘 要:随着《藻海无边》的问世,大家重新关注了加勒比海周围的风起云涌。本文着重分析小说中的所有黑人形象,分析遇到殖民残酷统治时候,究竟该使用怎样的方法来进行反抗?是暴力革命,还是语言冷战,还是像克里斯托芬一样,用文化来武装自己。  关键词:《藻海无边》;黑人形象;颠覆  作者简介:郝书良(1993-),女,汉族,山西大同市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