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开始接触当代艺术的时候,看张晓刚的作品,感觉那画好恐怖,小女孩的眼睛特别的深邃,晚上回家做噩梦,说这是什么什么艺术,我压根没感觉。
——杨洋
杨洋
杨画廊负责人
采访时间/ 9月17日
采访地点/望京六佰本咖啡馆
身为画廊主的工作之一就是走访发掘艺术家。杨画廊定位在年轻艺术家,所以画廊主杨洋经常会走访年轻艺术家的工作室。去年她开车来到鲜为人知的环形铁道实验中心,途径可能停放有火车头的大院,在一座老旧的家属楼里经过六层楼梯的攀登,来到了艺术家林科的工作室。整个大院里只有他一个艺术家。
林科的工作室也是他的家,六七十平米,生活气息艺术气息浓厚。而他真正的工作室其实是他的电脑,在家具经常改变位置的大厅里,林科将电脑接上投影仪,向杨洋讲述了自己毕业后的创作生涯,包括他的装置,他对于空间的探索等等。
当然也有些林科不认为是艺术的奇怪的东西,比如,电脑中被特殊命名的文件夹,在特定的电脑桌面背景上,随着鼠标光标活动的运动轨迹的记录。杨洋看后当即说服林科,这些“电脑文件夹”肯定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并且当晚决定为其置办个展。于是,就像很多签约于杨画廊的年轻艺术家一样,林科人生中的第一个个展问世了。
抛去画廊主日常工作的细节,这则简单的艺术家签约个案的背后,隐藏着杨洋对于当代艺术的判断,以及不可忽视的商业风险——林科那些“电脑文件夹”,当时至少有5个画廊主看过,但无人敢碰。与其说当代艺术,杨洋更强调杨画廊要做的是实验艺术、先锋艺术。广为大众媒体所报道的被“正名”的“望京裸奔哥”(艺术家厉槟源),以及有过入狱经历且在开幕时让观众体验30分钟内小黑屋的张玥,都在这个范畴之中。
而杨画廊成立之初,却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2010年,杨画廊曾一度选址在摩登繁华的三里屯,致力于面向大众,原本想凭借多组织活动、Party吸引三里屯各行各业的人士介入到艺术收藏。画廊的展览,会考虑偏向传统意义上的赏心悦目的作品,它们的定价也比较便宜。但现实是,中国的中产阶级没有这种诉求。
“他宁愿去花十几万、二十几万买个包,他也不会花五千块钱买张画。我当时很失望,因为画廊楼下全是世界名牌,在楼上做画廊,应该很洋气,会吸引到一些人上来。”总之,这次冒险失败了。
转移到798之后,杨洋关闭画廊歇业三个月,一直思考如何继续走下去。三个月过后,杨洋继续锁定年轻艺术家,而孔令楠的个展成为了杨画廊的转折点。
自孔令楠起,杨洋觉得画廊渐渐步入到一个良性循环中。一个个更加鲜明更加先锋的展览应运而生,闫冰“我的劳动”、厉槟源“我有病”、董媛“万物生:姥姥家与博斯的乐园”、黎薇“感谢上帝”、林科“L in K”、张玥“不明真相”、宗宁“落水狗”等展览均掀起了各自的波澜。在诸多年轻艺术家人生首个展的背后,画廊的藏品在不断增多。而画廊的藏家人群定位,从爱好艺术的偶尔消费的群众,变更为具有很高的艺术涵养、经济实力雄厚的精英。
那些往来于画廊的游客,很难察觉出举办人生第一次个展的年轻艺术家曾经的困窘,以及这间签约声名未起的年轻人的画廊的胆识。听闻画廊要收取象征性的2元门票,有些游客干脆扭头走出去了。当然,也有游客对梁硕制作的重口味瓷玩具爱不释手,也有人不惜签订风险免责协议,体验小黑屋装置的30分钟内的黑暗,不知道他们感受到了什么。
现在画廊签约的艺术家好像越来越特立独行,那平时会偶尔探访下那些作品可能会迎合市场的艺术家么?
