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质问题古今谈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P0538570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自从伊朗扣留美国外交人员作人质以来,人们议论纷纷,谈古今中外人质问题的兴趣也浓厚起来了。人质,一般讲来是指拿人作押,以其生命来保证某种诺言或进行要挟、索诈;也可以这样说,人质是作为保证品或抵押品的人。在中国古籍中并无“人质”这个词,只有“质”,其涵义就是“人质”,相当于英语中的hostage。人质有些是有关双方经过商议后进行授受的;有些则是强行绑架、扣押的。这种情况不但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即在一国之内也时常发生。近世匪徒常绑架有钱或有地位的人作人质,
其他文献
《村行》一诗是王禹偁的代表之作,也堪称宋诗之经典。前人理解此诗,多认为其中传达了诗人因仕途受挫而思念故乡或朝廷这一情感,其实该诗包含了更深一层次的意蕴:诗人巧用“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的角色不再仅限于“教书匠”,而是教育者、朋友、建议者、社会工作者、专业管理者、政策思考者等众多角色的集合,这意味着教师面临着更多元的压力和更高的要求。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发展,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在当前的压力水平下,寻找教师个体自身的积极因素来抵抗不良压力,从而改善其心
论档案编纂学若干理论问题辽宁大学潘玉民一、关于档案编纂学名称档案编纂学名称是研究档案编纂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主要有文献公布学、文献编纂学,档案史料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