我都会去看,倒不会去规避,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我会从里面选我感兴趣的点,发掘艺术家与众不同的地方,看是否适合我们画廊。
很多年轻艺术家的第一次个展都在杨画廊举行,成就感背后的风险不言而喻。
我做的每一个艺术家,他的第一个个展都是一次风险投资。你必须平衡这种风险。在你的画廊里,6个展览,可能里面有两个或者是3个是这样做的。这种风险,虽然有未知性,但因为我有信心,我才会做,所以展览效果都不错。
你不畏风险的信心来自于哪里?
我对市场和对艺术有自己的理解,我会考虑这个艺术家的这类作品的出现,可能对艺术行业产生的影响,这种判断出于我多年从业经历。理性的经验再加上自己对艺术感性的热爱,会让人有信心。
那请讲讲你的从业经历吧。
我是学计算机专业毕业。毕业出去打工1年,做过很多不同的职业,超市售货员、咖啡厅里服务员、文员、秘书、前台,反正能做的都做了。那时候就拿两千块钱下海,去深圳闯江湖。那两年学计算机毕业的人特别多,工作实在不好找,最后钱花完了,混不下去了就回家了。
2003年就有亲戚朋友找我去泰国玩,泰国比较容易去,因为有一些亲戚朋友,还有我们湖南乡友会。泰国曼谷的唐人艺术中心是我的老乡郑林开的,我就去应聘了,最早在画廊里面做一些基础的工作,唐人画廊第一个网站就是我做的,我还整理了一些艺术家的档案资料。
刚开始接触当代艺术的时候,看张晓刚的作品,感觉那画好恐怖,小女孩的眼睛那么深邃,晚上回家会做噩梦,说这是什么什么艺术,我压根不想碰。不过当时唐人的展览我都参与布置,还会参与到录像剪辑工作。2004年对当代艺术有了改观,第一次接触到了尹朝阳的作品,青春残酷系列和神话系列,那时候觉得尹老师画的真好,一匹马倒在雨中,还有一个人扛着石头爬山等等,这批作品唤起了我对青春对生命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我觉得这才是艺术。此后我开始从0开始学习艺术,后来的每个展览,每件作品我都去了解,或者跟艺术家交流。2005年刘小东在那儿画了一个月,我在那天天看他画,帮他找模特,跟他交流,看着他寥寥几笔的手稿,变成一个20多米长的作品,还有很多非常好的当代艺术家的展览都有参与。2006年回国参与唐人艺术中心北京总部的建设,也参与了很多大型展览的策划和执行。
2007年我参加了中央美院的艺术管理课程班,学习的那段时间我经常出国,接触了英国、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美术馆、画廊以及看了很多好的展览。我觉得经营画廊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机缘巧合三里屯有这么一个空间可以让我去做。这就有了杨画廊。走上艺术的道路还是比较坎坷的,但是我非常幸运,接触的都是最好的艺术家。
你大学专业计算机,是不是和新媒体、技术类的艺术家更有话题?
阿角(徐文恺)和林科的作品我都有感触。阿角也是学计算机的,他和林科相反,他学的是技术,后来搞艺术,林科是学艺术,后来迷恋上了技术。林科不会写程序,阿角是纯技术,他们俩的作品我都很喜欢,现在人的生活都是在虚拟和现实中不断切换,阿角对未来人类的生存有了新的认识,11月他在杨画廊的个展上将会呈现,请大家多关注!
其实有很多程序员写出来的程序是非常艺术的,比如我觉得比特币也是一个特别牛的艺术作品,它也有艺术理念,它又符合互联网逻辑,它又让全球众多人参与了。它非常直接的反对现实货币,它做得像一个游戏,可以去挖金矿,参与性很强,但它对全球的金融体系又特别了解,又制定了新的游戏规则。
既然比特币是艺术作品,那它的展览空间应该远远要大于所对应的画廊展览的物理体积吧。
我在去年就在想“展览空间”这个问题,不是说画廊的空间就是唯一的展览空间,他的展览空间都应该是扩延出去的。林科的个展我们做了电子门票,你可以扫二维码用手机观看他的作品。他个展的展览空间就延伸到了每个观众的手机上。我近期选的艺术家都比较偏社会性,他们展览的这种延展性可能更强。
张玥个展开幕时,观众想体验被关在密室之前所签署的风险协议,本身也是作品的一部分,观众也可以将协议带回家,这也是展览的延续吧?风险协议可能造成的法律问题(比如装置故障,观众出不来),观众对协议的处置和再理解也充满了未知性。
算是吧!这种互动类的作品,它一定要跟跟人发生关系,有了人的参与,不确定性,未知性就很有意义。
——杨洋
杨洋
杨画廊负责人
采访时间/ 9月17日
采访地点/望京六佰本咖啡馆
身为画廊主的工作之一就是走访发掘艺术家。杨画廊定位在年轻艺术家,所以画廊主杨洋经常会走访年轻艺术家的工作室。去年她开车来到鲜为人知的环形铁道实验中心,途径可能停放有火车头的大院,在一座老旧的家属楼里经过六层楼梯的攀登,来到了艺术家林科的工作室。整个大院里只有他一个艺术家。
林科的工作室也是他的家,六七十平米,生活气息艺术气息浓厚。而他真正的工作室其实是他的电脑,在家具经常改变位置的大厅里,林科将电脑接上投影仪,向杨洋讲述了自己毕业后的创作生涯,包括他的装置,他对于空间的探索等等。
当然也有些林科不认为是艺术的奇怪的东西,比如,电脑中被特殊命名的文件夹,在特定的电脑桌面背景上,随着鼠标光标活动的运动轨迹的记录。杨洋看后当即说服林科,这些“电脑文件夹”肯定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并且当晚决定为其置办个展。于是,就像很多签约于杨画廊的年轻艺术家一样,林科人生中的第一个个展问世了。
抛去画廊主日常工作的细节,这则简单的艺术家签约个案的背后,隐藏着杨洋对于当代艺术的判断,以及不可忽视的商业风险——林科那些“电脑文件夹”,当时至少有5个画廊主看过,但无人敢碰。与其说当代艺术,杨洋更强调杨画廊要做的是实验艺术、先锋艺术。广为大众媒体所报道的被“正名”的“望京裸奔哥”(艺术家厉槟源),以及有过入狱经历且在开幕时让观众体验30分钟内小黑屋的张玥,都在这个范畴之中。
而杨画廊成立之初,却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2010年,杨画廊曾一度选址在摩登繁华的三里屯,致力于面向大众,原本想凭借多组织活动、Party吸引三里屯各行各业的人士介入到艺术收藏。画廊的展览,会考虑偏向传统意义上的赏心悦目的作品,它们的定价也比较便宜。但现实是,中国的中产阶级没有这种诉求。
“他宁愿去花十几万、二十几万买个包,他也不会花五千块钱买张画。我当时很失望,因为画廊楼下全是世界名牌,在楼上做画廊,应该很洋气,会吸引到一些人上来。”总之,这次冒险失败了。
转移到798之后,杨洋关闭画廊歇业三个月,一直思考如何继续走下去。三个月过后,杨洋继续锁定年轻艺术家,而孔令楠的个展成为了杨画廊的转折点。
自孔令楠起,杨洋觉得画廊渐渐步入到一个良性循环中。一个个更加鲜明更加先锋的展览应运而生,闫冰“我的劳动”、厉槟源“我有病”、董媛“万物生:姥姥家与博斯的乐园”、黎薇“感谢上帝”、林科“L in K”、张玥“不明真相”、宗宁“落水狗”等展览均掀起了各自的波澜。在诸多年轻艺术家人生首个展的背后,画廊的藏品在不断增多。而画廊的藏家人群定位,从爱好艺术的偶尔消费的群众,变更为具有很高的艺术涵养、经济实力雄厚的精英。
那些往来于画廊的游客,很难察觉出举办人生第一次个展的年轻艺术家曾经的困窘,以及这间签约声名未起的年轻人的画廊的胆识。听闻画廊要收取象征性的2元门票,有些游客干脆扭头走出去了。当然,也有游客对梁硕制作的重口味瓷玩具爱不释手,也有人不惜签订风险免责协议,体验小黑屋装置的30分钟内的黑暗,不知道他们感受到了什么。
现在画廊签约的艺术家好像越来越特立独行,那平时会偶尔探访下那些作品可能会迎合市场的艺术家么?
我都会去看,倒不会去规避,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我会从里面选我感兴趣的点,发掘艺术家与众不同的地方,看是否适合我们画廊。
很多年轻艺术家的第一次个展都在杨画廊举行,成就感背后的风险不言而喻。
我做的每一个艺术家,他的第一个个展都是一次风险投资。你必须平衡这种风险。在你的画廊里,6个展览,可能里面有两个或者是3个是这样做的。这种风险,虽然有未知性,但因为我有信心,我才会做,所以展览效果都不错。
你不畏风险的信心来自于哪里?
我对市场和对艺术有自己的理解,我会考虑这个艺术家的这类作品的出现,可能对艺术行业产生的影响,这种判断出于我多年从业经历。理性的经验再加上自己对艺术感性的热爱,会让人有信心。
那请讲讲你的从业经历吧。
我是学计算机专业毕业。毕业出去打工1年,做过很多不同的职业,超市售货员、咖啡厅里服务员、文员、秘书、前台,反正能做的都做了。那时候就拿两千块钱下海,去深圳闯江湖。那两年学计算机毕业的人特别多,工作实在不好找,最后钱花完了,混不下去了就回家了。
2003年就有亲戚朋友找我去泰国玩,泰国比较容易去,因为有一些亲戚朋友,还有我们湖南乡友会。泰国曼谷的唐人艺术中心是我的老乡郑林开的,我就去应聘了,最早在画廊里面做一些基础的工作,唐人画廊第一个网站就是我做的,我还整理了一些艺术家的档案资料。
刚开始接触当代艺术的时候,看张晓刚的作品,感觉那画好恐怖,小女孩的眼睛那么深邃,晚上回家会做噩梦,说这是什么什么艺术,我压根不想碰。不过当时唐人的展览我都参与布置,还会参与到录像剪辑工作。2004年对当代艺术有了改观,第一次接触到了尹朝阳的作品,青春残酷系列和神话系列,那时候觉得尹老师画的真好,一匹马倒在雨中,还有一个人扛着石头爬山等等,这批作品唤起了我对青春对生命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我觉得这才是艺术。此后我开始从0开始学习艺术,后来的每个展览,每件作品我都去了解,或者跟艺术家交流。2005年刘小东在那儿画了一个月,我在那天天看他画,帮他找模特,跟他交流,看着他寥寥几笔的手稿,变成一个20多米长的作品,还有很多非常好的当代艺术家的展览都有参与。2006年回国参与唐人艺术中心北京总部的建设,也参与了很多大型展览的策划和执行。
2007年我参加了中央美院的艺术管理课程班,学习的那段时间我经常出国,接触了英国、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美术馆、画廊以及看了很多好的展览。我觉得经营画廊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机缘巧合三里屯有这么一个空间可以让我去做。这就有了杨画廊。走上艺术的道路还是比较坎坷的,但是我非常幸运,接触的都是最好的艺术家。
你大学专业计算机,是不是和新媒体、技术类的艺术家更有话题?
阿角(徐文恺)和林科的作品我都有感触。阿角也是学计算机的,他和林科相反,他学的是技术,后来搞艺术,林科是学艺术,后来迷恋上了技术。林科不会写程序,阿角是纯技术,他们俩的作品我都很喜欢,现在人的生活都是在虚拟和现实中不断切换,阿角对未来人类的生存有了新的认识,11月他在杨画廊的个展上将会呈现,请大家多关注!
其实有很多程序员写出来的程序是非常艺术的,比如我觉得比特币也是一个特别牛的艺术作品,它也有艺术理念,它又符合互联网逻辑,它又让全球众多人参与了。它非常直接的反对现实货币,它做得像一个游戏,可以去挖金矿,参与性很强,但它对全球的金融体系又特别了解,又制定了新的游戏规则。
既然比特币是艺术作品,那它的展览空间应该远远要大于所对应的画廊展览的物理体积吧。
我在去年就在想“展览空间”这个问题,不是说画廊的空间就是唯一的展览空间,他的展览空间都应该是扩延出去的。林科的个展我们做了电子门票,你可以扫二维码用手机观看他的作品。他个展的展览空间就延伸到了每个观众的手机上。我近期选的艺术家都比较偏社会性,他们展览的这种延展性可能更强。
张玥个展开幕时,观众想体验被关在密室之前所签署的风险协议,本身也是作品的一部分,观众也可以将协议带回家,这也是展览的延续吧?风险协议可能造成的法律问题(比如装置故障,观众出不来),观众对协议的处置和再理解也充满了未知性。
算是吧!这种互动类的作品,它一定要跟跟人发生关系,有了人的参与,不确定性,未知性就很有意义。